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周勋初:读书犹如蜘蛛结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现代快报 newdu 参加讨论


    
    米寿之年的周勋初先生仍旧读书不辍,笔耕不辍
    
    上海市南汇县人,1929年生,副博士研究生肄业。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兼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著述宏富。
    八十八岁的周勋初先生,是学界的一棵常青树。他的治学范围极为广阔,既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有《全唐诗》《册府元龟》等古籍整理方面的工作。他的学生莫砺锋教授,用“贯通历代,弥纶群言”八个字来概括先生的学术研究特点。今年初,周勋初先生的《文心雕龙解析》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米寿之年的他又创下一个新纪录——获奖最年长者。
    1
    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对周勋初来说,是一次不期而遇。
    1929年4月11日,周勋初出生在原江苏省南汇县的一个教师家庭。他的伯父与父亲,都是做老师的。周勋初的父亲周廷槐毕业于光华大学中文系,学习成绩很突出,得到校长张寿镛的赏识,留在校本部当职员,兼任附中教师。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办,周廷槐随即失业回家。战争年代,生活极不稳定,周勋初的小学读了五年,换了四个学校。初中毕业之际,正值抗战胜利,父亲重新找到了工作,他也有机会进入上海沪新中学读书。
    战争年代,父亲周廷槐深感文科生求职之困难、谋生之艰辛,因此,他希望儿子能读理科。周勋初听从父亲安排,认真学习理科知识,预备日后考入高校深造。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出现了意外。他突然大口吐血,经诊断才知道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不得不回家休养。少年周勋初卧床三年,几次濒死,在亲人的爱护下,终于躲过劫难。第二年时病情恶化,幸亏链霉素进入上海,才免于一死。为了给他治病,父亲花掉了家中积蓄,卖掉了二十亩田。
    对于家人的厚爱,周勋初感念终身。这段不幸又幸运的经历,使得他一生中尤重亲情伦理,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并形成了沉稳宁静的性格与逆境中坚忍不拔的毅力。
    1950年,大病初愈的周勋初以同等学力考入南京大学,因为缠绵病榻三年,此前学的数理化已经基本忘掉,他于是选择了文科。入校半年后却旧病复发,两年后才恢复健康,正常学习。大学第四年,周勋初跟随著名学者胡小石先生学习文学史,奠定了日后研究工作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周勋初被分配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整理部工作。两年半后,1956年底,又考回南京大学中文系当副博士研究生,师从胡小石先生。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南京大学。
    2
    周勋初的学术成果分为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两部分,晚年均屡获大奖。学术研究方面,先后出版有《九歌新考》《韩非子札记》《文心雕龙解析》《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高适年谱》《诗仙李白之谜》《唐诗文献综述》等二十余种。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成立后,周勋初担任南京大学古籍所所长,将很多精力投入古籍整理。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是参与主持《全唐五代诗》的编纂,出任第一主编。
    过去,说起《全唐诗》,一般指清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纂的御定《全唐诗》。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可惜由于编纂时间仓促,该书的初唐、盛唐部分质量较高,晚唐部分却不尽如人意。近代,不断有学者提出要整理《全唐诗》,然而,由于篇幅巨大,问题繁多,并非易事。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立项新编《全唐五代诗》,周勋初担任第一主编。在经过将近二十年之后,2014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全唐五代诗》初盛唐部分。学术界对此书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将全面取代清编《全唐诗》,将唐诗研究推向新的高峰。全书将于明年推出。
    周勋初还整理主编了一部《册府元龟》的校订本,将宋本与明本互校,并与史书互核,后面附以索引,为文史学界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少便利。
    上世纪90年代,周勋初将流散在外的唐钞《文选集注》迎归故土,编辑加工出版。该书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影印旧钞本丛书》内的二十三卷帙为基础,加入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的一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一卷残帙、北京图书馆所藏的两篇残页,命名为《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本世纪初,周勋初继续筹划出了一种增补本。
    对于在保护整理古籍方面所做的这些工作,周勋初用了一个词形容自己的心情——三生有幸。
    3
    周勋初治学的基本特色是文史结合,规模宏大、见解通达。在宏大的基础上,他又往往能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着眼,得出令人赞叹的结论。
    早在1985年,他写有一篇《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文章的问世,缘于一个小疑问。“我读《三国志》时,发现有曹氏‘三世立贱’之说。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所立的皇后,都出身卑微,这与历代帝王之家的情况大异,为什么?”沿着这条线索,周勋初从曹氏家事论及曹操的突出之处,说明曹氏“立贱”实际上带有政治用意,是为改变社会风气作出的一种努力。在这个基础上,他对建安文学作出了新的解释。“当时,文人努力摆脱儒家的束缚,在文学上开拓新的领域,突出地表现在书写军旅之苦和男女之情方面,这正是建安风骨的重要内容。”
    唐代诗人李白,是周勋初较为关注的诗人之一。在阅读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时,周勋初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李白和朋友吴指南在外游历时,吴死于洞庭之上。李白将朋友葬在洞庭湖边,然后去了金陵。几年后,李白再次来到洞庭湖边,发现吴“筋肉尚在”,于是一边哭泣一边将亡友身体上的肉剔掉,带着骨头去往“鄂城之东”,将朋友安葬在了那里。李白的这种做法,有违古代的丧葬之礼,令人感到十分奇怪。沿着这条线索继续寻找,周勋初发现,李白是在以剔骨葬法安葬友人。他勤翻典籍,随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李白曾受南蛮文化的影响。
    从细微处着手,发现大问题,是周勋初的治学特点之一。这种发现大问题的能力,在他来看,“既需要功力,也需要悟性。功力,就是要勤奋,要下苦工夫。比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他居无定所,读书的条件很差。他用两匹马,一匹骑,一匹驮着书。他在马上背书,下马就看书。晚上就与一些学者聊天,做一些记录工作。和勤奋相比,悟性强调的是天资,但也是需要勤奋来做引子的。”
    对话
    我推荐年轻人
    读《诗经》
    《读品》:作为文学资深教授,您会给年轻人推荐什么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的诗人,您偏爱谁?
    周勋初:我首先给年轻人推荐《诗经》和《楚辞》,因为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我没有特别偏爱的诗人。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他们各有所长,风格也不一样。比如李白的狂放不羁,比如高适的气概雄浑。高适的经历很有趣,他早年一直在外浪迹,但是后来官居高位,做到了散骑常侍,政治见解开阔,有着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精神。我编过《高适年谱》,当然也会被诗人打动,但就文学研究来说,我会保持冷静和清醒,像对待科学研究一样对待它。
    《读品》:听说您在指导学生时曾说,读书犹如蜘蛛结网,是什么意思?
    周勋初:这几十年来,许多人读书,都太急功好利。我主张平时还是应该多多泛读,就像蜘蛛结网,网张得越大,捕获食物的可能性就越大;若有个别小生物闯入,也可黏住。我平时一直喜欢泛读,有些知识,一时看来用不上,但到机会来临,也就发挥了作用。
    《读品》:中国一向是一个诗的国度 ,但现在诗歌衰落得厉害,您觉得诗意的传统还能恢复吗?
    周勋初: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对现代的诗歌没什么研究,但整体感觉,诗歌确实衰落得厉害。古代的诗歌一直处于发展演变的状态,从汉代乐府到唐代近体诗,再到宋词元曲,一直在推陈出新。但到了明清之后,新的体式推不出来了,失去了唐宋时的风光。民国时期,新体诗风光过一阵,改革开放之后,也曾经热闹过一阵。其中原因我不能准确地说出来。一个是诗体本身的问题,另外与社会有关。商品经济的时代,可能并不是诗歌产生的黄金时代。(白雁/文 顾炜/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