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时间的检验才是文学最好的桂冠文学“经典”和“大师”激增 自信还是自诩?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青年报 郦亮(记者) 参加讨论


    仿佛一夜之间文学圈的人士都得了“经典渴求症”。不是渴求获得经典作品,而是渴求自己成为经典。最近著名文学期刊主办了一个中国文艺高峰论坛,题目就叫“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所评论的都是近一两年的新作。这些新小说有的刚刚上市,有的市面上铺货还没有结束,未看过作品的读者大有人在,就这么急吼吼地在那里讨论能不能“走向经典”,实在让人费解。
    这个在业内引起不少关注度的文学论坛,虽然专家们研讨后认识到他们的作品与莎士比亚、《三国演义》等经典之作还是存在差距,认为“确立经典是个系统工程”,但还是让人纳闷,既然如此,为何这么着急地讨论“走向经典”呢。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的。有的作品在作者在世被捧得很高,结果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就基本上被人遗忘了。而有的作品诞生之初不被理解,乏人问津,直到很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其中的价值。经典是需要距离较长的时间来检验的。所以有一种极端的说法是,经典只属于逝者。
    可是现在,人们真的很渴求成为经典。某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丛书。每年编一本。2015年出的是201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很多作者正当年,其中有不少还只有三四十岁,就被称为“经典”了,而且还是“必读”,这当然是有点别扭的。除了“经典”,还有“大师”。几天前在文学盛典的舞台上登上了四位当代著名作家。主持人一口一个“文学大师”地加以介绍,这些作家们对于“大师”的称谓也乐得接受,没有人予以纠正。但是当时,记者就听身边有一位观众在那里低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啊,怎么就成‘大师’了呢?”
    这些“经典”和“大师”,未来可能会成为“经典”和“大师”,但是现在都不算是,因为还太“近”,还难以看清楚,这应该是有公论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人们都那么急于被“经典化”呢?首先,这当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能在自己身体康健的时候能听到别人称自己是“大师”,把自己的作品叫做“经典”,这当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其次,这里面难免有营销上面的考虑,比如叫了“经典”,还配上“必读”,就好像身价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具有了获得关注度的筹码。早在几年前。很多学者通过节目媒体等走红之后,就有人忧虑媒体和学者的关系。荧屏讲坛类节目捧红的一批“明星学者”,他们不仅频频出席各类活动,相关著作也屡次登上畅销书榜,而且游走于各类节目之间,成为学术“万金油”。更有一些学者渐渐成为谈话节目和新闻采访的“媒体明星”。从社会公共问题,到文化现象的解读,大事小情他们都能参与其中,说起来头头是道。这样的越位讲解,其中有多少含金量,又有多少学术价值?
    最近有两篇文章引起了青年报记者的注意,一篇是《当代文学别急着颁“经典证书”》,一篇是《大师靠“修”不靠“评”》。两篇文章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文学人不要急着被“经典化”,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当代人能说了算的,急不了。要将“经典化”的过程留给时间。现在人们的“经典渴求症”的背后也正体现了一种经典的焦虑,大家都在叫“经典”,叫“大师”,恰恰说明现在“经典”和“大师”都很稀缺,不得不靠“自封”来实现。现在都说要“文化自信”,但是自信的前提是要有理性,基于对于文化最深刻的判断。动辄就是“经典”,这不是自信,是一种无知和自诩。与其研究名头,不如脚踏实地,真正推出几部精品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