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小剧场戏曲:立足传统 独辟蹊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李小菊 参加讨论


    
    图片为2016年小剧场戏曲《我,哈姆雷特》剧照
    由于空间需求小、演员少,制作成本相对低,吸引了越来越多个人和专业艺术机构投入其中。在审美观念和趣味方面,小剧场戏曲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率先在京、沪等地寻求突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期文艺新势力聚焦三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剧场戏曲人,分析其导演风格和艺术思考,希望对行业发展、观众欣赏有所助益。
    ——编 者
    第三届北京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第二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相继落幕。从2000年第一部具有当代意义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问世至今,诸多知名导演、编剧、演员以及新生代戏曲人,都在积极进行小剧场戏曲创作,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其中,导演张曼君、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和新一代导演兼编剧李卓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小剧场戏曲作品,或以当代意识重新阐释经典,探究传统剧目的当代审美表达,或抓住小剧场的空间概念,将经典传统折子戏进行进一步的浓缩和加工,或实验性地排演新剧目,为大剧场演出做预热,积极探索着当代戏曲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
    张曼君:以小剧场戏曲的探索实验成就今日之成绩
    2000年可谓是当代小剧场戏曲元年。其标志是由张曼君导演、盛和煜编剧的《马前泼水》上演。彼时,张曼君正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高研班进修,已是“梅花奖”获奖演员,并成功导演过《山歌情》等戏曲作品。正是在熟知中国戏曲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张曼君结合西方戏剧理论和当时风头正劲的小剧场戏剧形式,创作了这部小剧场实验京剧,奠定了她“退一进二”,即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创作原则,以及吸收民间音乐、民间习俗、民间舞蹈入戏曲的导演风格。
    以实验探索的精神回归传统,试图将传统戏曲表现手法和戏曲精神推向极致,以当代意识反观戏曲经典,是《马前泼水》最大的特点。该剧在结构上打破以往戏曲线性叙事模式,以倒叙、闪回等手法回顾朱买臣与崔氏的一世婚姻,以现代戏剧观念探索经典剧目内在的叙事逻辑、情感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唱腔和表演则完全承袭传统京剧,特别是“逼休”一场朱买臣的表演和二人的唱,以及新婚一场崔氏的水袖舞,尽情彰显京剧艺术的传统魅力。在道具运用上,充分发挥戏曲道具的象征性和多义性,表演者和观众的互动亦是传统戏曲插科打诨手法的回归。开放式的结尾则引领观众对作品主旨意趣及传统道德批判有所反思。
    这些创作手法既为后来的小剧场戏曲创作者所沿用,也对张曼君个人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倒叙、插叙、闪回等导演手法在张曼君之后的《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母亲》《红高粱》等戏曲剧目中都得以成功运用。《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孟姜女》中的椅子都体现了道具的多义性、象征性;《欲海狂潮》中“欲望”的红黑披风,则是对《马前泼水》中披风的直接借用。张曼君作品擅用民间山歌小调的特点,也可以从《马前泼水》中两句戏谑式的黄梅调中找到源头。
    柯军:在无我与自我之间实现传承和创新
    将传统戏曲艺术进行当代的审美表达,是小剧场戏曲的突出特点。对传统的昆曲进行先锋探索,通过“无我”的经典戏曲人物表达自我的演员个性思考,则是柯军在小剧场实验昆曲创作时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
    这种创作态度与2006年“实验中国·文化记忆”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际化的视野带给柯军以及田蔓莎、李小锋、赵志刚等戏曲表演艺术家巨大的创新冲动和探索精神。他们相继创作出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实验戏曲,力求将戏曲艺术的身体记忆、程式表达的精神历程等推向极致,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
    柯军的代表作“新概念昆曲”《夜奔》脱胎于经典昆曲折子戏《林冲夜奔》,从2006年首演至今,目前已是“10.0版本”。无论是《夜奔》《奔》或《藏·奔》,传达的都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传承人在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地传承昆曲技艺时,渴望张扬艺术个性的强烈愿望,探究的不但是剧中人物林冲和演员柯军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而且是昆曲人坚守的不易与创新的挣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最传统”并且“最先锋”,是柯军对自己探索的小剧场昆曲的定位,这包含两个层面:将当代的肢体剧与传统的昆曲表演结合,表达具有当代意识的自我反思的同时,展现传统昆曲艺术的原汁原味;在对待昆曲的保护与创新的问题上,既以最传统的态度对昆曲遗产进行保护、挖掘和传承,还要以开拓精神探索当代昆曲艺术的多种可能性。柯军希望通过他的“朱鹮计划”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演员,通过对传统昆曲中每一个身段动作来龙去脉的追究与反思,激活青年演员研习昆曲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探索创新的精神。身怀传统昆曲艺术的技艺,兼具敏感、探索的当代观念以及放眼世界的眼光,是柯军作为昆曲表演艺术家的高度,也是他勇于探索的锐气和胆识。如何打破“最先锋”与“最传统”的界限,将探索实验的成果与传统昆曲艺术真正融合成为有机整体,是柯军和他的同道者有待解决的课题。
    李卓群:具有女性意识的新生代
    在当代小剧场戏曲的新生代力量中,李卓群是代表性人物之一。李卓群编剧出身兼修导演,协助张曼君创作《马前泼水》令她有所受益。其“人鬼三部曲”《惜·姣》《碾玉观音》《春日宴》初步树立起她的艺术风格。
    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是李卓群作品的突出特点。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惜·姣》中,她对阎惜姣形象的挖掘、丰富和呈现,唤起当代青年观众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传统折子戏是小剧场戏曲实验探索的重要题材来源,但《惜·姣》打破以往小剧场戏曲重组不同剧目与人物的惯例,把与阎惜姣有关的相关折子戏有机整合在一起,构建起完整的情节故事,塑造了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颇有几分“化腐朽为神奇”的味道。虽有人认为此剧唱词过于“香艳”,但《惜·姣》的巧妙之处在于导演巧用一方红罗帕含蓄地表现人物情感,让人感佩李卓群锦心绣口的文字功力和灵感天成的导演技法。尤为可贵的是,《惜·姣》借这一出戏弘扬了沉寂多年的“筱派”京剧艺术,展示了传统的现已罕见的跷工绝活,以当代审美赋予被视为封建落后的小脚及裹脚布以新的意蕴,这也正是挖掘传统、继承创新的题中之义,这种胆识和精神值得借鉴。
    如今,当代小剧场戏曲已经走过将近20年的历程,张曼君所开创的坚守戏曲本体基础上实验创新的“退一进二”的创作方法,已经基本上成为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共识。她曾经的助手李卓群、白爱莲等人直接继承了这种创作理念,成长为新一代小剧场戏曲的领军人物。柯军的新概念昆曲创作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戏剧理念,实验的步伐迈得相对更大。与此同时,他坚持将实验探索与遗产保护区分开来,尝试从传统昆曲中拿出一点点素材进行实验创新,以先锋昆曲在国际上传播昆曲艺术,以审慎的态度将实验成果运用到当代昆曲创作之中。戏曲艺术并非象牙塔或博物馆,势必要向前发展,小剧场戏曲探索的意义正在于此。
    当前,短、小、精、尖已经成为小剧场戏曲创作的自觉追求,在60—90分钟的时长中,在相对较小的剧场内,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精致、精美为艺术追求,不讲究大成本、大制作,以道具的象征性、多义性回归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形式上借鉴其他戏剧、影视等表现手段,思想上追求深刻性和尖锐性,是当前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共性。但是,整体也表现出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并且有一哄而起、粗制滥造的倾向。小剧场戏曲创作从制作的角度来说,门槛看似降低了几分,实则对创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知传统戏曲艺术,而且要有充足的理论储备和大胆探索的精神,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可以达到。从理论建设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说,当前也急需批评家、理论家对这一创作现象有所关注,与创作同行,乃至先行于创作,共同打造良好的戏曲生态。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