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戏曲剧目的经典化启示——从“吕剧华夏行”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周爱华 参加讨论


    2016年底,山东省吕剧院完成了“吕剧华夏行”全国巡演北京站的演出,作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这也是本次10个省份巡演的最后一站。其中,带着浓郁的来自齐鲁大地乡土气息的《墙头记》《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三出优秀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展示了吕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京城掀起了一股吕剧热、山东风,也给戏曲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吕剧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在音乐形式上又受到凤阳歌和其他曲调影响,经历了由曲牌体向板腔体音乐的过渡阶段,最终形成了板腔体兼唱曲牌的音乐形式,带有南北音乐合流的典型特征。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等。作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语言淳朴生动,擅演家长里短,和百姓生活关系密切,深受观众欢迎。本次巡演的三出吕剧代表剧目,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磨,其典型的平民化视角、轻松活泼的表演风格、淳厚质朴的民间气息、不温不躁的音乐特色,潜移默化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戏曲观众。
    《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批判儿女不孝的社会现象。该剧目最初由山东梆子搬演到舞台上,因其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和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广为流传,并被吕剧、豫剧、秦腔、评剧、曲剧等多个剧种移植。《李二嫂改嫁》根据王安友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配合新婚姻法、宣传婚姻自由的主题,由当时的山东省吕剧团首演。这部作品一经搬上舞台,就和越剧《梁祝》、评剧《刘巧儿》、歌剧《小二黑结婚》等一批相关主题的作品形成呼应,鞭挞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提倡自主婚姻。《姊妹易嫁》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巧妙地将一个带有民间迷信色彩的传奇改编为家长里短的现实故事,通过姐妹对比,批判了嫌贫爱富的婚姻观,歌颂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
    整体来看,三部作品具有很多共同点。第一,就内容负载来看,它们都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虽然在当时难免有图解政策的功用,但是关于孝道、婚姻的话题都在中国传统美德范畴之内,至今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作品具有超越时代限制的共同价值。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还具有超越地域限制的普遍性,虽然故事发生地都在农村,但面向的还是全体观众群。
    第二,就形式美感来看,它们都带有典型的戏曲美学特征,传神写照,不仅好看而且好听。风趣幽默的山东方言,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干净利落的舞台设置,彰显着戏曲艺术的灵动大气。尤其是《姊妹易嫁》中同一个舞台平面上楼上楼下的设置,左侧为楼下,右侧为楼上,楼梯设在舞台最前面,演员在楼梯上提襟迈步,上上下下,虚与实结合,传统程式与现代题材完美融合。虽然都是看不见的布景,但是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全有了,演出效果令人叫绝。三部作品都是现代题材,都没有脱离戏曲艺术美的框架,是坚守传统与紧跟时代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佳作。
    第三,就创作面向的受众群体来看,它们都面向普通观众,在家长里短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三部作品涉及到十几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立体丰满地呈现在舞台上,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紧贴普通人情,并且深入到观众心中。他们的语言鲜活、生动,富有民间趣味。比如《姊妹易嫁》中姐姐素花听说毛纪没有考中,形容自己的心情是“猫咬尿泡空欢喜”,毛有旺对着嫌贫爱富的大女儿既无奈又为小女儿鸣不平,“你妹妹好好跟你说话,你还呲答人家”……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既活化了人物性格,又调节了现场气氛,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会心一笑。
    第四,就经典性来看,三部作品都拥有广泛流传的优秀唱段,这也是其久演不衰的重要原因。《墙头记》中的“老来难”,《李二嫂改嫁》中的“关房门”,《姊妹易嫁》中的“想当初含羞带怒离张家”、“见多少王孙公子骑骏马”,一直传唱在民间,成为广大观众抹不去的记忆,也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理由。因为每次观看,观众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或者他人的影子,触摸到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时代记忆。
    对比当前的新戏创作,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戏曲创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愉悦观众,如果把目标指向各种节庆活动的评奖,就难免出现内容承载大于形式美感的问题。观众的审美需求被忽视,作品自然难以成为传世经典。以“吕剧华夏行”为例,它在现代戏创作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和吸收,那些广泛流传的经典剧目,也应该成为今天的戏曲创作者自觉看齐的标杆。
    梅兰芳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提出过“移步不换形”的观点,就承载内容来说,时代变了,内容要紧跟时代,但是紧跟时代的内容却未必一定是道理说教或者宏大题材,家长里短的简单故事一样可以针砭时弊,发人深思。就表现形式来说,戏曲作为形式大于内容的艺术样式,长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染,有着千百年淘洗沉淀而形成的独特美学规范,戏曲创作应该自觉地扎根传统,向戏曲经典作品学习,并力求戏曲剧目经典化,有自己的保留剧目、经典唱段和代表演员,这是解决当下剧种趋同化的有效办法。也只有这样,戏曲才不会因为被其他艺术形式同化而失去自己的审美属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