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白先勇:历史就是真相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青年报 张彦武 参加讨论

    今年父亲节前后的两个多月里,台湾作家、戏剧家白先勇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北京、南京、武汉、桂林、重庆、广州和上海之间。这一次他是为推介新作《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而不是为了推广昆曲。这是75岁的白先勇献给辞世46年的父亲白崇禧的一份特别的礼物:1963年年初,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的白先勇在母亲去世后不久,远赴美国艾奥瓦大学攻读硕士,晚年风光不再的父亲在台北松山机场为之送行,白先勇没想到这是与父亲的最后一面——4年后父亲去世时,他未能及时赶回。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分为上卷《父亲与民国》(1893~1949)和下卷《台湾岁月》(1949~1966),收录了500余幅精选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白崇禧的戎马一生——历史上华南领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最终完成北伐大业。全书涵盖“北伐”、“蒋桂战争”、“建设广西”、“抗日”、“国共内战”、“二·二八事件”等历史节点,记录了从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将军前半生的军政活动,澄清了白崇禧与蒋介石、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历史误会,呈现了1949年后白崇禧在台湾17年的交游、信仰、弈棋、狩猎等生活场景。
    白先勇目前正在撰写父亲的传记。在写作这两本书的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对民国史需要真正研究
    记者(后简称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可能暗合了当前的“民国热”。不过,“民国热”中似乎也有一些美化的成分。
    白先勇(后简称白):现在,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识里有一种特别的连接,要把那些断掉的东西接起来。过去的忆苦思甜,讲得太苦太黑,引起现代人的反思,问是不是那个样子?后来发现,好像也不是听到的那种样子。不过,那钟摆到另外一头去了,现在人们很多时候把“民国”美化了,觉得很浪漫,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那种生活形态,包括衣着、行为方式,真有“民国范儿”。现在整个的社会风气是有一点往那个范儿走。过去现在刚好衔接上。
    但民国史是另一回事。对民国风气的朦胧向往是一回事,但真正发生什么事情,历史教科书都不讲,有一些是以另外的方式讲。比如讲我父亲,以一个标签——说他是“桂系军阀”,现在叫“地方军头”。这些是比较负面的,没有任何让你想象的空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个标签撕掉,让读者看看真正的白崇禧将军。书中用照片,可以发挥优势。比如“北伐”。书中照片是“欢迎最后完成北伐的白总指挥”。我父亲代表的国民政府高级将领的那种形象,跟电影里面的都不一样,让读者产生了另外一种思考。
    台湾对民国史有另外一种遮掩。这本书是我父亲的一个画传。我觉得,历史就是现场,就是真相。拿这本书的前半部来说,1949过去已经60多年。一个甲子过去了,应该把那段历史的真相还原。真正的民国热,应该从民国史的研究开始。光是一些虚浮的、表面的、印象式的东西,是有危险的。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希望人们对民国史真正地研究。
    父亲重视中小学教育
    记:一般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童年时代都会偏爱与运动、军事相关的游戏;家里如果有一个警察或军人爸爸会觉得格外骄傲。您小时候有优越感吗?
    白:我小时候很外向,很调皮,不过快8岁时得了肺病,整个人被隔离起来。父亲最爱我四哥,四哥也很崇拜父亲。父亲除了军人的身份以外,他还念了很多书,他古文是有点根基的,可以看看他写的信、对联。他知道我学文科,就跟我谈文学、历史,谈《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他能谈古论今。
    记:您父亲传统文化的根底,得益于早期的教育?
    白:他念过私塾,四书五经都念过。加上他勤学,尤其在保定军官学校时期,对世界历史、世界军事史都感兴趣。后来他常给我们讲“意大利三杰”,讲现代意大利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他也研究日本是怎么崛起的,研究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教育。所以他非常注重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
    记:您父亲有“小诸葛”之称。我知道台湾文学家黎湘萍就讲过,白崇禧像诸葛亮一样深受齐国的管仲影响。
    白:他对“管仲治齐”深有研究。他治理广西时,曾将管仲那套思想结合了他对德国、日本军事思想的研究运用于实际。他也研究19世纪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研究他怎么治理德国,怎么把德国变成一个军事强国。
    “桂系”内蕴丰富
    记:白崇禧将军是史上“桂系”代表人物。这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广西建设”学术研讨会您全程参与。有什么样的特别感受或者启发?
    白:我相当吃惊。20世纪30年代广西的建设对我父亲那一代很重要。我父亲除了军功以外,他还有政治抱负。30年代的建设对广西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是广西现代化的基础。对此老一辈人都知道。这时候参与研究非常重要,就好像历史沉睡后总要醒来。
    记:胡适先生1935年年初到广西游历后,写过《广西的印象》一文,对这里的成就大加赞赏。
    白:还有胡愈之、罗隆基等好多人,他们都去看过。那时候是“武化广西,全省皆兵”,是斯巴达式的训练。后来,果然是广西兵第一个出去抗日的,也是最快的,而且也多,40万的军队。他们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得很英勇。广西兵是训练出来的,广西的模式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管齐下。
    我们常常讲“新桂系”,就是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其实历史远比这复杂。“新桂系”除了这几个领袖以外,其中好多人是外省的。我父亲建设广西的时候,教育厅厅长邱昌渭就是湖南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当时招了大批外省知识分子、留学生,还有华侨。千家驹等学者那时都到广西去教书的。广西当时的外省精英很多。徐悲鸿曾五次从外省去广西,他还将“新桂系”三巨头骑马的照片画成油画。所以,“桂系”不一定是广西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