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的龙江剧《百米河边》的剧照。 2017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已于近期圆满结束。在持续近一个月的演出中,全国30个地区32台戏33剧种,以每天一至二台剧目的演出频率,密集登陆京城舞台。对于基层院团而言,这次齐聚京城的会演,是一次难得的展示平台。一些相对少为人知的地方性剧种,如新疆曲子戏、茂腔、渔鼓戏、两夹弦、彝剧等,也借此机会让更多的观众得以一窥其貌。 此次会演有多接地气?看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了:28台大戏中,现代戏22台,将近80%。4台小戏组台中,现代戏更是占到九成以上。这些现代戏,大多实实在在地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演老百姓最熟悉的自己人。比如江苏省小戏组台的四个小戏,演的就是四个发生在当下的小故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戏中的主角有打工潮中的农村留守妇女,有养鸡的农民,还有发愁老师上门家访的小学生,全是基层人们身边的人物。再如长沙花鼓戏《一辈传一辈》、眉户剧《丁香花开》、龙江剧《百米河边》、辽剧《养女情》、琼剧《父爱如山》等等,说的都是今人今事,大都讲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即便演绎模范人物,也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亲和力十足的基层榜样。许多剧中,台上的人物语言平实近人,听来亲切地如话家常。接地气,正是这些基层戏曲院团走近观众的重要法门。 此次来自基层的戏曲院团,以县级院团为主。这些基层院团平常活跃的舞台,更多的是在城乡接合部或者村口乡间。台下的观众,多是爱看戏的村民们,演给村民们看的这些戏,有不少演的就是村里的故事。此次参加会演的22台现代戏中,讲述农村生活的就占到了17部,4台小戏组台也以农村题材为主。比如,开幕式当天上演的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唱的就是发生在苏北新农村中的故事;茂腔《秧歌乡的故事》取材于青岛地区的农村;吉剧《粘豆包》,讲的是发生在东北小镇的一个人间冷暖故事;蒲剧《樱桃花开》,将山西的一个真实人物搬上了舞台,成了戏中“樱桃村”的劳动妇女;山东省小戏组台中,山东的四个特色地方戏剧种,上演了四个山东故事……各地的乡土人情故事,以当地的乡音乡韵唱来,尤其能引发当地人的共鸣。乡土气息乡土精神,是诸多地方戏曲院团活跃于基层的基础,也是地方戏真正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根。 此次参加基层地方戏曲会演的一些剧目,在展演之前,已演出数十场甚至百场。蒙古剧《黑缎子坎肩》改编自广受欢迎的鄂尔多斯民歌,曾在内蒙古巡演60多天,观看人群达7万人次;婺剧《英王徐策》数年间已经在浙江各地演出共116场,已是婺剧中的口碑之作;闽剧《苏秦还乡》,改编自原本就深受欢迎的传统戏,2011年至今演出场次达到500多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些剧目演出的高频次和受欢迎程度,直接反映了基层院团的活力,也是地方戏在民间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现代题材剧目聚焦的话题,大多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比如,壮剧《第一书记》反映了“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探讨了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空巢化”和“留守问题”等社会现象;四平调《两条项链》倡导了廉政;锡剧《今天老师来家访》关注了教育问题;黄梅戏《青山鉴》唱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当前主旋律中的强音……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说明,基层地方戏曲院团对时代话题的关注,对当下主旋律的把握主动而敏锐。紧跟时代脉搏,是基层戏曲院团的重要特点。 会演也是基层院团学习、提升的加油站。与会演同步密集举行的专家评议,给每出戏都提出了中肯、全面的点评。专家们的声音,既有毫不吝惜的鼓励赞扬,也有直击要害的批评意见。很多专家都直言不讳地提出有些剧目尚有可提高之处,比如有的主题立意可以更加深刻,有的人物形象可以进一步立体化,有的表演可以再精细加工,有的舞台形式可以继续改进……这些都将是基层院团日后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参考。 作为基层戏曲现状的一个剖面展示,这次会演令人对戏曲在民间的未来更有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