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古秀蓉:呵护孩子的好奇之心(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家庭学校:儿童与哲学 柯婷郑筱璐 参加讨论

    家庭学校:儿童对于日常的思考和提问,有时候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且不知如何应对。您曾说过,父母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应对。能详细谈谈这三种方式吗?
    古秀蓉:这是以前写过的一段关于和孩子如何用哲学谈话的方式去谈生死问题,主要是侧重于情感交流的三个步骤:
    第一,理清问题,抱着同情心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儿童生死提问背后表现出的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惊讶、焦虑和恐惧,使他们能在情绪上得以暂时疏解,情绪的认同感常常是交流的第一步。生命现象,在不同的情境下,在孩子心中引起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呈现的问题和对策也不一样。
    第二,直面问题,体验情感。这就必然使成人自己要抛开对死亡问题含糊其辞不敢直面的胆怯心理,也不能再认为死亡这些终极问题因为与日常生活和世俗追求无关而回避它,而是自己也要郑重地重新面对这些自己幼年时期也提过的哲学大问题了。最能体现你对交流的真诚态度的莫过于你也关注他正关注的问题。在直面问题时,作为教育者,你也许会做科学知识方面的准备以便应对他的好奇,也许会做思索的态度的准备,重新把自己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抽身出来,体验和思考这些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
    第三,交流问题,和儿童进行推心置腹的真诚的平等的谈话。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是有阶段的,在初生、成长、壮年、老年、死亡等生命五个阶段中你和孩子明显地处于不同的阶段,就算你在人生路上已经是匹 “老马”,也不能否认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生命问题的体验和思考。要知道,个体的生命体验永远是个别化的,一个幼年健康的母亲永远也无法得到身体孱弱的孩子的生命体验,你们最好的关系是 “忘年交”一般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作为 “识途老马”你所能给予的就是你自己曾有过的体验和思考,而不是直接以 “教化者”的身份将你的人生教训、科学知识灌输给他,不能勉强他走你规划的人生之路,或者接受你对生命的认识以及诸多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和世俗知识。
    家庭学校:父母在和孩子的这种碰撞和交流中,能获得什么?
    古秀蓉:如前所述,父母可能获得的是:将自己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的节奏 中拔出来,重拾自己当年对这些问题的探究热情。敢于面对自己平时不愿也无暇、不敢深究的哲学问题,并且,敢于在孩子面前呈现自己的无知,因为在所有的哲学问题前面,没有最后的标准答案,只有过程性的对话。其实,父母能收获这些,亲子关系自然就是民主的、平等的,不会是专制的、权威的。
    家庭学校:与儿童进行哲学对话时,对话者需要了解和注意的是什么?恰当的对话心态又是什么呢?
    古秀蓉:投入地重视谈话的过程,不要关注问题的标准答案,也不要试图给出标准答案。
    家庭学校:李普曼在《教室里的哲学》一书中认为,一、二年级的孩子的哲学启蒙,多在于语言能力的获取,并特别注意儿童日常会话中已经含有的各种推理方式,同时也强调通过对话接触多种观点,增强感性认知,提高分类和区别的能力,以及思考情感的合理性。而到七、八年级,才涉及逻辑和道德的相互关系,集中讨论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针对这样的教育序阶,您的看法是?
    古秀蓉:儿童哲学课程的创始人是李普曼,他带领他的儿童哲学团队在创立这门系统性的哲学课程时,是参考了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资料的,儿童的哲学能力和关注点在不同的年龄段的确有不同的发展表现。但是,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每个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作为训练课程可以进行单一主题训练,但是对孩子发展的关注必须是整体性的,密切结合孩子的生活情境的。
    家庭学校:能谈谈您了解和接触到的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情况吗?
    古秀蓉:儿童哲学促进中心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有分部,积极推广儿童哲学教育。大家都很认同儿童哲学的理念,并且在操作上也肯定儿童哲学利用故事引出哲学对话的方法,只是在选材上,最初儿童哲学的那套系列小说教材并不是特别适用于所有地区,因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很多涉及文化的关系,很多国家都积极在开发最适合自己学生生活背景的教材资源,比如丹麦就用很多自己的童话作品。同时,儿童哲学促进中心针对学前和小学低年级也开发出更为普及的“思考树”系列小故事。
    家庭学校:您也是一位家长,从自身的背景出发,您会特地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专业知识和态度吗?希望您可以和读者分享一些心得。
    古秀蓉:当然会融入专业知识和态度,这会让爱比较理性,有时候也是事后诸葛亮,因为知识无穷尽,出事了才去进一步寻求答案。
    如果说要分享的话,体会最深的就是能多点孩子的游戏精神,特别体现在对待时间的问题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尊重孩子的时间体验,尊重孩子的游戏时间,尊重孩子的游戏精神。
    家庭学校:您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您的孩子有一些什么特质呢?
    古秀蓉:呵呵,经常博弈,是够民主的。懊恼的是自己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说服他,也常无奈,来自于成人世界的乱七八糟的无奈。
    家庭学校:现在的年轻父母都面临着412的家庭结构,从您的角度看,这种结构会带来哪些利弊呢?年轻的父母要如何面对这种趋势呢?
    古秀蓉:可能家庭结构本身不会有什么利弊,相对而言,多子女家庭也有利有弊。而且,从孩子赢得的资源看,应该还增多了。但实际上,孩子现在的话语机会也不是特别多,相反,科学性的、求知性的、高控制的、标准性的对话更多了,孩子忙于学知识技能性的东西,思考的时间少了,这样孩子自由探究的哲学精神和好奇心可能会减少。有时候,哲学是闲暇者的学问,主要是指有时间去思考些离生活有点距离的问题,需要游戏精神的,而忙碌的孩子们和成人们,缺的可能就是用于思考的时间。
    古秀蓉,1997 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 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2007 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毕业。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任教,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儿童哲学和儿童伦理教育。著有《理解情境: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