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力气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文艺方式不可或缺。当前,文艺创作的大敌,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仍然是浮躁。此一顽疾,令人担忧。那么,如何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 用文艺讲故事,始终要把内容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当前的浮躁,表现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创作内容空洞虚飘,闭门造车者有之,脱离生活者有之,内容假大空,读之味同嚼蜡。有一些创作,从外国作品中抄袭内容,还谎称与国际接轨。如果用文艺讲故事的人自己都不相信本民族的文化,言必称欧美,数典忘祖,怎么可能把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用文艺方式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艺术地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和风云际会,用文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应该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把弘扬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传播内容的正能量,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赢得未来优势。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善于寻找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寻找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点,寻找共同话题的聚焦点。有些人从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中国与世界没有共同价值观,从而否定中国故事的文化价值。文艺故事,从来是讲究审美体验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中国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赴汤蹈火所追求的民族解放的道路,注定了我们不但可以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且能够为当今世界发展课题提供真正有共同思想价值的文化答案。 二 文艺创作贵在创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下的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变迁巨大,形态丰富,生动无比。要在今天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当代中国人风貌,就不能再为迎合某些外国人的需要而用过去时代的“奇闻逸事”来博眼球,也不能整天缠斗在“宫廷妻妾”的故纸堆里做文章,而必须紧随时代风尚而以创新的文艺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至上,关键是从文艺的内容到形式都需大力创新。作为一个艺术家,其最难能可贵之处,正是其独特的精神突破与形式创造。陆机《文赋》说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是强调艺术家想象力的重要性,为万世留下了经典传世之作的伟大文学艺术家们,庄子、李白、杜甫、吴承恩、曹雪芹等,无不是伟大的文艺创新者。实际上,当代社会生活中,好故事、新故事天天都在发生,一个值得书写的时代最应该拒绝的就是———平庸。 当今时代,是以“互联网”为焦点和方式诉说故事的时代。因此,当代的文艺创新,在形式和手段上必须紧盯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前沿,高度关注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之时代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在创新思维和观念上发力,才能形成被中外听众接受的、用新概念和新表述讲出的中国故事。 三 用文艺讲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经历如何?人性怎样?结局怎说?这些都事关故事的内容。当前,一些文艺创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快餐式消费、解构经典、歪曲英雄、假大空虚,成为用文艺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敌。归根结底,是浮躁之风盛行。急功近利的风气,让部分创作者模仿他人成功之处以求速利,抄袭跟风与浮躁之风互为表里。 浮躁之风,人皆认之,但是它长期存在,其内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日趋兴旺之下,部分文艺工作者难以摆正文艺创作与名利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承认,文化市场的存在扩大了文艺家创作的空间,增加了文艺产品的供给,但凡事过犹不及,著书若只为稻粱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创作难免成了市场的奴隶。 要改变当前文艺界的浮躁之风,首先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力戒浮躁,就要回到原点———真正深入生活,拒绝名利诱惑,踏实潜心创作。文艺工作者们要力戒浮躁,真正深入生活,才能感悟到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才能从高原迈进,勇攀文艺高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