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画家汪大文,美国艺术评论家丹尼士·伟普曼有这样的评说:“近三十年来,西方渐渐认识到现代中国画并感到惊讶。令人吃惊的不单是东方艺术家在国际美术技巧上的表现,而且他们虽狂风似地以各种姿态出现,却又不失其传统技术,现代中国古典画家汪大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画如何融入国际艺术,进入世界视野,国内许多画家都曾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汪大文更是没有因为自己的画坛成就而游离在外。她的许多作品都有着传统笔法上的新理解,她所采用的大泼墨,渗入西方的色彩和线条,主题却不失国画的基本风格,在继承传统中完成了一个个优美的新画面。她的创作被国际艺术所接收,因此先后教学和示范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达拉斯大学、达拉斯中国画苑等高等学府十多年,成为中国当代画家中,作品上拍于佳士得和苏富比等国际大拍卖行的少数人之一。 中国有古话:名师出高徒。汪大文幼年学画,1956年,时年14岁成为60岁的钱瘦铁的入室弟子。钱先生嘱咐汪大文画大画,培养其大胆落笔的性格;又嘱咐汪大文临汉碑,培养其用笔中锋点画稳重。1957年,汪大文从市三女中毕业,钱瘦铁对汪大文说:“你学了山水,再去向老唐(唐云)学画花鸟。”于是汪大文又拜唐云为师。1960年8月,在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丰子恺主持的拜师典礼上,汪大文成为画院首批5位学生之一,师从当年才39岁的程十发先生。 程十发对汪大文的艺术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汪大文的泼墨、工笔、写意以各种凌厉锋芒,深深锲入其宣纸上时,程十发也越来越看出学生的潜力,遂不断地同学生共同创作,而且将画面上的主角让给学生。“大文作画,十发补景”成为了当初画坛的一段佳话。现在,业内人士谈起汪大文,总是提及她的荷花和观音,似乎这就是她艺术风格的标志,当然在书画家圈子里,能以其所长而名之,足以可见其在海内外画坛中的地位和声誉。但是,在汪大文的荷花和观音作品之外,她还创作了许多更有生活气息、更富人性光辉,因此也更有情趣和味道的作品,这些作品更具汪大文的艺术创作本色。 在汪大文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册页系列 《上海屋檐下》《香港庙街》《吉吉的故事》等,她创作这些作品时,一定是怀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一种回望往事的眷恋,唯有如此,她才画得更自由、更有个性、更加动情。可以说,汪大文创作这些作品时,是在用画笔来写日记,性情灵现而无半点商业气息。 汪大文画集《上海屋檐下》反映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上海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不但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而且很有生活情趣。汪大文在创作《上海屋檐下》时,将自己置身于其中,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用她所喜欢的那种色彩,表现出一个画家的艺术坦诚。观其作品,真情满溢,不时可以发现其智慧的墨色和艺术性情。 今天的中国画,在讲究笔墨、色彩和结构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虚实和谐的统一,倘若能够再将西洋画的技法与中国画有机地融汇一体,就会趋于妙意,达至妙境。纵观汪大文近二十多年的中国画作品,显然从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得到感悟、得以借鉴。其中她运用酣畅淋漓的墨色,在宣纸上形成游离变化的墨迹水痕,用来显示荷叶的自然肌理,再大胆地点缀金色,既丰富了墨彩的层次感,又提升了中国画的色彩感和光线度,颇有莫奈油画中的微妙韵味。 应该这样说,汪大文的作品充满了律动感和情趣美,有的删繁就简,以形写神;有的笔飞墨走,难辨始终;有的墨意巧妙,情趣横溢。汪大文的勤奋和慧心,使得她的创作不拘一格,挥毫无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探索着中国艺术的画有尽而意无穷的奥妙。所以,品味来自大文,大文画有品位。汪大文们的努力,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幸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