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马可饰屈原、张馨予饰莫愁女、乔振宇饰楚怀王、易烊千玺饰少年屈原 2015年度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项目,梁振华担任总编剧,张孝正、丁仰国导演的78集青春历史传奇剧《思美人》 ,讲述了战国中期,诗人、政治家屈原九死不悔、报国求索的一生,呈现了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秦楚两国的交锋。剧中由马可饰演屈原,张馨予饰演莫愁女,乔振宇饰演楚怀王,易烊千玺饰演少年屈原。自4月底播出以来,广大观众在追剧的同时,对屈原形象、楚国故事展开热议,有关专家学者也围绕作品的创作、传播、接受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探索。 历史剧创作的新思路 作者:李京盛 打造一部《思美人》这样的历史题材作品,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选择。在《思美人》之前,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并没有十分成功的作品。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耗费很多心血拍摄完成,但在观众的反响层面考量却并不理想。比如《孔子》 《孔子春秋》 《老子传奇》等作品,都属于这种情况,有些作品甚至没有机会播出。这种情况的出现,跟电视剧市场的整体环境,包括创作环境、欣赏环境都有很大关系。我认为,还与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对于严肃历史题材而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无关系。 我们不能否认,一些题材的学术含量是比较高的,难以用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完美呈现。这些题材中的人物、事件,对电视剧这种通俗艺术来讲似乎不太适合,但可贵的是,还是有很多人对此十分热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电视剧的影响力大、受众广、传播广,一些文化价值与思想理念,通过电视剧这种最广泛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另一方面,从主创人员的历史担当和人文情怀来看,他们的初心是十分难得和令人敬佩的。以目前的收视情况看,《思美人》的播出效果相当不错。与之前出现的有关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的相关作品比较,这部作品可以说在同类题材里最为成功。 这部电视剧为一些高文化含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做出了值得肯定的前路探索,同时取得了众多令人赞许的成绩。很多专家对这部作品艺术特色和剧情内容方面,都报以肯定的态度。从商业角度看,投资这样的大型历史题材无疑是大胆的,舆论风险和商业压力都无情地摆在主创面前。作为创作者,如果一板一眼按照史实描述刻画,很容易陷入古板的死结。稍做一些文学性的表达,可能又会引来反对意见。由此可见,这样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确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就《思美人》而言,总体上无疑还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创作者在挑战这种艰难的历史题材时,能以自己的匠心与初心来面对它。选择这个题材显然不是商业选择,而是文化选择。无论是对屈原的喜爱,还是文化上的自觉和勇气,不管是实事求是的讲述,还是文学化、戏剧化的呈现,选择了这个题材,本身就凸显了鲜明的文化立场,这点尤为可贵。无论是在创作上的苛求,还是对作家、艺术家的指摘,都不如实实在在拿出一部作品更有说服力。驾驭这部作品,源于编剧得天独厚的学者背景和文学才能,有这个资本和勇气,开创了以电视剧的通俗方式,表达严肃深刻的文化内容和传奇历史人物的新表达。 《思美人》之所以能成功,而没有像前面提及的几部历史名人剧那样陷入窘境,是因为编剧认真研究了这个题材,在考虑该用什么方法表达这部作品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创作者用青春偶像剧的思路,以接近青年观众口味的表达,尽量在历史题材作品中提炼出流行元素的文化含量,并把它灌注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严肃、深刻的价值追求中,这种对严肃文化做通俗化阐发的创新之举值得肯定。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思美人》并不算是历史正剧,它是一种全新的阐释,在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流行语言,还有一些玄幻、武侠、青春浪漫唯美的元素,都在剧中融汇升华了。这种新的创作思路,为以后的历史剧表现方式,提供了一种参考范本。 即便观众对于“颜值”到底在电视剧里起多大作用颇有争议,但从这部剧来看,它把颜值和价值做了很好的对接。创作者选择了颜值高的演员,并在他们身上赋予了美德,令颜值和价值实现了统一。这既是该剧本身的创作要求,也是对于这一类型电视剧能够具有更广大传播效果的有力探索。创作者在这一点上,给历史剧的拍摄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就是将古典和现代、高雅和通俗、颜值和价值、审美享受和传统思想真正统一在一个艺术世界中,并行不悖、互相增光。这显然是一件很考验艺术追求和艺术品位的事情,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一下这种历史剧的创作方法,这必然将对未来更多历史剧的创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发。 (根据研讨会发言录音整理) 屈原形象的传神刻画 作者:刘玉堂 电视剧《思美人》剧名出自屈原《九章》中一同名诗篇。在屈原心目中,“美人”是正义、纯洁和崇高的化身。它象征着美君、美政、美文。电视剧《思美人》精心刻画的屈原形象,即是屈原心目中的标准“美人” 。 作为君子,当怀大爱;大爱之首,莫过于爱国。屈原是上古爱国者的典范,也是后世爱国者的楷模。但屈原的爱国何以能逾越时代的界限,至今不减其光辉?这关乎屈原卓绝的爱国情怀。周代人所爱的国大致有三种:一是出生之国,可称之为“乡国” ;二是居住之国或仕奉之国,可称之为“君国” ;三是构成神话谱系的先祖之国,可称为“祖国” 。为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电视剧《思美人》精心设计了一场屈原时代第一流思想家、政治家如孟子、庄子、苏秦、孟尝君等风云际会的“稷下论战” ,论战的主题看上去是对时局的研判,实际上却揭示出论战者在爱国上的分野与高下:孟轲怀抱理想,周游列国,遍干诸侯,爱的是祖国;庄周主张小国寡民,拒绝出仕他国,只爱乡国;张仪由魏仕秦,志在助秦一统,爱的是君国;孟尝君翻云覆雨,朝齐暮魏,置个人利益于乡国、君国、祖国之上,“国”之观念几近无存。唯有屈原,做到了爱乡国、君国、祖国的完美统一,这正是屈原能够卓立于中华民族爱国者之林的因由所在。为突出屈原的爱国者形象,剧中反复吟诵屈原的爱国心声:“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显得真切而自然。 君子的一个重要品质是守正不屈、守义不阿,面对邪恶和污秽,屈原决不随和、苟合,即“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对此,电视剧《思美人》有充分表现,面对张仪的离间、郑袖的谗言、靳尚的阴鸷、子兰的骄狂,屈原从来都是毫无惧色、针锋相对、万难不辞,正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楚国的权势集团剥夺了实现其抱负的一切希望时,屈原预感到了自己的以死殉道、以死殉国的命运终局,发出了要步彭咸之后尘的深情呼唤:“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他面对滔滔汨罗江水纵身一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说屈原是忠臣,古今无有异议。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作为忠臣,他的“美政”理念首推以德治民。电视剧《思美人》描写屈原在不同场合屡屡称道尧、舜、文、武的“德政” ,认为有圣明之智、盛德之行的人,才能得到万民的拥护,这与屈原《离骚》的主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相一致。 屈原“美政”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厉行法治。他在《昔往日》中说:“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电视剧《思美人》对屈原任权县县尹时依法惩处贪官污吏、打击恶势力的举动有着生动的表现。 重民利民是屈原“美政”的核心内容。屈原在《离骚》中多次提到“民”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 。电视剧《思美人》中表现了屈原对民生的深深关切:执掌权县时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为民除害,任左徒和三闾大夫时展现了爱民、忧民的民本意识。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丰碑长存。在博采南北民歌精华的基础上,他创立了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的楚辞。在抒情领域,屈原的作品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无来者。 屈原最主要的作品是《离骚》 《九歌》《九章》 《天问》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离骚》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文心雕龙·辩骚》则称其“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司马迁所论重在思想,刘勰所论重在艺术,合而观之,足证《离骚》之金相玉质; 《九歌》 《九章》等也是如此。 相比于“美人”“美政” ,最难表现的恐怕是“美文” 。然而,电视剧《思美人》匠心独运,于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巧妙地融入了屈原的“美文” 。主题曲以《思美人》为题,贯穿全剧始终,使该剧的思想主旨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莫愁女对《橘颂》的喜爱和吟咏,屈原改革受挫后悲吟《离骚》 ,流放汉北时发为《天问》 ,堪称对屈原“美文”创作时空的追溯和思想内涵的深层次诠释;剧中对楚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尤其是巫风的渲染,更是对《九歌》的民俗学解读。 心中有史,笔下无史 作者:高小立 围绕历史题材进行创作,落笔前要做大量的史实考证,但一旦下笔,又能够完全抛开历史。心中有史,笔下无史,就是指向历史精神。 历史剧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一定会有关于历史的艺术想象。《思美人》从青年屈原写到他跳入汨罗江,除了依据历史中的真实记载——《史记》里面的寥寥几笔,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屈原流芳千古的诗歌作品。屈原诗的境界包含天下事,包含胸中事,还有观天地有感、览万物而生的未有之事。再浪漫的诗,再超现实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现实。楚辞中的诗之情、诗之意,无不渗透着屈原眼中的现实社会和他本人的生活与情感。 《思美人》是与楚辞诗章交汇的。依托屈原的诗歌内涵及文学精神来编织屈原的一生,我认为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一种可能的历史,就像剧名《思美人》依据了《九章·思美人》 ,剧中人、鬼、巫的浪漫贯穿,也离不开《九歌·山鬼》等。我们在《思美人》中不仅看到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更看到历史内涵和历史中人物的精神文化象征。 《思美人》的文学性很强,文学性并不仅仅指每集开始都有屈原的诗,大量插曲紧扣楚辞,重要的是它写出了人物,并把人物放到战国时代风云中给予人性解读。 《思美人》把握住了屈原这个人物的悲情色彩和悲壮性,也把握住了一个时代的悲情色彩和悲壮性。 我们要感谢端午文化,让一代代中国人记住了爱国诗人屈原。战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未远离我们,电视剧《思美人》又把一个审美化的屈原,一个艺术化的屈原带给了当代观众。屈原的一生,用人们熟悉的一句诗来概括,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的美政抱负贯穿了全剧,天意、君意、民意,都指向了修令。 《思美人》表现了屈原着力推行的“美政” 。屈原一直思考什么是美政?何为美政?就是立规矩,明法度,遏制人心之私欲。人人都 有私欲,都可能成为硕鼠,屈原所说的“治” ,就是要推行令法、“利有所谋” ,修令才是强楚的必经之路。屈原的“美政”最终没有实现,除了客观原因,当然也有主观原因,“美政”的推行是要消灭阶级的,这远远超出了时代,这也是作为诗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一些名传千古的诗人也确实都是超凡脱俗的。同时,作为屈、昭、景三大支撑楚国社稷的名门望族的后代之一,屈原一心渴望着得到楚怀王的重用,屈原的“美政”也是基于他要高出景、昭两大家族。在这部剧中,“思美人兮”背后是一个诗人复杂的内心。 剧中还表现了谋略家张仪连横破六国合纵,让楚怀王轻易放弃与齐国联盟,谈判好的六百里土地,他抵赖说成六里。张仪与屈原从少年较量到中年,年少斗诗、年长斗政。最后一次屈原与张仪两人的较量,张仪说,十年之后没有了张仪的秦国还是秦国,而没有屈原的楚国还会是楚国吗?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屈原。从人物自身的成败来说,张仪和屈原都是失败的人物,斗了大半生,最后都输了,张仪被放逐、客死他乡,屈原悲壮一跳、投江殉国。一个是秦国谋士,一个是楚国的大文学家,都是有才之士,但再有才华也不过是帝王的玩物。 作品通过女性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封建帝王对人性的残害。芈八子、郑妃、嬴妃都是男人争霸天下的棋子。芈八子这个人物值得分析,最近关于她的影视剧, 《芈月传》 《大秦帝国》 《思美人》 ,每一部的诠释都不一样,她到了秦国以后,楚国人完全把她遗忘了、抛弃了,她非常失落,这种怨最终导致了恨,她变成了伐楚的芈八子。而郑袖是从郑国被楚国抢到宫里,她为了争宠、争权,为了儿子能坐上王位不择手段、冷酷无情,做了太多的恶事和丑事,儿子长大成人后却反过来侮辱她,郑袖也是一个可怜之人。分别被王兄和最爱的人送到楚国的两个秦国女子,嬴妃和郑袖,她们在剧中有一场互诉思乡之情的戏,两个怨女,看透了把女人推向风口浪尖的争霸天下的男人,最终成为男人世界的牺牲品。其中也写到了宫斗,但写的不是一次次阴险的比试和争斗,不是对人性恶的不断升级的津津乐道,而是写出了后宫女人不为人知的苦悲,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女性关怀。 《思美人》不同于其他表现战国的作品中写国家的兴盛强大,而着力表现的是楚国的败落和灭亡。屈原改革失败被排挤,楚国在军事上也是一败再败,国内政治混乱,连王叔都与别国暗通,一个国家就这样走向了没落衰败。故事的后半部分一直笼罩着悲剧色彩,悲情与悲壮是它震撼人心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莫愁”这条虚构的叙事线,一是增加了该剧的民间性和传奇性,权县老百姓通过莫愁这个人物的勾连,得以参与到历史叙事中,被推到历史的前台。莫愁从梦中的山鬼形象到女巫,再到大楚巫,与屈原、楚怀王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是屈原的灵魂伴侣,同时也反映着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不同的、极具神秘色彩的巫文化。在当时,中原王朝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楚地遍布河流、沼泽、大川,生产力相对低下,洪水等巨大的自然力量成了楚国人崇拜的对象,他们不仅祭祀,而且相信通过巫人可以跟鬼神对话,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中原文化极具现实质感,而楚地文化则富有想象力,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 我曾经建议中国设立一个诗人节,选在端午这一天,因为屈原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目前在中国,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文学家。 《诗经》与他创作的《楚辞》并称为“风骚” ,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开创了诗歌从集体创作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先河,屈原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作为这样的一个诗人,屈原的诗歌作品与他的人生跟报国志向有什么必然联系,是《思美人》着墨不足的地方,也是这部剧一个遗憾,或许也是未来历史剧创作需要的发力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