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晚年在《不识字的作家》专文中,高度评价了“刚健清新”的民间文学——不识字的作家的文学创作。这是发人深思的。 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列的两大传统文学,在文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学史来看,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根基。文学史家们早已证实:一切文学体裁——诗歌(包括二言诗、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白话诗)、小说、戏剧、曲艺说唱(包括评书评话、相声、大鼓词、弹词、变文、宝卷)等等,都是从民间文学中首先创作出来的;一切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现在,我们为什么出不了伟大的作品?在学习民间文学这一方面缺少自觉,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根基。但是,根基是位于地面之下的。粗心的人们往往看不到它。明明屈原、李白、歌德、普希金、拜伦、雪莱等大诗人都很重视民歌,但是现在很多写新诗的人,并不重视民歌,有些小青年甚至还说:“新诗学民歌就会使诗歌太低级了。”这是不了解诗歌历史的无稽之谈。 民间文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作和传承的文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艺术趣味,在艺术上最有中国特色。要了解中国,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民的内心,不了解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 学习文学的人更要学好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有自己的特点,与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是立体的文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的文学。民间文学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其中的一些体裁甚至是作家文学所没有的。例如,最短的文学体裁——谚语,笑话的体裁,也是民间文学所独到的喜剧艺术。幽默大师老舍先生就特别重视民间笑话。作家不学习民间文学,也会得不到民间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滋养。 旧的教育,就是只重视文人文化而忽视民间文化的。可是,奇怪的是,现在这种思想又有一些苗头。例如,不少大学已经取消了民间文学课,这不禁使我想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当时全国许多大学的民间文学课,由必修课变成选修课,又由选修课,变为没有课。1960年以后,全国各大学中文系几乎都停开民间文学课了。唯一例外的是北大中文系的民间文学课硕果仅存。 现在,据说是为了“提高文学教学”,许多地方的大专学校(包括民族院校)中文学院又开始把民间文学课砍掉了。这样做实在十分难以理解。过去,我们在民间文学的课堂讨论中,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轻视民间文学呢? 许多同学的答案是这样的:“轻视民间文学,是由于无知!”“轻视是由于无知,对民间文学无知!” 事实确实是如此。他们说,在学习民间文学课之前,以为没有什么可学的。可是在学习之后,就感到民间文学课的内容,是其他文学课所没有的,非常新鲜的。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因为不了解民间文学的理论知识,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是屡见不鲜的。就拿“什么是非遗”来说,一般人都说,非遗就是民间艺术如年画、剪纸、面人、泥人、石雕等等,至于民间文学算不算非遗,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保护决议中,第一条就明确写着“口头传统”。口头传统就是民间文学。如今,许多大学都没有民间文学课,人们没有民间文学的知识是很自然的。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好好学习民间文学课。要加强,而绝不能取消民间文学课。 我看,民间文学课应该是文科的必修课,至少应该是中文系的必修课。其实,文史哲各专业,甚至社会学系、人类学系等等文科各系,也应该有民间文学知识。过去,我常常看到不少外系的学生来旁听我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课。说明他们从自己的学习体会中感到:民间文学知识确实是他们所需要的。 在上世纪60年代,民间文学课“下马风”席卷全国之时,北大中文系也让我改行教现代文学课,请王瑶教授做我的导师。可是王瑶先生说:“民间文学课很重要,我的导师朱自清先生就开过《歌谣研究》课,闻一多先生开过神话研究和国风研究的课。所以你还是以讲民间文学课为主;现代文学你就看《鲁迅全集》,看看鲁迅是怎样重视民间文学的。”这样我才能成为上世纪60年代全国唯一坚持讲民间文学课的人。北大的民间文学课没有停开,这是北大民主和科学的传统在起作用。 如何解决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希望不要再取消、停开民间文学课了,不要再让民间文学课的教师改行了。民间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过去没有也不可能有的新学科。建设起来很不容易。要坚持研究与教学,不断进行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才能讲好这个立体文学——活的文学,这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我们有100条理由重视、加强民间文学课;而没有一条理由取消或停开民间文学课。我呼吁,敬请大家都来——关注民间文学,大家都来关注民间文学课。这不仅是文学根基教育的必要,而且也是保护非遗的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