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妙趣横生的闽剧《苏秦还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苏扬 参加讨论


    
    闽剧《苏秦还乡》剧照,右一为苏代(李燕发饰)。 卢旭摄
    福建省长乐市大众闽剧团近日进京演出新编戏《苏秦还乡》。苏秦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不仅留下了“悬梁刺股”的成语,六国封相的经历还很励志,但《苏秦还乡》却将之演成了喜剧,围绕苏秦两次还乡家人对他的态度,塑造了一个虽丑却善良智慧并古道热肠的苏秦之弟苏代的形象,让这个古老的故事不光励志,而且妙趣横生,其活泼清新的喜剧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浓郁的民间色彩是此戏的最大特点。苏秦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但仕途坎坷。以往的剧作也多表现其悬梁刺股、刻苦攻读乃至谋得官职的过程。当然,其家人尤其是母亲的嫌贫爱富、兄嫂的势利眼也都表现得很生动。闽剧《苏秦还乡》也保留了这种批判精神,并且将全剧在苏家这个农民家庭中展开,将每个人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如苏母,在怪苏秦不争气的同时,又迁怒于儿媳妇周氏,怪其怂恿丈夫求功名,讥讽其想当官太太穿凤冠霞帔。她对三个儿子分别对待,活脱脱一个恶婆婆的形象。但在苏秦当官后她似有愧意,并不像以往戏中所表现得那样前倨后恭,联想到维系一个大家庭的不易,观众似乎可以原谅这一老人的所作所为。在这个大家庭里,老大经商,老三务农,都比较实在,只有老二苏秦不安分,散尽银两却没谋到一官半职,难怪老太太要另眼看待。而且这老太太只是目光短浅,并非十恶不赦。而苏秦父又十分惧内,与其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喜剧色彩浓厚是此戏的另一特色,尤其是苏秦之弟苏代的塑造,可谓亦谐亦庄,满台生辉。在苏秦第一次求官不成还乡要投水之际,苏代先跳下了水,不谙水性的他反倒被苏秦所救。苏秦斥其寻死之后妻小如何过活?被苏代反问后方领悟到苏代的用意是劝阻自己不要干傻事。只识几个字的农夫却要为大学问家苏秦讲人生哲理,这本身即含有喜剧意蕴。再如大哥要分家,苏代机智地将名字错签,从而搅黄了大哥的分家计划。剧中最精彩的是苏代为苏秦二次求官而夜偷母亲银票的那场戏,尽管苏代一直安慰自己拿母亲的钱不算偷,但仍吓得两腿发抖,战战兢兢地摸黑上楼偷钱。在父亲的内应下,他顺利进了屋,却又惊险地从熟睡的母亲身上摘下钱柜的钥匙,其间还学猫叫,骗过惊醒了的母亲。丑角演员李燕发的表演生动细腻,夸张又不失真,引发了大家会心的笑声。
    令人感慨的是,苏代不光从经济及道义上支持苏秦,还在“专业”上帮助了苏秦,给苏秦送饭时用折断筷子的方法使苏秦开窍,可谓是苏秦“合纵”主张的启发者。而且在苏秦衣锦还乡之时,还及时点醒苏秦“宰相肚里能撑船”,使苏秦原谅母亲及兄嫂,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古人倡导“修齐治平”,对苏秦而言,六国封相固然是大事,显示了其超越常人的潜力和能力,但让家人和谐共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说,这出戏的调整与改变,既保留了原来吸引人的草根元素,又超越了原著故事内容,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赋予新的立意新的内涵,给全剧增加了吸引力,使之成为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福建长乐市大众闽剧团成立于1956年,十分重视戏剧创作,敢于“十年磨一戏”,先后创作了古装闽剧《三凤求凰》《状元与乞丐》、新编历史剧《遗恨姑苏台》《金薯传奇》《桃花梦》《长乐公主》《双龙梦》等,叫好又叫座。《苏秦还乡》自2012年首演至今,已在城乡演出了500多场。该团长年在乡下演出,深受农民欢迎。正因为长期在乡下演出,熟谙观众的喜恶,才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期待有更多像《苏秦还乡》这样的好戏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