“以打柴为生的孤苦孩子马良酷爱绘画,一夜梦中得到老神仙送的一支神笔……”无人不晓的童话少年“马良”已经六十岁了。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洪汛涛先生创作《神笔马良》六十周年,60年前,不到30岁的洪汛涛在自己居住的重庆中路亭子间内,创作出马良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60年后,洪汛涛之子洪画千写来长文,纪念父亲,同时更讲述一段马良故事与法国著名作家尤瑟纳尔的传奇联系。 马良故事 上海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大本营和重镇,老上海的石库门也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缩影。从上海石库门里弄里走出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陈伯吹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产生了文学史上的特殊的文学派别——亭子间文学。洪汛涛也是厚重的亭子间文学积淀孕育出的杰出童话作家,他在上海亭子间创作出了一部蜚声海内外的经典童话《神笔马良》。 《神笔马良》故事讲的是:以打柴为生的孤苦孩子马良酷爱绘画,一夜梦中得到老神仙送的一支神笔。马良用它画出的鸟,能扑扑翅膀飞上天空,用它画出的鱼,能摇摇尾巴游进水中。马良用神笔替穷人画出许多耕牛、水车、石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却断然拒绝为财主和皇帝画金银山与摇钱树。他勇敢地同强暴者的威逼利诱斗争,并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击败。这篇童话赞扬了被压迫者的坚毅,勇于抗争的精神,鞭挞了剥削者、压迫者的狡诈、贪梦,题旨十分鲜明。 《神笔马良》1955年3月在《新观察》甫一发表,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有成员读到这篇童话,就拍案叫好,认为正适合厂内美术片组制作影片,立即向厂里推荐,厂里很快一致通过。洪汛涛经过与上影厂的几次讨论修改,很快剧本就定稿通过。美术片组的同志热情很高,为这部影片投入了主要力量,参考了张光宇的原文插图,剧中的人物造型、布景、音乐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海派民族风格。经过各方努力,洪汛涛编剧的彩色木偶动画片《神笔》终于赶在1955年底之前出品。马良的勤奋、聪颖、智慧,他的爱憎分明的立场与行动,立刻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而电影在艺术上所呈现出的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它的为其他国家动画电影所无法混淆。电影《神笔》立即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各国的电影艺术家都为之倾倒,先后荣获五个国际大奖,国内获文化部编剧一等金质奖章,是新中国第一部参加国际电影比赛的儿童片,也是百年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影片之一。 《神笔马良》第一次以书的形式出版,是1956年11月,当时由程十发先生绘图,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印行。之后1960年低幼版的《神笔马良》是由万籁鸣绘图的,少年儿童出版社17年间发行该书358.6万册,成为出版史上一个奇迹。 《神笔马良》的篇幅不长,故事也并不复杂,但有着耐读的永久的魅力。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出色地塑造了马良这个人物形象。马良勤奋、好学、机智、勇敢、富有正义感。“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马良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孩子,他具有中国人的性格,具有中国人的气概。他,承受着贫穷、愚昧的磨难。他被欺凌、愚弄、压榨、奴役过。他负荷沉重,道路遥远,跌倒了,又爬起来,伤痕累累。他一次一次吃亏,开始从失望、麻木中觉醒。他有着满腔忿火,却没有低头过,没有折腰过,更没有下跪过。他横眉怒对。他大无畏。他一身正气,自尊,自爱,自强。他担着大任,捧着泪和血,一步一步艰难地开着道,不断向前,向前,迎接着明天……尽管人物形象是“古代”的,传奇性的,但依然可以给小读者以现实的教益,因此他就自然地成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典型代表。60多年来,马良的形象一直在戏剧、影视、书本、绘画中不断出现,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洗,经过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的检验而流传下来。 中国精神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像《神笔马良》这样的童话,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特色的,因此也就能超越地域的界限,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已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经久不衰的中国名片。 宋安娜在《神笔马良在法国》一文中,记载了如下珍贵的文字,足以充分说明《神笔马良》那漂洋过海的魅力: 法国北方小城巴约尔只有一万四千人口,却有一个地地道道的木偶剧团,他们不仅演出木偶剧而且自己制作木偶和道具。去年11月我和画家杨沛璋在这个城市访问,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这个剧团特意举办了一个晚会,向中国客人和本城观众展示他们的作品。海报是早就贴出去了,时间定在11月3日18时30分,地点选择了该城图书馆的前厅。海报上一左一右画着两个相同的男孩,他们梳着粗大的马尾辫,一个头朝上一个头朝下,手里都握着毛笔在画着什么。巴约尔的副市长、也是木偶团的名誉团长德维纳先生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这是你们中国的洪汛涛创作的神笔马良,我要请你们看我们的木偶剧《神笔马良》”。 晚会吸引了许多喜爱中国艺术的市民,还有不少儿童嬉闹其间。节目开始,首先由一位女士来讲神笔马良的故事。法国人举办晚会和喜庆仪式,往往要请人来讲故事助兴,他们称这种人为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也就成了一种专门的民间艺术形式,很有些像我国评书和相声的结合体。看来,神笔马良的故事对于小城巴约尔人来说已经烂熟于心,所以讲故事的女士开始海阔天空,为马良的经历添加上五个和尚和一个怎样才能将画的东西变成真的东西的争论。她说:“马良画什么什么就变成了真的,那是因为他勤学苦练,光说不练不行,那么我也最好闭住嘴巴吧。”她的话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神笔马良》全剧分五个场次,每一场都有独立的布景。有趣的是,所有的木偶人物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他们的长相和装束不像中国古代人却有些日本人的影子。马良剃了光头,脑后系了一条大辫子,身穿日式长袍。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人虽然喜爱中国的文化艺术,但对中国艺术的了解却太少了。不过,这种不甚了了倒也促使他们在神笔马良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他们并不恪守木偶剧的模式规范,有的场次用皮影艺术表现,有的场次干脆就搬到戏台外边来。在前厅的入口处设一个景牌,三四幢中式小屋,一幅地道的春联,上书:春色十分到画堂。虽然与马来联系起来有些牵强,却是十足的中国氛围。在前厅的右侧立着一个硕大的市人,是恶人县官的影像。肥胖的脸上充满了贪婪、奸佞之色。神笔马良故事的精髓,他们还是了然于心的。 神笔马良之所以深入小城巴约尔的人心,是由于小城的女儿、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她的短篇小说《王佛脱险记》描写了中国古代画家的生活,其中部分情节取材于中国的马良故事。 尤瑟纳尔是迄今为止法兰西唯一的女院士,巴约尔人为她而骄傲。 由此可见: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就愈有国际性。《神笔马良》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洪画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