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疯狂动物城》、《你的名字。》、《大鱼海棠》这类优秀的动画片将成为中国电影新的增长点。 本被寄望破600亿的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最终止步在457.12亿元,略显狼狈地超越了2015年的441亿总票房,而全球第一大市场北美市场却是表现稳定,还略有增长。新的一个电影周期已经开始,2016年的功与过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青年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2016年票房增速狂跌9成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38.09%。 尽管2016年总票房在2015年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近4%的增长,但增幅较去年有了明显的倒退——去年相比前年的增速超过了40%,现在狂跌超9成。全年十二个月里共有七个月票房同比倒退,衰退幅度最大的9月同比暴跌33%,而且下半年只有8月同比有所增长。 本报也曾大篇幅报道过票房猛跌的深层次原因,从数据也能看出来:像2016年线上售票比例继续突飞猛进地增长,从2015年的54%升至76%左右,在线购票已经全面普及。随着在线售票的高度普及,票补也逐步开始退潮,2016年度平均票价从去年的35元左右回落至33元,同比跌幅达5%。 在电影生产方面,体现了如今市场的状况: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动画电影49部、科教电影67部、纪录电影32部、特种电影24部,总计944部;故事影片数量和影片总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和6.31%。不过上述944部影片中只有376部登陆城市院线,平均每部票房收入为7090万元。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4部,其中国产电影43部。 本年度共引进国外影片总数为90部,这部分影片产出票房占全年42%的份额,进口片平均每部票房收入2.12亿元,单片表现接近国产片的三倍,进口片平均产值远高于国产片。进口片共有41部收入破亿,仅比国产片少了3部。 2016年票房收入破5亿的影片共有27部,其中破10亿的影片共9部,同比增加1部;破10亿的影片中国产片占6部(含《功夫熊猫3》),进口片占3部。高票房影片区间内国产片的表现胜过进口片,这主要是跟过去一年好莱坞电影大片的总体水平不高有关。 其实看电影的人数并未减少 “市场冷清,从这份统计数据来看,其实并不是指走进影院的人少了,而是动辄数亿票房的电影变少了,它们变得困难了一些。”一位资深电影发行人士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统计数据中,2016年全国人均观影次数达到1.0人次,环比增长8%。而众所周知的是,像我们经常拿来比较的韩国电影市场,就以观影人次作为统计数据,而不是统计票房,以中国的市场体量来看,只要走进电影院的人多了,票房就不愁不上涨。 前文所述的票补“退潮”,也并非就是坏事,这是在线售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自挤泡沫”现象,“就像打车软件,一开始是拼命通过烧钱来获取市场占有率,一旦达到目的,补贴自然下降,而大众的出行习惯已经养成。随着电影票价越来越平民化,看电影也已将成为主流的娱乐消费方式。” 挤掉泡沫,是所有冷静的电影人对当下的观察结论,这其中包括著名导演李安、陈可辛等人。他们表示:“放缓未必就是坏事,我们需要的健康、稳定增长的市场,虚高是难以持久的。” 电影生产环节在停滞,但中国的银幕数仍在高速增长,这也将带来更多的观影人群。据初步统计,去年一年中国银幕数增长了超过8000块,二、三线城市仍是主力增长点,而一线和超一线的城市,则将在饱和的状况下,开始转型升级,这也同样为未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此外,观众的口味也在“丰富”,这在电影票房的不同类型影片贡献率上也能看出来,虽然动作片和喜剧片仍是观众的主流选择,这两种类型的票房贡献率仍然超过50%,但是剧情片和动画片在2016年较上一年更受观众的欢迎,这两种类型的票房占比从上一年的21%猛涨至36%——要知道,在此前市场的主流观念中,动画片只是孩子看的。2016年度,进口的《疯狂动物城》、《你的名字。》、国产的《大鱼海棠》,都曾成为现象级作品,引起了主流观影人群的兴趣,未来,这也将成为中国电影新的增长点。 北美市场反而创历史新高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本以为能超过北美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结果未能成功,再反观北美市场,却是稳中有升,不得不让人深思。据全球领先的影视行业追踪分析公司美国康姆斯科公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北美电影票房总收入达114亿美元,超越2015年的11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该公司说,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成为2016年北美电影票房冠军,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票房总收入达4.863亿美元。此外,《星战外传:侠盗一号》在北美电影票房榜上排名第二,不过这部影片去年12月16日才在美国上映,目前票房仍有上涨空间。 其实,北美市场一直保持稳定,也体现了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即使去年没有出现类似《阿凡达》这样的超级爆点,也能维持正常的工业水准。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所欠缺的——中国必须有一批稳定的商业大片,来保证市场的繁荣和热度,在这个前提下,艺术电影才有生存空间。 2017年可能会持续“冷静” 尽管外界都在期待,经过2016年的盘整,中国电影市场能痛定思痛,通过提高影片质量,在2017年迎来新的突破,但这位资深发行人士告诉记者:“2017年上映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前两年拍的,市场的阵痛刺激,还有一段过渡期,2017年不出意外的话,仍将是延续‘冷静期’。” 这从元旦票房似乎也能看出一点端倪。多方数据均显示,2017年元旦3天的电影票房分为2.55亿元、2.49亿元以及9181万元,合计5.96亿元,与2016年元旦档8.53亿元的票房成绩相比,仍存在2.57亿元的差距。而中国电影市场新年开局遇冷,或许也会影响到接下来电影市场票房的走势。 一方面,2017年的票补会越来越少,这可能持续影响观众观影热情,但是票务商在票补力度降低的同时,可以更多地涉及、参与电影产业中上游的业务,将资金用在电影制作本身,这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或许更有益处。 另一方面,为了整体市场业绩,2016年年底中国加大了进口片的力度,以便整体票房氛围不至于冷到冰点,让总票房出现下跌,到了2017年,电影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会提高,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将涌入分一杯羹,按照目前的上映计划来看,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亮相,这有助于推动票房的整体增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优质的好莱坞大片也在进一步挤压国产片的生存空间。 但正如刚才所说,“冷静”没什么不好。有专业人士认为,2016年很多大导演作品的票房和口碑都遭遇了挫折,没能达到预期,2017进入到这个行业的资本会减少,让创作者逐渐回到正轨,更多地关注作品品质。对待电影是要充满敬畏的,拍电影更是需要匠心的,不是说随便一个IP,几个人攒一个局就可以骗钱来的。观众不买票,这就是最大的不认可,电影市场其实没有什么虚假可言,最大的真实来自于我们的观众。 随着《电影产业促进法》将于今年3月起正式施行,2017年也成为了“电影质量促进年”和“电影市场规范年”,“挤泡沫”将延续,从中国电影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必须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