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一部纯粹的戏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余林 参加讨论


    
    如果说“纯粹的戏剧能体察人类精神的基本需要”,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正是一部“纯粹的戏剧”,它给当今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真切的精神需求。李保国这位新时期的楷模,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贫困山区的建设,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精神财富。如何创造出一部“纯粹的戏剧”,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演出现场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剧场里时显宁静、时显暴烈,宁静时是聆听舞台上李保国的诉说,暴烈的是舞台上李保国的激情和那真真切切的行动引发出让人信服的回应。“纯粹的戏剧”的张力,营造出属于“纯粹的戏剧”的舞台艺术个性。
    作为一名当代的农业专家,李保国扎扎实实走在“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的道路上。在这里亲力亲为的李保国,他的精神世界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了让人难忘的诠释。在看戏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似乎在接受不同的精神洗礼,而心灵颤动后必将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并在不自觉的比照中,产生不同的心灵叩问。这正是该剧的舞台魅力。
    “情愿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农民。”这是李保国的理念,带有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呼唤。在一个不短的时段里,“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让人揪心的现实。无论生活中的李保国,还是剧作家孙德民笔端的李保国,乃至梆子剧舞台艺术化、戏剧化的李保国,无不是以一种令人信服的实干来面对这位为国人所关注的焦点。这里“太行山有多长,论文就写多长;太行山有多宽,论文就写多宽。”身为农业大学教授的李保国,带着自己的学生,领着农业科学研究的门生,改变着太行山的面貌,积累着新农村、新农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农民是求实惠的,会有一时的不理解,会出现拒绝新种植技术的种种理由。李保国怎么办?他用租地、用自己的薪资、用农民预料不到的手段和技术,在一片荒山上种出让村民信服的成果。农民当初那些粗言粗语,在他心上换来的是“农民不容易啊”,“懂得了农民,懂得了他们一生风雨半生霜的日子”。他把一篇一篇的农业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把满腔热情化在了农民的心上,“山魂”融入“行魂”。技术进村,走出贫困,教授与农民,农民与教授,一种农业发展的新型结构萌生出巨大的生存活力,它似乎蕴育着一种新农耕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是《李保国》舞台艺术的崇高使命。整部戏剧的铺排非常流畅,形象阐释了知识成就扶贫,有知识的人同种地的人相互依偎、相互扶持,共同实现了走出贫困的愿望。“舍不得农民受苦”,这一质朴的话语成为全剧的情感基础。“焦虑的眼睛”、“含着泪水的笑容”浸透在该剧的每一个细节中,而在李保国诉说心语的那些独白、唱词里,又让人深切地意识到忧患意识所承载的强大的生命意蕴。人们常说“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如果深沉的忧患意识是李保国灵魂居住的地方,那么,由此喷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包括信仰、责任、动力等就显得格外真切、格外真实,让人进入对“命运的沉浮和在沉浮中锲而不舍”的感悟中,进入对“那种难能可贵的济世之心和特有的人格力量”的敬畏中。
    剧中除夕夜一场,李保国夫妻相对无言,用两碗方便面,伴着喧闹的鞭炮声过大年,将剧作的情感推到一个独特的境界。夫妻相互的宽慰、相互的自责、相互的追忆,恰似一篇诗境的情感自白。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歉疚,让人感动。“有许多不该遗憾的遗憾,还非要留下遗憾,有许多不该牺牲的牺牲,还必须牺牲……”生存的哲思、生命的哲思,震撼了整个剧场,应该说这就是“纯粹的戏剧”留给人们的印记和对这些印记的咀嚼。
    好戏是演出来的。河北梆子的高亢激越、悲壮粗犷是《李保国》的艺术生命,是《李保国》的“戏韵”。
    李保国走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如今,“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已经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最确切的定义,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正是以自己独有的舞台形象,演绎着这个定义。李保国精神永存,舞台上的李保国同样永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