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 《导弹司令》 说起民族歌剧,人们并不陌生。无论是上了年岁的人,还是那些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听来的年轻人,人人都能哼上几首民族歌剧里的经典唱段,如《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党的女儿》中的《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江姐》中的《红梅赞》、《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红珊瑚》中的《珊瑚颂》、《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等。歌剧作为音乐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吸纳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各艺术门类的精髓。然而在当今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共同编织的欲望地图中,比起那些通过IP、小鲜肉等手段快速掘金的娱乐商品,创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注重传承与发展的民族歌剧似乎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原总政歌剧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研究生导师黄定山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见到黄导时,他刚刚从筹备新剧实地考察归来。黄定山认为,艺术和娱乐不能混为一谈,把娱乐功能强加到艺术作品、甚至将娱乐商品与艺术作品放在同一标准上去评判是会出问题的。观众的审美需要培养,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迎合。面对来势汹汹的资本力量与娱乐思潮,他坚毅地讲道:“民族歌剧别低头,皇冠上的明珠不能掉。” 不要做无意义的比较 歌剧艺术诞生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20年代引入中国,在中国仍旧是较为年轻的艺术形态。黄定山认为,今天我们自身经济的发展与对文化的自觉需求推动了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兴盛,主要表现为中国歌剧市场多种演出形式的并存。在当今的中国歌剧舞台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歌剧演出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西方经典歌剧,或由中西方合作排演,或由西方歌剧院团独立承担,例如享誉全球的《卡门》《茶花女》《图兰朵》《费加罗的婚礼》等;第二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本土的民族歌剧,以《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第三类是中国当代原创歌剧作品,如《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苍原》《雷雨》等。事实上,中国歌剧市场的发展样态与世界是同步的,在西方,它们同样有借助文化交流涌入的异国歌剧,也有属于本民族的经典歌剧,同时还存在西方当代原创歌剧。 现阶段,不少人对于民族歌剧的认识,仍旧存在不少误区。对民族歌剧像不像歌剧的诘难一直都存在。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实践者,黄定山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同样是西方舶来的艺术门类,在话剧界就不存在中国本土话剧像不像西方话剧的争论,而民族歌剧却有:”黄定山谈到,歌剧毕竟是声乐演唱与话剧表演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样式,仅声乐演唱部分就有美声与民族唱法之分,因而这种“谁像谁”的问题是一个漫长且无意义的比较。在他看来,歌剧的展开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西方传统的歌剧结构形式只是“其一”,而不是“惟一”,创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歌剧的思维定式,通过传承、学习、借鉴、创造,丰满民族歌剧的羽翼。 让民族歌剧“好听”又“好看” 从戏剧导演、编剧跨界到歌剧导演的黄定山,认为当今的民族歌剧不仅要“好听”,而且要“好看”。“好看”有多重含义,既包括故事的“好看”,也包括人物的“好看”,更包括舞美的“好看”。当歌剧落地在中国,中国人“看戏”的审美定势便悄然发生作用,较之西方观众,本土观众更加注重歌剧中的故事性,然而好看的故事,需要鲜活生动的人物去支撑。黄定山有感,作为导演的他需要用的是成熟的民族歌剧演员,能够快速上手,进行民族歌剧的演出,然而现阶段大部分民族歌剧演员的专业素养不够全面,唱得好但却演不好,无奈他只能一边排练一边对演员进行表演训练,究其根本,还在于民族歌剧的学院教育出了问题;谈及舞美的“好看”,黄定山以《小二黑结婚》的复排为例进行了深入阐释。复排《小二黑结婚》采用了多种舞台呈现手段,例如借助弧形LED,展开了汇聚山西层峦叠嶂的高山与潺潺流水的美丽画卷;在舞台之上,搭建的石拱桥下流淌的是真实的流水;前区表演时,小琴在溪水旁捶打衣服时并没有溪水,而是采用无实物表演的方式完成。正是在这种高科技塑造的仿真情境、舞台写实与前区表演写意的共同作用下,观众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谈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民族歌剧创作进入鼎盛期,曾经风华正茂,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代新创作的民族歌剧中,让百姓记得住、传得开的作品还是太少。黄定山谈到,有些民族歌剧的作曲家一味求新求异,通过创作无调性音乐、加大和声难度等手段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要难度不要普及度的方式实为舍本逐末。在黄定山看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敢谈创新。“我们不能漠视民族歌剧昔日的辉煌。在民族歌剧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曾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例如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汉语有四声音,中国人无法用平平的音调完成宣叙调的完美演绎,如何解决宣叙调与汉语文化冲突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歌剧界的业内人士。”黄定山在进行《小二黑结婚》复排时,仔细研读了过去的剧本,他惊喜地发现,《小二黑结婚》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剧结合了大量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戏曲元素,音乐旋律和节奏走向都是以汉语语言的音调和语气为依据的。经典民族歌剧是一座富矿,但还缺乏有力的开掘。黄定山意味深长地说:“借鉴经典民族歌剧的宝贵经验,是为了发展,而不是规定某种程式。民族歌剧的正确发展路径,恰恰不在于做得新,而在于做得对”。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