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更繁荣,更具活力和创造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王士强 参加讨论


    “总体而言,对近五年诗歌发展态势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诗歌创作更为繁荣、更具活力与创造性;诗歌创作走在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的道路上。具体特点包括:“百年新诗”或“新诗百年”相关出版、研讨活动所包含和引发的反思品质和反思精神;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空间冲击了既定的诗歌秩序,一定程度上重构了诗歌的生态系统;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的诗歌作者的涌现和诗歌美学方面出现的新气象、新变化。”
    五年在诗歌的历史上只是很短的瞬间,但近五年的诗歌确有一些特殊性,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而言,对近五年诗歌发展态势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诗歌创作更为繁荣、更具活力与创造性,诗歌创作走在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的道路上。具体来说,近五年的诗歌创作有如下突出特点:其一,“百年新诗”或“新诗百年”相关出版、研讨等活动所包含和引发的反思品质和反思精神;其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空间冲击了既定的诗歌秩序,一定程度上重构了诗歌的生态系统;其三,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的诗歌作者的涌现和诗歌美学方面出现的新气象、新变化。
    由于恰逢新诗百年,近几年关于“新诗百年”或者“百年新诗”的各种出版、纪念、交流等活动很多,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其中尤以几种关于百年新诗的书系值得重视,比如由学者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的30卷本《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由中国作协诗刊社编纂的包含诗歌和理论两卷4本的《中国新诗百年志》,由诗评家周良沛主编的3卷6本《中国百年新诗选》,另外还有正在编选或出版过程之中的,如诗人吉狄马加主编的10卷本《中国新诗百年大系》、学者张清华主编的10卷本《百年新诗编年》等,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加法”,规模较大;也有做“减法”的,比如由洪子诚、奚密主编的两卷本、收录108位诗人作品的《百年新诗选》,由诗人老刀主编的《中国新诗百年百首》,等等。除上述出版活动之外,还有许多纪念、研讨、诗会等活动,《诗刊》《扬子江诗刊》、中国诗歌学会以及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都组织了许多相关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新诗百年的纪念活动不仅与参与者有关,也和每一位新诗作者、读者都有关系。这是重新反思、回顾百年中国新诗的一个契机,有利于总结经验与成就、检视问题与不足。对于个人的诗歌创作也是如此,它能够使写作者在更宽广的视野下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创作,省思新诗有着怎样的探索和成就、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而自己的写作处在怎样的位置、以后希望达到怎样的目标,等等,对于新诗创作而言,这当然是重要的。关于“百年新诗”的相关活动所包含的反思品质、反思精神弥足珍贵,它为中国新诗和个体创作增加了内涵与厚度,它不但关乎过去、关乎现在,同时也面向未来。
    五年来,对诗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个现象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在新世纪之初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使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而这五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为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上网,对于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简单地说就是手机、iPad、PDA(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与互联网连接。无线网络的成熟、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上网速度的加快、上网费用的降低等技术性因素是基础,这方面的变化继而引起了诗歌在形态、传播、反馈等方面一系列变化。移动互联时代的众多APP中,值得单独提及的是微信。微信由腾讯在2011年初推出,到今年6月底用户已达到9.63亿。短短几年,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空间已经成为诗歌传播非常重要的平台。比如主流诗歌刊物《诗刊》的微信公众号,其订阅数已达36万余,数倍于纸质刊物的发行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能发挥众多纸质刊物无法发挥的作用,而且与纸质刊物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可谓相得益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不但有信息发布、交流等功能,也有诗歌发表和评论、修正的功能。现在,有不少诗人写出作品后,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微博上发布,朋友们看到后会提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诗人也会根据他人的建议作出修改。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是全新的,其效率和互动性也是以前所不可想象的。不夸张地说,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诗歌的第一现场,它更快捷、自由、扁平化、去中心化,解放了诗歌的生产力,提高了参与度,改变了交流互动的方式,使得当代诗歌内部有了更为丰富的层次,使其民间化的形态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对诗歌的创作、传播、评论、出版、反馈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重组、重构了整个诗歌创作的生态系统。当然,新媒体环境也对诗歌创作构成了强烈冲击,出现了诗歌被挟持、被消费的现象,但这些都是诗歌发展和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积极、正面的意义无疑还是首要的。
    与“百年新诗”相关活动所展开的反思和网络新媒体所带来的诗歌生态系统的重构有关,近年诗歌涌现了更多年轻的诗歌作者,诗歌美学也出现一些新的气象和变化。近年来,诗歌的产量非常之大,从作者阵容来看,新作者也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更多的“80后”“90后”诗人涌现,甚至“00后”也已经登上了诗坛。与之前的诗歌作者相比,如今的年轻诗人起点更高,接受的教育更为完整,接触的信息更多,对于社会人生的理解也比此前同年龄段的作者更成熟更深刻。相对而言,他们更为“早熟”,写作的学步期更短。同时,年轻写作者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运用更为得心应手,能快速接受新生事物,社会和历史负担较少,有着属于自己群体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在诗歌中也或多或少呈现为属于一代“新人”的印记,他们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比如语言能力和修辞能力较强,语言的成熟度和辨识度较高;比如思想上更为自由、独立,有个性;比如想象力飞扬、灿烂、独特;比如表达上追求直接、及物、有力,更具现实感、公共性;比如他们的写作更多是向内用力,靠诗歌内在的力量取胜,而不是靠概念、理念、符号、宣言……这些或许可以成为当今时代诗歌新美学的一些侧面。当然,整体观之,近年诗歌美学上的特征又极为多样丰富,的确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态势在新诗的各个历史时段中是不多见的,也是出大诗人和经典作品的基础。
    在网络条件下,诗歌的生产力和创造性固然得到了解放,但消极或负面的因素同样也获得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或许当今诗歌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比任何时期少。不过,我们应该对诗歌的前进保持乐观。总体而言,我们时代的诗歌正在一条宽阔的道路上前进,这个时代的诗人和诗歌是值得人们信赖和报以期待的。应该相信诗歌是有着强大的自我纠正、自我修复能力的,它必将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持守诗的本质,维护诗的尊严,拓展诗的可能性空间,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