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哈雷:诗人为时代“立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哈雷 参加讨论


    多年前我在一次福州市政协会上提出将福州市打造成诗歌城,引起多方面共鸣,当时很多委员认为这是一种有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诗人行为,是诗歌作用于生活的美好主张,也是诗人应该有的文化情怀。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远的且不说,近代以来中国的几位重要女诗人皆在福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这四位福建籍的女性概括了中国现代诗歌史。诗歌,浸润福州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幸福的底色;诗歌,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成为城市之根、城市之脉、城市之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艺术家要为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书写,也要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书写。这些年除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外,我还致力于组织诗人下基层深入生活,让福州诗人们通过采风,创作“接地气”的作品,出版“映像”系列诗歌丛书,以帮助诗人出版作品集及举办研讨会等诸多活动形式,有力推动诗歌文学创作发展,为打造福州诗歌城提供有力的文本支持,这也成为诗歌和这座城市的人民生活联结的桥梁和纽带。还创办《海峡诗人》杂志,加强海峡两岸诗人的友好交流。
    在福州的诗人群体当中有年轻时期起就一直坚守诗歌阵地的中坚分子,也有各个阶层的诗歌发烧友,还有不少业余的粉丝,虽然在诗的艺术上来说还有许多精进的地方,但一腔热情可感可敬。诗歌,在社会更迭中,让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图景五彩斑斓。偶尔在某家书吧里,会有大批诗人聚集在一起,朗诵歌吟;到某个高校的体育馆,会遇见扯着大横幅的诗歌朗诵会;甚至在剧院、在露天广场、在游人聚集的风景区、在三坊七巷历史古街,亦可碰上一场又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盛会和诗歌快闪,让人恍然:原来诗歌也可以让城市的上空燃烧得云霞满天? !
    我们的时代需要诗歌。诗歌对我们的情感,对于我们的思考,对时代的寄托,对我们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个良好的人心取向都是有价值的,它不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让生活更滋润、情感更美好,诗歌培养了我们优美的心灵、高雅的情操,使我们哪怕面对极度的艰难也会把一切的困苦幻化成优美和优雅。所以我说,任何时代都需要诗歌。特别是在这物质发展迅速的时候,尤其需要诗歌。诗歌,它的优秀的作品不会消亡,伟大诗歌永远会存在现实世界里面,还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我认为朦胧诗时代的“自我”并不是小我,而是盈满了人文情怀(比如舒婷) 、自然童话纯粹美好的心绪(比如顾城) 、悲剧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比如北岛) 。而反观现在,我们的诗人在某些技术性的层面上进行一些语言探索、语言试验,有突破;但是那些口水诗、下半身写作,甚至还有标榜自己的诗就是垃圾诗等等,消解了诗人对时代、对历史的担当,也使诗人在人民的心目中失去了重量。
    一首好诗,是当代的,也就是与一个时代密切交融的、息息相关的。只要是和当代密切交融、息息相关的,它就有可能成为一首好诗。李商隐的诗写得是极其个人的,而且是隐秘的;但是,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穿越千年还能唤醒我们曾经隐约感悟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情感,这就是诗的伟大。
    如果认为诗歌是没有门槛的创作,就不可能有“高峰”的作品出现。事实上任何东西都是有门槛的,打篮球、踢足球、画画、书法,包括裁缝,都是有门槛的。想要当个好诗人,门槛就更高。写诗要经过漫长的积累。诗歌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古谣谚的二言,到诗经的四言,再到楚辞的二言三言的杂言,再到汉魏的五言,到唐诗繁荣,又变成词,然后又是元曲,再若几百年后,到了“五四”时期,把旧体诗作为镣铐全打破了,变成白话新诗,自由诗。但是无论诗的形式怎么变化,经典的好诗都和传统的密切相关,都或多或少有着历史的典故。郭沫若笔下涅槃的凤凰,那原来是西方的不死鸟phoenix,五百年自焚再生,是没有性别的,但是郭沫若把它和中国传统的凤凰结合起来。哪怕是象征派的戴望舒,“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一样太息的目光” ,丁香的意象是来自晚唐的诗人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 。再如他的《雨巷》 ,雨伞,长巷,是江南典型的景致,这是中国的传统,一种地方文化的环境。虽然说时代过去了,但我们并没有完全消灭历史。所以说,写诗歌至少得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说,诗歌是有门槛的。低门槛,需要你有一定的学识;高门槛,需要你的文化灵魂的深厚。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人,没有融在文化背景当中的人,没有自己的感情思想的人,那是过不了诗的门槛的。
    有人说,诗歌后来一步步地走向衰微,跟国人生命气息的流转不断走向衰微有关。我赞成这样的说法!“五四”时期诗歌再次勃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盛极一时,这何尝不是跟思想解放运动使个体生命变得神采飞扬有关?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诗歌又一次沉寂,直到九十年代后期网络普及,私人经验、身体话语大量入诗之后,一种由欲望和宣泄为主导的诗歌热潮才再次席卷全国。在此之前,文学被思想、文化、知识压抑已久,大诗、史诗、宏大叙事、个人命运感等观念一统诗坛,在这个背景下,强调身体之于诗歌写作的革命意义、强调身体话语在文学写作中的合法地位,具有重要的价值。
    但现在若还停留在只看到生命的阴暗面,只挖掘人的欲望和隐私,而不能以时代的眼光、悲悯的情怀对待人、对待历史,并试图在理解中展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写作很难在精神上说服读者。因为没有整全的历史感,文化自信丧失,不懂得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作家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褊狭、执拗,难有温润之心。
    诗不是苟且,她是俗世生活中溢出来的那最精彩的部分,是时代的精华呈现。如果现实是身躯,她就是最美丽的脸盘;如果现实是脸盘,她就是最流转的眼睛;如果现实是眼睛,她就是映照在眼底的微笑;如果现实是微笑,她就是微笑里含着的一滴泪珠;如果现实是泪珠,她就是泪珠中闪动的梦……诗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梦,她还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巨大梦境。
    诗人的作品保持着情感的温度和思想的质感。一部作品,就是一位诗人一段思想和情感的记录。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个时代思想和情感的记录!当代诗人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为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还指出,“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抒发人民之情与表现自我是可以统一的,不要人为地制造障碍。诗人应该想方设法进入公众空间,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内心里,那是自私的,就是自我封闭的单人精神牢房。我们遗憾地看到现在许多人的创作完全封闭在自我中,自说自话,一旦诗人陷入这种状态——不能通过诗人自己的感觉去触摸这个时代,我会觉得诗歌就是病了,这就是一种传染病,且病得不轻。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时代的主要诗人,重申的是时代的观点,所有诗都是“当代诗” ,所有的诗人都是“当代诗人” ,如果他看不到时代的精神,看不到人民的欢乐、痛苦或焦虑,听不到人民的心声,那就不是真正的诗人。诗人,是情感的抒发者,也是时代的代言者。从诗歌的历史来看,诗人都有责任以绝对的、透明的方式去探索这个时代、融入这个时代,不然诗人怎么去理解雪莱所说的“诗人为时代立法”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