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特型演员的淡出,是中国电影艺术的进步———从近期一批主旋律影视作品启用青年明星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丁亚平 参加讨论


    
    电影《建国大业》剧照。唐国强在多部影视剧中饰演毛泽东,他说普通话,靠表演呈现领袖人物的气质风采。学者认为,捕捉到位的神韵,比形体动作和方言更重要。
    
    电影《建军大业》剧照。黄志忠扮演朱德突破了固定不变的模式,被评论为“显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通透”。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电影 《建军大业》、电视剧 《热血军旗》 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启用了一批青年明星出演,特型演员淡出成为一个突出现象,也引发了业内外的热议。本文作者认为,从一种视觉外化物的象征符号,到特型演员的祛魅,映寓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一一一编者的话
    在文艺创作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有其特定的认识意义。作为一种特殊样式,它的出现,和领袖人物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联系在一起,特型演员应运而生,曾发挥很大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今,从一种视觉外化物的象征符号,到特型演员的祛魅,映寓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特型演员的逐渐淡出,首先是电影由计划年代向市场与产业化转换的伴生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历史题材作品被普遍视为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因此对其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塑造力求逼真,演员面孔的形似成为重要考量。从1970年代末开始,与饰演列宁、斯大林的前苏联特型演员史楚金和格洛瓦尼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指导下塑造许多经典领袖形象相似,古月、张克瑶、王铁成、刘文治、刘怀正、傅学诚、刘锡田、高长利、谢伟才、路希等特型演员频频登上大银幕,为人们所熟悉,其戏路和角色也逐步固定下来。
    古月、王铁成、孙飞虎,是当年最重要的特型演员。古月最形似毛泽东,从影27年间,他在84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过毛泽东,还以《开国大典》和《毛泽东的故事》先后获得第13届和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1978年,《大河奔流》 中出现了周恩来的领袖形象,由王铁成饰演。孙飞虎则是在《西安事变》 中第一次扮演了蒋介石形象,从此成为“蒋介石”的第一人选。1980年代,郭法曾、卢奇、刘劲、王伍福等先后因为外形与领袖人物相似而被选中,分别成为扮演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的特型演员。
    应该说,特型演员的出现是顺应匮乏而生的选择。而这一群体在后来的逐渐淡出,则首先是电影由计划年代向市场与产业化转换的伴生现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定的样式,有效传播了近现代革命历史知识。但是,自1990年代中期引进片占据市场主流,特别是21世纪初启动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有过特定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却又过于单一与定型化的特型演员,在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商业片的冲击下出镜率下降。
    1990年代中后期之后,唐国强、陈道明、马少骅、董勇等中青年实力派演员开始加入进来。近年,电影人对电影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特型演员仿佛不动声色地走下了影视舞台,从影视拍摄以至众多人的集体记忆里淡出,成为必然。在《建军大业》之前,《建国大业》 使用170多位明星,《建党伟业》出镜明星也达108位,其中的特型演员数量极少,核心阵容都是观众较为熟悉的年轻的明星,这明显迎合了观众审美趣味的改变。
    外形上的相似,被真正的表演代替。大众更感兴趣的,是演员如何建构/诠释/成为角色形象的过程
    特型演员尽管演技各有短长,但地位都比较高。而随着创作日趋丰富以及观众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特型演员在角色选择与艺术处理上符号化概念化的缺陷凸显。重要领导人的饰演被几位特型演员“承包”,必然形成语言与表演的模式化,对历史及其真实性的把握也会显出肤浅的一面。随着电影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特型演员同样需要增强时代性,在表演的可塑性与开拓性上下功夫,外形的相似变得不那么重要。正如有人所说,如何以“艺术”的方式从事艺术,其实是对艺术家的最大考验。改变势在必行。
    从《长征》 到 《建国大业》,唐国强在多部影视剧中饰演毛泽东,他说普通话,脱开外形上的相似,靠表演使领袖人物气质风采生动起来,捕捉到位的神韵,比形体动作和方言更重要。2000年开始,马少骅陆续在 《平民大总统》 《辛亥革命》《建党伟业》 等影视剧中饰孙中山,形神兼备,极具张力。他们这一批演员,反映时代新要求,相比于形似,更重视神似的追求,即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上把握住角色内在的精神和气质,真正以表演,而不是外形上的相似,赢得了观众的肯定。
    事实上,印度电影、韩国电影、伊朗电影以至欧美电影并无使用特型演员的传统,同样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在现代性不断发展之下,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有着不同的把握。商业化或融入现代性的历史叙事,有的沉淀成为一方土地一个城市传奇的一部分,有的表现昂扬向上的基调,有的则侧重于对悲情的书写,让人看了不禁心为之酸,产生历史痛感。对历史强烈的探寻渴望,成为人们关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历史人物、包括重要领导人长得相似与否,则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因素。老一代演员隐退,唐国强、刘劲等人呈现多元化发展之势,众多现代历史题材影片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形象扮演使用非特型演员与年轻演员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在这样的实践中,他们如何建构/诠释/成为角色形象的过程,是大众感兴趣的。在这种角色与面孔动态转换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关于自身历史的态度。
    年轻一代显示出了一种职业演员的迅捷思维,这种表演意识,无论对主旋律影片,抑或普通的商业电影,都有意义
    到了今天这一代电影人,他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呈现,更强调对影视作品现代性的理解,对人物形象创造及艺术处理上自由的把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演员将表演上的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即从第三者视角转变为参与者视角,同时将两种视角结合在一起。这是值得重视的。电影人物表演的开放和人文主义的启蒙向度,让新一代电影人重视创作主体与历史对象的无法割裂的联系,突破过去对历史、美学认知框架的构造的拘限,进而提升、培育与延拓电影表演的新理念与新意涵。
    当下的主旋律电影,就是在这种新背景认知的激发和滋养下产生巨变。事实证明,视角转变,并未削弱观众对角色的信任感,分散观众对角色本身的注意力。从早些年唐国强饰演毛泽东、濮存昕饰鲁迅,到 《建军大业》普遍使用青年演员,都是极好的例子。《建军大业》 中,刘烨、黄志忠、王景春等演员把表演视为一种灵活的变形,而且是创造性的变形。黄志忠扮演朱德突破了固定不变的模式,显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通透;王景春扮演的贺龙,身上不无江湖色彩;而朱亚文扮演周恩来,突出了其血性一面。在表演过程中,年轻一代显示出了一种职业演员的迅捷思维,这种表演意识,无论对主旋律影片,抑或普通的商业电影,都有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对比起形似,神似对表演有更高的要求。于历史人物进行无拘无束的角色扮演,需要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对过去成功的创作经验亦应有所汲取。如果演员本人不够优秀不够用功,很容易流于“酷似”,而这在今天的年轻演员身上多多少少有所表现。个别演员演技方面还是稍逊,仿佛话都不愿意说清楚,语言和性格刻画能力不足,比前辈演员于是之、张克瑶以至唐国强,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了。
    总体说来,检视与反思任何形式的统一以及刻板的表现,准确把握电影和历史的丰富面,生动表现历史事件中的大量的细节内容,从特殊性中推导出一般性,这是电影表演更是中国电影艺术的进步。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