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外文夹杂,这“毛病”不能惯 大家应该usually(经常)见到这种情况,有些人总是不好好说话,非要在汉语中穿插English(英文)单词,以彰显自己的international(国际化),就像我现在写的这句。 烦不烦?烦!昨日,《人民日报》刊文:不分场合、不分层次过度使用外语词的情况不仅在自媒体上越来越常见,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上也难以避免。这篇报道借标题吐槽:“中外文夹杂,真让人犯晕”。 不可否认,语言是有生命的,吸收外来语也是语言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表现。但吸收,意味着要先“消化”、本土化(就像“幽默”“咖啡”“蜜月”等词汇);而不是盲目堆砌、不分场合的胡乱“混搭”。 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朋友,在国外读过两年书,回国多年好像还是“失忆”,说话非要夹杂一堆英文,似乎这样才能表达得清;有的就更浮夸,觉得说话夹带英语显得时尚,能够提升自己的“档次”和“品位”;甚至网友感慨,在一些场合如果不说一点英文,你给人的感觉就是不professional(专业)……不得不说,很多“混搭”都是矫揉造作,其背后的心态更是让人不敢恭维。 当然,如果仅仅作为个人“癖好”,私底下“秀”一把倒也无伤大雅;如果职业特殊,比如在外企,那其实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在对语言规范化要求较高的场景中,那“混搭”还是要少用、慎用,尤其报刊、电视等主流大众媒体,更是不能“任性”。 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不管是纸媒、电视还是自媒体,发布内容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文化等。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其语言应该尽量直白、准确,就像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冷斋夜话》记述:“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白居易写诗以老妇人能否明白为标尺,老妇人能懂就行,不懂就换。)很多文坛大家都是力求深入浅出的,不给读者“添麻烦”。如果动不动就拽一些洋词,则难免“呕哑嘲哳难为听”,说好听叫自说自话,其实就是目无读者,也影响传播。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语言规范。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其语言、文字使用更有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也因此,媒体责任重大,更应当以身垂范。对于当前自媒体以及个别报纸、电视媒体的中外文夹杂的“毛病”,其实真不能惯,各界该呼吁呼吁,读者该吐槽吐槽、该用脚投票的用脚投票,让更多人对汉字多一份敬畏,对外来词多一份审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