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文艺创作有永恒题材的话,那么,“二战”应该算一个。但自《拯救大兵瑞恩》以后,世界影坛此类题材的影片鲜有新的建树。而这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凭借《敦刻尔克》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作为一部“英式主旋律”的战争电影,该片以其独到的洞见、独创的视听语言给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观影体验,实现了“二战”题材影片的新跨越。 诺兰在为《敦刻尔克》接受采访中谈到,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机、非逻辑的。所以他会尊重这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敦刻尔克》有着独特、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影片中没有丘吉尔、戴高乐、希特勒,有的只是一些军阶不高的军官与普通士兵,还有驾船前来营救的“支前模范”,该片的视角纯粹是小人物的。此外,影片对濒临绝境的人性的思考也比以往影片更加多维。影片中,既有对大多数士兵与民众的英勇无畏的赞美,也有对少部分士兵自私与怯懦的鞭挞。 诺兰曾因《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影片被影迷敬为“诺神”。看诺兰的影片几乎是做一次智力游戏。该片的叙事角度脑洞很大。影片有三个视角:从陆地出发的士兵、在海上救援的平民、在空中战斗的飞行员。时间跨度各不相同:陆地故事跨越一个星期,海上故事发生在该星期的某一天,空中故事则发生在这一天的某一个小时。这种交叉式剪辑,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整个背景故事,从陆地、海上、空中的不同角度展现撤退行动的大格局。如果说一般电影用的是“上帝的全景式”,该片用的则是“人类的全景式”。影片中,三个视角曾有过两次交汇:第一次,飞行员目睹三艘军舰被德机击沉,而士兵就在舰中;第二次,平民在游艇上看到飞行员击落德机。这一烧脑的构思通过多个人物的命运、不同情景下发生的故事与惊心动魄的场面予以完美呈现、并牢牢地吸引观众,堪称奇迹。此外,影片对配乐的处理也极有独创性,几乎贯穿全片的模仿时钟的音响、音效,令人战栗不安,始终充满紧张感,而高潮部分的音乐则又令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这样的配乐堪称匠心独运。 值得一提的是,诺兰拍摄此片时体现的精品意识。为了最高限度地还原当年情景,诺兰坚持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并采用实景拍摄、拒绝使用特效。诺兰运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多个连在一起的军人纸牌,要求临时演员各拿一边,然后通过远景拍出10万大军排队等待上船的效果。片中大量使用来自二战的真实船只,最多曾有62艘各式船只同时出现在片场,其中包括海军驱逐舰。喷火式战斗机是“二战”中的明星战机,在敦刻尔克撤退中也是主要角色,剧组为此特地购买了一台尺寸外观都与喷火式战斗机近似的牦牛战斗机。导演甚至要求将IMAX摄影机绑定在飞机上进行航拍,生动再现当年战斗机、战舰与军队作战的场景。这种精益求精、近于严苛的精品意识值得所有电影人学习、致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