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陆续参加了各类评奖和展演活动,其中有全国舞蹈展演、“桃李杯”展演、文华奖评奖、“荷花奖”初评、青年尖子选拔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后,文艺界确实在创作上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各级领导、相关部门都很重视,扶持力度比较大,创作单位的用力也都很猛。但是创作好的作品、培养优秀人才是百年长远的大计。下面我就文艺创作、人才及评奖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尖子人才恰恰都是在比赛中磨炼和培养出来的。“桃李杯”赛事是北京舞蹈学院为了从苗子抓起、挖掘人才而创办的,历届获奖者都是现在的艺术骨干力量,翻开他们的履历都可以看到他们曾经在学校的“桃李杯”获奖,但是改变成展演后,并没有改变其章程,在实际举办的过程中,都显得很牵强和尴尬,甚至在台上给他们颁发证书的时候,一不留神就说出了“获奖的人”是谁谁。参演人员失去了已有的竞争力和积极性,这样对人才的培养并不利。我个人非常支持有价值的比赛,它可以给优秀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从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三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和即将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赛事,对国内舞蹈人才的培养及促进国际间的舞蹈艺术交流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由文华奖评奖引伸出来的评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艺术创作的规律是没有人才就出不来好作品,没有好的作品也造就不出好的人才。去年我参加了文华奖音乐、舞蹈、杂技组的评奖,感觉到:主创者首先对剧目的立意、结构设计以及政治与艺术、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以简单的名称和空泛的内容配套,不能算作主旋律。主旋律作品创作不能投机取巧,应在艺术上下实实在在的功夫。其次,要大力倡导院团自己培养自主的创作和表演人才,特别是地方院团,要形成自己的主创队伍,发掘创造的积极性,否则好的剧目留不住、演不了,对本土人才发展也起不了好的作用。现在以政绩工程为主导,受大晚会、大制作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外请主创团队,甚至包括主要演员;同一套班子、同一个套路,大晚会式的歌剧、舞剧、杂技剧,导致剧本结构、情感处理、动作编排形成套路,内容雷同、音乐创作模式化;互相抄袭,舞台上的人海战术,震耳欲聋的音响,奢华的制作,甚至杂乱无章的色彩堆积,这尤其体现在杂技剧里,色彩绚烂、服装过于烦琐化,完全不考虑杂技演员的生命安全,这样的创作虽彰显了创作者的“个性”,却忽视了剧目的艺术统一。 此外,创作、制作成本飙升,花大钱、乱花钱,奢华得让人心疼,有些剧团因为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植,所以有些节目、剧目演出时大手大脚,场场撕布景,感觉像是在撕钱一样,这种风气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种全国统一的“北京制造”的风气也是值得警惕的。 第三,在削减奖项的同时,不要忽视编剧奖。正常的艺术发展应该特别重视编剧这一一剧之本的重要作用。去年文华奖只有两个奖项,一个是作品奖,一个是表演奖,没有编剧奖是遗憾的。戏剧创作离不开剧本的支撑,剧本是戏剧作品最基础的环节,编剧的创造力、首创精神应该得到奖励。 第四,遏制艺术创作领域的资金浪费。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三年来已经投入了18.8亿,希望基金严把审核关,加强符合艺术规律的论证,剧本不成熟的不能上马,严重的浪费现象应该追究责任,严格制定基金使用的标准。相比之下,有些地方院团的创作经费很困难,但是由于离中央很远,得不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另外,对于少数民族剧目的创作缺少严肃的态度,由于艺术基金只批舞剧,所以民族民间艺术都往大舞剧上靠,外请的创作者不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风俗习惯,舞台上根本没有展现民族的艺术风格,甚至胡编乱造,如此下去,会毁掉传统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建议国家艺术基金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提供支持平台。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总结,认真思考,给予其切实可行的引导,以更快的速度向高峰前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