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与书 >

蓝博洲:让湮灭的历史“出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王尧 参加讨论

    让湮灭的历史“出土”——记台湾作家蓝博洲
    蓝博洲是2012年伦敦书展中国参展团唯一来自台湾的作家。你可能没听说过他,但或许听说过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这部电影部分情节便取材于他的《幌马车之歌》。
    2012年5月,蓝博洲的旧作《幌马车之歌》在大陆出版,此时距《幌马车之歌》首次在台湾刊出已有24年。
    24年匆匆而过,两岸关系沧海桑田,蓝博洲也从激情青年走到沧桑中年,鬓染霜,血犹热。为了让这本关于理想、关于牺牲的《幌马车之歌》被更多的大陆读者看到,不喜交际的他马不停蹄地接受各路媒体访谈,一遍遍地讲述写作过程,一遍遍地讲述《悲情城市》与《幌马车之歌》的渊源。
    成长中立志
    “马车的声音,令人怀念,去年送走你的马车,竟是永别……”1950年10月14日清晨,“白色恐怖”阴云笼罩的台北。前基隆中学校长、中共地下党员钟浩东一边唱着他最喜欢的《幌马车之歌》,一边从容走向刑场,慷慨就义……
    钟浩东本名钟和鸣,1915年12月出生于台湾屏东,是知名作家钟理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尽管身处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但这位台湾知识青年始终胸怀炙热的中华民族意识与情感。抗战时期,他和萧道应等热血青年曾回到祖国参加抗日和革命运动,返台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并积极开展工作,1949年在“白色恐怖”中被捕,后惨遭杀害。
    38年后,蓝博洲将钟浩东的传奇故事从“荒烟蔓草”中发掘出来,写成报告文学《幌马车之歌》,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蓝博洲与那段历史的邂逅既偶然也必然。1960年,蓝博洲出生在台湾中部苗栗一个客家籍工人家庭,是这个贫寒之家的第八个孩子。初中毕业后他曾经失学,“混过社会”,偶然接触到文学,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突然开窍一般开始思考:人的一生要怎么活才有意义?他决定以文学写作作为毕生志业。
    高中期间,他读到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的作品,那句至今还被反复咏诵的“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令他印象深刻。钟理和在书中提到:“真正启发我对中国发生思想和感情的人,是我二哥。我这位二哥,少时即有一种可说是与生俱来的强烈倾向——对祖国大陆的强烈倾慕。”钟理和反复提到的“二哥”,即是《幌马车之歌》的主人公之一——钟浩东,而此时,蓝博洲对“二哥”背后曲折的故事还一无所知。
    大学毕业后在军中服役期间,蓝博洲小试牛刀,创作的短篇小说《丧逝》获得时报文学奖小说奖。退役后不久,他加入台湾著名左翼小说家陈映真创办的《人间》杂志,接到的第一个“差使”是有关“二二八事件”的调查。调查过程中,他偶然接触到中共地下党员郭琇琮的事迹:“台大医学院毕业的郭琇琮在1950年的白色恐怖中被杀,视死如归。他们那一批人的故事让当时还未满三十的我受到无以名状的感撼:原来‘二二八’之后,台湾还有一段更加禁忌的历史——1950年代白色恐怖。”
    1987年7月,台湾地区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令解除,蓝博洲关于郭琇琮的报告文学《美好的世纪》在《人间》杂志低调发表,震动台湾社会。此后,他辞去了《人间》杂志的专职工作,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专心从事台湾民众史的调查采访与写作,挖掘那些长埋地下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