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朵 夫:生存无须思考,偶尔可以疏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文艺 朵夫 参加讨论


    占筠的《青岛蓝调》(青岛出版社)三部曲终曲付梓了,作为好朋友和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更重要的是,我也是这个城市的“土著”,面对这些动人的文字,总要说几句肺腑的话。
    莎翁在其名作《哈姆雷特》里写有一段“终极拷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在一段时间里,经常被许多人挂在嘴边。其实,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生存本身无须思考,过去这样活,现在这样过,未来,谁知道呢?我们既不觉得“默默忍受命运的毒箭”,又不曾妄想过“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活着,有滋有味地活着,比什么都好。
    但确实有些人物,虽未许为“大”,仍是不凡。这类人物总有些手段,能把日子过得比有滋有味还多些,多了些辐射能,偶尔肆意疏狂,就能影响别人,感染那些“默默忍受”的人。我认识的人里面,颇有那么几个。作家曹乃谦,这个怪老头儿把竹箫做成拐杖,自称“吹拐人”,委蛇过市,乐接庶物,很是逍遥。研究员赵昆雨,北朝拓跋氏的血胤,塞外无遮的朔风,千年不动的石佛,“捏”就这条好汉,使他静能面壁观法,动则挥弦送鸿。他们这种乐是看开了、撂开了之后的乐,属于虽看不出“挺身”,却倔强抗拒着苦难的性格。
    占筠则又出一格。生活在海边的她,天生有才具,写得了文章,摸得着海床。她的文字是这片海里“长”出来的,就像她本人也是这片海的女儿一样。如果说陈忠实、贾平凹他们的文字带着土坷垃的质感、粪肥的气味的话(他们就是靠这种气味“蛊惑”人心的),占筠的文字则是如海凉粉般的清爽咸气儿,海水一样的“煞底”,掰开的海星般的腥气让读者意识到生活的真切。其实这种真切的感受,无非就是活着的滋味。
    《老脸》用的是场景再现加重构的手法,不加虚构地渲染出如梦如幻的时间感。人物的命运并不跌宕,写的都是你我认得的普普通通的“老脸”。虽然这里面也有沉船阻日寇的贺仁庵这样的“大人物”,但这样的一个人依旧是极普通无奇的。在贺仁庵自己看来,以沉船延迟鬼子登陆一个多月的壮举,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想法;读者和贺仁庵之间的精神产生了联结,也感同身受——那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面对家国之难,抒以胸中之勇与傲,理当如此。
    《海货》的篇章谈尽了吃,也不全是吃。好食者在这些地道、活色生香的文字里寻找饕餮的快感,我则看出文字背后记载的先民们生存的法典。在明代之前就栖息在青岛沿海的渔民们早已熟稔海洋之中的精华,一部《海错图》里面奇奇怪怪的海洋动物可以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他们为了生存,靠哪儿吃哪儿,不仅如此,还吃出花样、吃出文化来了。
    占筠的文字发表了,情感宣泄了,精神疏放了,她又可以独自游到防鲨网附近,仰面漂浮在蓝色的大海上,去享受痴迷的孤独。在“活着”的队伍里,没有人愿意如莎翁所愿,“用一柄小刀清算自己的一生”,无论是海明威的老人,还是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们,无论是余华的福贵,还是占筠笔下的“老脸”们,活着,有滋有味地活着,偶尔肆意疏狂,就是他们关于生存的信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