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刘巽达:好的批评,一定是带着“体温”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解放日报 刘巽达 参加讨论


    ■虽然批评文字从表面上看,以冷静客观居多,但纵观那些精彩的文艺批评,无一不是带着批评家的个性色彩,不但文学性荡漾,而且字里行间,看得到批评家的人格和性情
    ■文艺批评的“审美能力”是需要通过“见地”发出“声音”的。审美的匮乏,源于人性的丰富性不足,其中就有“人性的温度”问题。表现在批评文字上,就是“批评的体温”
    作家毕飞宇“把玩小说”有点入魔,他在南大开的“小说课”别出机杼。他如是形容自己和小说之间的关系:“毕竟把玩的次数多,我所熟悉的小说,它上面是有我的体温的。反过来说,那个小说里的许多的‘矿物质’,也会到我的肌肤里面来。”
    关于“体温”之说,他具体描述:“我对别人小说温度的敏感,是从多年之前阅读张爱玲开始的。张爱玲小说字里行间的那种冷,能传到我骨头缝里去。如果张爱玲还活着,我一定不会靠近她,我会拒绝跟她握手,我受不了张爱玲的冷。”谈到自己,毕飞宇坦言他是个“体温”高的人,“落到文字当中,我也感觉到我的文字偏热。但过冷和过热都不好,因为太冷太热都不亲切。我一直渴望自己的小说温度不要那么高,所以我在写作时做得非常多的事情就是控制自己语言的温度,别让它过于神经质。”在毕飞宇看来,“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 ‘基础体温’”。从巴金、鲁迅到张爱玲,毕飞宇一一评价了他们的“基础体温”。这个宛若“异端”的提法,是切入“作家研究”的极其新颖的角度,闻之,似有豁然开朗之感。
    以此及彼,从小说联想到文艺批评,虽然批评文字从表面上看,以冷静客观居多,但纵观那些精彩的文艺批评,无一不是带着批评家的个性色彩,不但文学性荡漾,而且字里行间,看得到批评家的人格和性情。
    笔者是和毕飞宇“体温接近”的。文字嬉笑怒骂全凭当时心情,看到好小说大赞几声,看到坏电影骂上几句,虽然不乏条分缕析,但文字中洋溢着情绪。业内行家常说批评要“不按套路出牌”,摒弃八股,直击靶心,窃以为此说切中肯綮,也是批评者应有的行文准则。受众都很忙,为何有空看批评家的文字?无非是因为确乎言之有物。现在的批评家却每每为批评文字“穿靴戴帽”,为何?证明学问不浅,有掉书袋能力。可是假如批评家的三千文字用三百字就能说清楚,又何必卖弄?笔者在这儿斗胆直言:如今的文艺批评文字,“三千之于三百”的水货不少,这一掺水,不但未显功力,反倒贻笑大方。
    在此不惧自我批评——笔者也曾偶尔操弄过“论文体”批评,成品出来,中规中矩,堪称有“学术性”。可是瞅着这些文字,似乎与我无关,颇为陌生,乃至有点面目可恶。遂痛下决心,再不生产“八股评论”,有话就说,待到无话之日,勉说强扯,必被耻笑。批评文字容易冷冰冰缺乏温度,当然冷也是一种风格,但我不喜太冷,总觉得冷静过度容易和读者隔膜,有时也是评论者不敢直说、不能畅怀说、说不出真见的体现。好在有媒体更善待和乐见“有温度的批评”,对于一些“痛快说”的批评专栏反馈过来的意见是“很好看”,这样的认定,当然是以利再“战”的。
    曾经看到两位女性青年批评家申霞艳和项静的对话录,深聊了“批评的文体意识”,在对于如何将“写下的东西传达得更远”上,她们的反思触角尖锐而意识清醒。比如对于“学院派批评”受到普遍诟病,她们认为,学院派、学术化,这些都应该是中性的词语,之所以成为指摘别人的判断词语,是我们自己的写作方式出了问题,并且连累了它们。“学院派受诟病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批评家缺乏审美能力,没有见地,没有自己的声音。”
    这样的清醒认知尤为难得。“审美能力”是需要通过“见地”发出“声音”的。审美的匮乏,源于人性的丰富性不足,其中就有“人性的温度”问题。表现在批评文字上,就是“批评的体温”。我们常见的情形是,大众批评和学院批评严重对立,前者虽能呼风唤雨吸引拥趸,但缺乏学理支撑,后者虽然振振有词引经据典,却鲜有粉丝支持。能否有这样的“嫁接”呢——学院派以其扎实的学养,介入大众批评,以深入浅出的文学笔法,提高大众批评的趣味和品位,而不是孤芳自赏,囿于小圈子内?
    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许杰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写过一篇著名文章,题为《文艺批评首先应该是文艺》,他说,“谈到文艺批评,我认为,它首先应该是文艺,是文艺作品之一种,是富有文艺性的评论文字。”诚哉斯言,批评文字也是文学之一种:理性与感性共舞,哲理与诗性齐飞,读之可喜,阅之开怀。批评难道就一定要面目可憎吗?
    我很赞同青年批评家项静的表述,她说,“我对学院派与非学院派没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只有一个标准:好的批评与坏的批评的区别。无论我们的旨归是什么,心中的尺度是什么,总是要落实到文章中去。”这让我想到曾经以《辛德勒的名单》《角斗士》摘获两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好莱坞制片人布兰科·勒斯蒂格曾经的“名言”——他在回答记者“你怎么看待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提问时,如是答:“我的回答只有一个,没有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只有好电影和坏电影。你不能掩饰自己拍得不好的电影,而把它称作艺术电影。”我想同样的道理,你不能掩饰自己写得不好的批评文章,而把它称作学院派批评。学院派也可以文采斐然,非学院派也可以思想精深。骏马还是劣马,都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好的批评”其实是对学养、思想、文采、技巧全面综合考量的佳评,反之,“坏的批评”就是综合差评。文章摆在那儿,读者自有公论,就像电影放在那儿,观众自有评判一样。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常常是“商业”和“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商业的艺术”和“艺术的商业”。融汇得好不好,就看你的功力,没有任何借口可用,最终判断就是“好电影”或者“坏电影”。
    我想,批评文章亦然,只有“好批评”和“坏批评”,而“好批评”,一定是带着体温的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