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些作家来说,这可能是种很新鲜的体验。他们中有种植户、养殖户、果农,有平日里以进城打工、做小本生意为生或担任乡村干部的……但在这时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作家。3月底,云南省作协举行全省农民作家创作培训班,邀请数位来自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作协等单位的学者与评论家授课,解析经典作品、讲述文学流变。五十多位来自云南各地的农民作家第一次集体坐在课堂上,听文学课,讨论写作。 这些作家并不在文学最璀璨的图谱里,可能只在一州、一县甚至一乡、一村为人所知。但他们对文学的态度,却并不稍黯。他们散落在乡村城镇广阔的土地里,平日里忙着为生活打拼,各在彼此的远方。近处的人,大多难以理解他们居然会把难得的休憩时间花在笔尖上,去做这累人精神又不能赚多少钱的“活计”。很多时候,他们更像孤身奋战者。 但这种情况下尤见一个人对文学的珍视:未必是为了成名成家,可能只是放不下求学时的一点梦想,可能只是因为写作就是他们解除疲乏、倾吐心声的方式,是他们在物质之上的精神需求。 所以,他们中有人说:“生活与写作于我而言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因写作有质量,有尊严。写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写作和读书已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从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整块的时间重回一次课堂,这也成了他们庄重面对写作的一次宣示。 这样的写作者,值得尊重。而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些写作者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确认自我与破解困惑、砥砺磨练的机会和平台,其实就是珍视这种文学在生活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因职业身份、生活境遇而有所区分。有时候,散落在四方大地的他们,因为百折不挠,因为在大家觉得不可能处顽强坚守,更显得可贵。 珍视这些写作者,为他们的文学之路提供一些显眼的路标,填平一些坎坷,补充一些给养,目标也并不在于产生多么令人赞叹的作品,而在于不断确认文学在一大群人生活里的价值,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为什么而写作”这个文学的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