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著名作家张翎曾经在加拿大做过17年的听力康复师,而包括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余震》在内的大部分故事,都跟这段经历有关。来来往往的一批特殊病人,让她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也让她的创作主题定格到了灾难和战争对人类的创伤。8月5日,张翎携新作长篇小说《劳燕》做客郑州松社书店,就自己的创作成长接受了大河报记者的采访。 张翎是温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曾随着上世纪80年代的一拨出国热赴加拿大留学。“我是揣着文学梦走的,但外国文学这个专业没办法让我在国外谋生,所以我必须精心挑选一份能养着我写作的职业。它不能特别消耗我,不能加班,收入得稳定,经过很艰难的一个过程,我才在多伦多拿到了执照,成了一名听力康复师。”张翎说。 张翎惊讶地在自己的病人里发现了一战幸存老兵,之后又有参加过二战的病人。这些病人带给张翎巨大的震撼,让身处和平时代的她明白,战争和灾难带给一个人的心灵伤害可能比战争和灾难本身严重得多,有一些疼痛是永远不能治愈的。 张翎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灾难和战争的小说,在战争和灾难中寻找人性的光辉。“灾难把人逼到墙角的时候,有时候人表现出的是大善,有时候是大恶,有时候两者交织。”张翎说。一块石板之下压着两个孩子,母亲究竟救哪个放弃哪个?《余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灾难下人性的裂变。“和平时期,母亲不会面对这样的选择,她宁愿去死,但在灾难来临时,她是最不可以死的,她必须做出选择。”张翎神奇地在多伦多找到了几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经过采风,写出了这个让她成名的中篇小说。 张翎的故事总有一种真实的力量,这是因为她在写作之前都会有非常细致的采风,背景放在抗战时期的新作《劳燕》也是如此。张翎在偶然中接触到了一些美国援华老兵,他们回忆曾在温州一个叫玉湖的地方帮助训练中国人。她回到温州,找到了这个旧址,幸运地找到了三位90多岁的亲历老兵。“我和他们一起回到旧址,他们说着,这里是住的地方,那里是长官讲话的地方,突然一位老人问同伴,当年老来这里的小姑娘阿红呢?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他们当年背负的是秘密使命,是与外界隔绝的,在这个环境里,一个女孩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色彩和光亮?”这个灵感,促使她写成了《劳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