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行走大地的灵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胡益民 参加讨论

    【人文社科组】 
    行走大地的灵魂
    ——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
    喜欢苇岸是源于20年前。那时,我正在读师范,曾将他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节选自《大地上的事情》上的文字,用剪刀工工整整地剪下,夹在《习作与文选》中,一连几个星期的早读课,我都要拿出来读一读。不为什么,只因为喜欢,也说不出理由。后来,我好不容易在毓龙路的一家书店觅得此书,如获至宝。
    师范毕业后,我先在农村小学任教6年数学,后至乡联办初中改教语文,最后在镇初中任教至今。这么多年来,面对世事的纷繁,面对人心的浮泛,我喜欢《大地上的事情》依旧。
    对作者的了解:一个自然主义者
    苇岸,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然之子,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起主要转向了散文的创作。1999年5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39岁。在短暂的一生中,苇岸生活在都市的边缘,关注的是“大地上的事情”。《大地上的事情》是他生前出版的一部很薄的散文集。他在自序中说:“在中国文学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切:聪明、智慧、美景、意境、技艺、个人恩怨、明哲保身等等,唯独不见一个作家应有的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他的《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等多篇散文被选入各种语文教材。对于他的英年早逝,文学评论家林贤志曾说过:“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摸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力的作家。”
    对大地的热爱:一个寂寞的写作者
    《大地上的事情》是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属于随笔、随感一类。篇幅短小,见解深刻,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形式灵活,文字洗练,始终洋溢着对大地的热爱和感悟。其选材主要有:
    1、对动物的观察。他观察和记录自然中最可爱的生灵:蚂蚁、熊蜂、麻雀、甲虫、杜鹃以及鸟巢。如他在山岗的小径上,看到一只蚂蚁在艰难地拖蜣螂的尸体,“这个可敬的勇士仍在不懈地努力。没有其他蚁来帮它,它似乎也没有回巢去请援军的想法”,有趣而可敬。
    2、对自然的关注。“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这是作者在比较日出与日落时间长短后的感悟,新事物的崛起意味着旧事物的衰落,富有哲理。由冬季原野中“火像一头牲口,已将枯草吞噬很大一片。北风吹着,风头很硬,火紧贴在地面上,火首却逆风而行,这让我吃惊”,认识到逆风而燃的火,有着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意志,震撼人心。
    3、对环境的忧患。“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往昔的繁荣”,作者展示了一幅“徒劳盘旋的鹞子”觅食图。其实画面的描绘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由“徒劳”二字联想到梭罗的预言。对于非常热爱农业文明的苇岸来讲,眼前所见实在是对“田野往昔的繁荣”的深深怀恋,也是对人类滥垦滥猎无声的谴责。“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作者把现代各国疯狂掠夺地球资源的原因比作已经误入歧途的现代竞技体育,生动形象的揭示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违背自然规律的可悲,表现了对环境的忧患。
    4、对孩子的尊重。“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块空地,它的形状像一只盘子,被四周的楼群围起。它盛过田园般安详的雪,盛过赤道般热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读之心里沉甸甸的,今天的孩子自由被学业困扰、兴趣被功利扼杀,与大地的疏离是不争事实。一个男孩因为“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我们缺乏孩子的视角,漠视其身心发展。当读到这段文字的结尾“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时,有一种忏悔,我们平素给过多少孩子套上羁绊?
    5、对人性的披露。如对捕鸟人“将带来的鸟笼,挂在这棵树上,然后隐在一旁”伎俩的憎恶,而如对田野中,两个农妇询问时间的对话,竟震撼了“我”,觉得“认识词易,比如‘母爱’或‘使命’,但要完全懂得它们的意义难”的感叹,坦露心迹,褒贬分明。
    苇岸作为一个寂寞的写作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博爱和梭罗回归自然的思想,将心灵的承载和博爱的情怀相联,表达了对万物赖以生存的大地的热爱。
    对思想的认识:一个孤独的践行者
    苇岸是20世纪的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以少胜多、以质取胜的优秀散文家。作为大地的代言人,他为中国当代散文树立起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和品格,汉语的承载量因他的写作而得以扩大和拓宽了。
    苇岸是一位天然的生态保护主义者,是一位有真正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宗教感的作家,捕捉并记录了逐渐远逝的牧歌式的诗意和世界最初的朴实与原质。写作对于他来说,不是生命的衍生物,而是生命的本身,他追求人格的健全与艺术的融合,追求生命的本源与精神的汇集。他非常喜欢梵·高的一句话“没有比对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爱使苇岸成为和平主义者,也培养了他纤细的美感,文字亲切质朴、简洁明亮,又富有诗意。心地极为善良的他不愿看屠宰牲畜或杀一只鸡,立志成为不吃长眼睛的东西的素食主义者。因此,苇岸热爱和平,歌颂托尔斯泰、梭罗等人提倡的非暴力主义是“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全部学问的拱顶”。他还把自我牺牲精神视为“人类精神衍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它的意义不会亚于火的使用和文字的诞生”。
    在苇岸之前,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自然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林贤治说“苇岸全部的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在他之前,无论丰子恺、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笔下的花鸟虫鱼基本都是博物学意义上的“趣味”,而他所追求的则是“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苇岸的思想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的践行者,将像灯盏照亮我们所处的时代。
    对现实的清醒:一个时代的先行者
    15年前的5月19日,苇岸带着未完成的遗憾,离开了他所挚爱的大地。15年的时间,苇岸曾经观察和记录下的一切,森林、麦地、草木、昆虫,那些“大地上的事情”,很多已经完全不同,甚至连北京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在苇岸的时代,是没有空气质量指数预报这回事的,人们也想不到有朝一日呼吸会变成一件危险的事。但作为大地的观察者和体验者,苇岸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敏感地觉察到,人们迟早要为自己对自然的破坏付出代价,他站在大地与万物那边,而非人类这边。他告诫“有一天,人类将回顾他在大地上生存的失败”,他叹息“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如今,苇岸当年的警告已经变成了现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模式”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尤其中国人的道德正面临严重的危机。苇岸曾写道:“我欣赏这样的两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上帝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应是通过其作品,有助于世人走向‘尧舜’或回到‘童年’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进程中,苇岸的警世之音与尘世的喧嚣相比也许是渺不可闻,但惟其如此,才更显示出这种“声音”的弥足珍贵。他对现实的清醒和随之而来的信念以及深邃的思想,就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不管处在多么偏僻的角落,也不管条件有多么的艰苦,总有一天,会奉献出绿荫。所以,当前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确实是明智之举。有信仰的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仰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暑期翻阅《人民教育》杂志时,发现在今年的第13期中,有诸位名师一致推荐《大地上的事情》作为学生假期阅读的第一书,也作为自然教育的第一课。其理由是:“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的孤单存在,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读之,我倍感欣慰。其实,这几年的暑假,我一直推荐学生去阅读它。这本作为百年中国唯一的大地之书,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这个行走大地的灵魂启示我们不但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更要有关注脚下大地的悲悯。(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胡益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