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忽如归》:激荡家国情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解放日报 陆士清 参加讨论


    近期在海外华文文学圈,出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的 《忽如归》。它以长篇纪实小说的形式,记述了戴小华家族1949年从大陆迁居台湾后的生活际遇,尤其用较大篇幅叙述了戴小华胞弟戴华光在轰动一时的“人民解放阵线案”中的遭遇,书写了台湾一个家庭心归祖国的历程,彰显中华民族反对分裂,追求祖国统一的压不倒、扑不灭的意志和家国情怀,弥补了台湾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在这方面题材的空白。
    戴小华原籍河北沧州,生于中国台湾,婚后定居马来西亚。她是中马两国民间往来解禁前,第一位正式受邀访华的文化使者,也是马来西亚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忽如归》的副题为“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故事从戴小华母亲在台湾过世,家人希望实现母亲叶落归根的心愿开始说起,讲述了戴氏家族近百年的生存生活史,尤其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5年戴小华父亲戴克英去世间近30年时光的家族故事。
    1977年,忧虑民族命运而无心在美留学的戴华光(戴小华女士的大弟),在台湾开展追求祖国和平统一的行动,他认定:“只要台湾失去美国做靠山,就无法‘反攻大陆’,两岸才有‘和平统一’的希望。”而这种盼望统一的意识,在当时等于是在用自己的头颅去撞开监狱的门。英雄悲壮就悲壮在这里,戴华光深处困境明知不可为而敢作为。他说,对于所谓的“戡乱时期惩治叛乱条例”,“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我还是选择走向了死亡。”他不顾小家、放弃爱情,为的是不让同胞分离之痛继续,被台当局判了无期徒刑(服刑11年后获释),并被多次长时间关入黑牢。戴华光宁折不弯,承认所作所为,但不承认自己有错有罪。他在最艰难的时候毅然许下心愿:“死也要死在两岸统一后。”
    戴氏举家流迁台湾后备尝离乡背井、骨肉分离之苦,而戴华光的劫难,使一个尚算平安的家庭陷入了惶恐和痛苦,然而苦难也使得骨肉亲情和爱得到彰显。年迈的母亲坚持探监、静坐申诉,乃至以死与狱警抗争,慈母的爱子之心明明可鉴。戴氏姐弟也同心协力,他们给华光以支持和关爱。戴小华说:“虽然我有时也会埋怨大弟不为家人考虑,但我更认同曼德拉说的话,‘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虽然历尽劫波,但这个家庭仍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探亲开放后,这个家庭心归、人归,落叶归根。他们在祖国大陆捐资助学、救助贫困、造福乡梓,戴小华为不负母亲归葬故里的心愿,以非凡努力将母亲遗体护送回大陆,安入故土。她身居马来西亚,但深爱祖国,筹钱出力汇编了十册《当代马华文存》,接编完成《马华文学大系》。中马两国建交后,她借笔书写新中国,参与和支持国内的文化活动,弘扬中华文化。故而,戴小华在小说中,写尽了家国情深的历史。诚如王蒙所说,“读罢《忽如归》,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相信戴小华写它时更是内心激荡。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个老乡,一个家庭,一个友人”。
    《忽如归》不仅准确记述了世人瞩目的华光案的过程,引证了当时的报道、评论、秘密档案和书信,揭示真相,还追索了案件发生时的内外部原因。明明不是“匪谍”案,却以“匪谍”论处,个中原因是当时台湾社会弥漫的不正常气氛和当局的防共政策,诱使一些鹰犬特务为捞取名利,不择手段把案件往“匪谍”上靠,以求升官受奖。对于华光案由谁检举告发,小华也一直在追索。她说:“我所以要费尽心血,查询真相……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历史,去触摸伤痛,来努力弭平伤口……希望后人引以为鉴,历史不再重演。”她从解密的该案件档案和审讯记录中发现了线索,终于确认了检举者,洗清了原来曾有过的对华光女友家人的怀疑。这种查明真相、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可圈可点的史学精神。
    《忽如归》虽是纪实作品,但具有小说的全部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细节和生动的叙述描写俱全,是一本“纪实小说”。我并不认为只有小说才有文学价值,这部纪实作品洋溢着的小说的艺术性,打动了我。它写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明。书中着墨不多的小华父亲,见妻子第三胎又生女孩小华,说声:长得不错,好好养,走了;生华光后,他惊喜地发现竟是男孩,便“宴席”大开。几笔之下,一个渴求生子、重男轻女的父亲形象活灵活现。
    《忽如归》最见艺术匠心的是它的情节安排。尽管是纪实,全书却跌宕有致,波澜起伏。构思中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匪谍”案的举报者,小华早已明白,但先叙种种疑云,不揭真相,待到华光获释,档案解密,才将告密者揭出;再一个悬念,就是狱中反复出现在华光身边的那个鬼鬼祟祟之人是什么身份,小华通过大弟的分析,揭出其真实面目——“他不是国民党派来害大弟的内奸,而是国民党安排在大弟身边的一个傀儡”。华光的病是受国民党监狱官摧残所至,但怕戴华光死了而影响到“党国”形象,又不得不给他医治,这些细节,层层剥茧般将悬疑尽释,将当局色厉内荏的面目,暴露得一清二楚。
    戴小华费尽心血,只为以自己的方式接近历史,触摸伤痛,如她自己所说,既为告慰父母,更在于历史的真相需要不断补充,历史的延续需要不断述说。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