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李敬泽: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的重要讲话和2014年的讲话一起,构成了完整、宏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系统论述,提出了很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对现在的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应该列出课题,认真学习领会,结合文学界的创作和批评实际,进一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国运兴衰的高度提出,就文学界的具体情况看,自信问题是个根本问题。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要站在中国文化、中国生活的立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故事时,找不到自己的立场和话语体系。关于典型人物问题,人们觉得作品里的人物立不住,不感动人,问题出在哪?都出在人物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新提出典型人物,有很强的理论勇气和理论洞见,使这个传统命题在新语境下又活了起来。
    白庚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地梳理过去现在,又对未来寄予厚望,提出殷切期望。讲话内容丰富,需要认真学习。文化自信是其中一个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不是第一次谈到文化自信,这次比以往更深刻、更广泛、更具基础性,又有新的发展。文化之所以要有自信,是因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脉。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都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这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自信的概念,既有历史性又有当代性。
    阎晶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总书记与文学家、艺术家进行的一次倾心交流。讲话在思想上、精神上与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一脉相承,在理论论述和实践指导上又有许多新的阐述。座谈会讲话突出问题意识,直指文艺思潮、创作现象、理论批评中存在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次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突出论述了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必然途径。两篇讲话在指导思想上统一,在文艺问题的论述上又有新的递进。我们要清醒分析文艺思潮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分析创作上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更要通过推出大批精品力作、涌现更多创作人才,回答好、解决好讲话指出的问题,呼应讲话对文艺的期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充满了对文艺真谛的理解,是与文学家、艺术家就文艺创作进行的一次深入探讨。同时,这次讲话对许多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中的内部问题、专业话题都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都需要我们在学习领会中深入剖析研究,充分论述研判,通过扎实创新的创作实践,开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吴义勤: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催人奋进,是继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又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重要文献,是对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细化,是与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相辅相成的姊妹篇。讲话对文艺与中国梦关系的强调与肯定,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给予的巨大信任与殷切希望都令人倍感温暖与振奋;对文艺发展现状的把握,精准务实,切中肯綮;对文艺思潮、理论、现象的思考与分析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新意迭出,令人信服;对“文化自信”“经典”“典型化”“历史观”等理论命题的阐述充满了新思考、新发现。总书记的讲话没有高高在上的大道理,但接地气、暖人心,不仅号召文艺工作者多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也循循善诱地讲深讲透了什么是好作品,以及如何创作好作品,给我们以无尽的启示。同时,讲话文风清新,极富感染力,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极好体现。
    莫 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丰富,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充满了科学精神,有很大的说服力。我感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建立在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尤其建立在他对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大量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之上,当然也建立在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基础之上。他的讲话继承了我们党一贯的文艺思想观点,融入了他很多个人的个性化观点,我们叹服他对文艺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在他讲话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亲和力。2014年我也聆听了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也关注过他在国内外的一些演讲,让我们很多作家、文艺家产生心领神会之感,感到我们心里的话没来得及说,就被他精辟地概括出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读者,是一个具有很高艺术鉴赏力的人,是很内行的,让我们信服,他是我们的读者,当然也是我们思想的指导者。
    张 炯:
    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讲话是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之后又一篇重要的关于发展繁荣新时代文艺的理论文献,对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指导意义。这次讲话强调了文艺与时代,与人民的客观关系。要求我国文艺界创作优秀的作品,推动和引领时代前进。其中有许多新内容新提法新见解,是对2014年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进一步阐明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艺家努力创新,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他呼吁文艺家要深入生活,精益求新,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讲话可以说是新时代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全面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努力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以讲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人物、传播中国精神,去促进伟大时代中国梦的实现。
    张抗抗:
    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感觉这是一次有中国气派、文化情怀、思想高度、文学风采的讲话。大局统揽,细部娓娓,在遵从文艺创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合情理,鼓士气,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特别强调了树立文化自信。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作品进入国际视野。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刘慈欣、曹文轩又相继获得国际大奖,证明了中国作家的作品已被国际文坛接受,令人欣慰。
    同时,创作者尤其要注重塑造自己、养德修艺,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用艺术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
    谭 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一次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把根深深扎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苦在一起,乐在一起,爱在一起,恨在一起,你的心才能与人民群众贴在一起,想在一起。这样你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才能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
    许怀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足于历史文化,四个“面向”都是遵循着文艺规律。他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谈文艺工作,针对性很强。讲话体现了习总书记一贯重视文艺工作的精神。文化自信是在时代发展和文艺发展的规律中强调思想价值的重要性。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要求文艺,这就要求我们有历史的认识,不能戏说历史,这也很有针对性。 坚持为人民服务,强调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创作典型人物,这是文艺本身的规律。创新对当代文艺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讲话重申了推陈出新的方针,创新也是时代的要求。讲话还提出坚守艺术理想,对经典的阐释很精辟。
    叶文玲: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事业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社会是一所大课堂,无论长幼,是学者还是学子都要不倦地去读,去读这本韵味无穷的大书,尤其是以反映生活为己任的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作家,面对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创作永远在启航。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鼓舞我们:“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要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我们挥动的笔,永不能停止。
    赵本夫: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对作家艺术家的第一希望,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中国的大门是敞开的,各种文化涌进中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所以能持续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善于学习和包容。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值得我们珍惜和发扬光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西方优秀文学作品介绍进来,产生了很多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世纪以来,作家在学习思考中逐渐找到了自己,心态平和了,开始潜心创作,其实这是作家和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加上这个伟大时代的丰富多彩,我们有理由期待伟大作品的出现。
    苏叔阳:
    现在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艺家应该怎么办?我以为,任何人都是时代塑造的,一个正直、公正的作家应该为时代现实和人民大众写作,而不是强调虚空的个人和自由。作家的写作方式可以自由,但是不能违背时代的主流风气,与时代主流相违背的作品是不可能有价值的,只有那些真正表现民族与时代的作品才能载入史册。作家是时代的书写者,笔下的所有作品和文字都是时代赋予的,社会主义国家文艺工作者应该首先强调这一点。
    徐贵祥: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弥漫着文学和艺术的气息,是一篇既有理论又有艺术感染力的美文,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甚至还有诗情画意,让人很难忘。军事文学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随着一批老作家和大作家的不懈努力,我估计新的大作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南 帆: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创新这个问题,指出民族文化还需要创新。中华民族文化有悠久的传统,传统仅仅是今天工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没有创造力的话,实在对不起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应从传统起点再出发,创造新的时代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进入非常重要的阶段,其本身就给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带来非常多的转型,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题材,需要我们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形式,来更好地表现我们的题材。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造史诗的雄心。这是习总书记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希望。
    邓一光:
    优秀的写作者需要具备从细微处看历史的能力,这可能比具备宏大叙事的能力更难,也更具挑战性。文学在这个时代获得的最大增值,是科技时代到来,以及商业推动着社会发生快速而剧烈的变化,生活形态和社会结构日新月异,新的价值观和冲突不断涌现。文学从没有像今天一样,获得如此广阔的观察视野,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作家做出耐心的判断和阐释。
    文学面对时代,需要提供有温度的理解和不放弃的挚爱。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思想和艺术的光荣作品,人类文明长河由此浩浩荡荡,源流不竭,气象万千。
    
    臧 军: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作为浙江的文学工作者,倍感亲切,倍感鼓舞,倍感振奋。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勤奋创作,开拓创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为讲述中国故事增添文学的力量!
    葛水平: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由衷感到作家是文学作品的主人。由人物命运出发,思考更大更根本的社会问题与追求更高理想,才能显示写作者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和现当代写作者的本色,同时也应该强调自己的立足点和思考点要比一般普通人更为高远,这本身就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特殊性与深刻性。写作者应该直面现实,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欲望和精神冲突,要更深地走进现实的内部,走进自己的内心,并使自己的内心长久地保持心灵疼痛的敏感。
    王祥夫:
    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要深情地关注我们当下日新月异的生活,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应该放在正面,惟如此,才会写出促人向上的好作品。作家面对生活要有真情,以真情对待我们的文学事业,按照文学艺术的特点,尊重文学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作家创作要饱含激情,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特别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饱满的激情拥抱生活,谱写前所未有的华美篇章,以真善美去讴歌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引下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谱写时代新篇章。
    素 素: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一再强调的文化自信,让我领悟到了写作的根本意义和一个作家的精神担当。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民族自信,就是国家自信,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本钱和底气,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情怀的起点和终极表达,是我们对文学、对这个世界最有分量的贡献。这种贡献完全出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尊重,出于对民族传统和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镜子,历史是智者,创作要有史识、史才、史德,作家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总之,讲话给作家提出了一个更高更明晰的标准,那就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汲取营养,从更富有的生活之矿中掘出真金,从更美好的精神追求中获取灵感。
    季 宇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提高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扎根于人民,向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文学是铸造人类心灵的工程,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每个作家在创作中都应该牢记使命,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抵制三俗,不向市场和金钱低头,同时不断创新,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杨学锋: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四个方面对我们文艺工作者如何加强创作予以指示,强调了要保护好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特别是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们做好文学工作和作协工作的未来也提供了指导。同时要求我们服务最基层的群众,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络,克服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
    汪 政:
    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述文学艺术,可谓高屋建瓴。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以其特殊的形式,以语词和形象总结、归纳、定型、象征和传播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价值观,我们现在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许多文明的规范,许多承载着丰富含义的形象都来自文学的创造,可以说,没有文学,文化以及文化的自信都无法谈起。因此,文化的自信也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文学自信中。这种自信不仅是对传统与民族文学的自豪,而且应该通过我们的当代文学创造,通过新形象、新故事、新语言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学存在、展示当代中国精神。这样的自信已经体现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中,体现在世界对中国文学的不断认同中,体现在文学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对此,我们要有更高的自觉意识,应该努力使当代中国文学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不断呈现出新姿态与新面貌。
    张燕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希望,尤其“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这于当下的文艺家无疑具有警醒意义。的确,一个写作者只有坚守艺术理想,才可能面对功利浮躁的世界,明白文艺家需要什么,做怎样的人;明白文学创作的理想状态:就是一如既往地珍惜文学,一如既往地坚守艺术理想,才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而作为文学评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才有可能有效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有可能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文学批评家不仅能通作者之意,开受众之心,还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守夜人,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乃至文化的发展。强化评论的文化引领功能,我以为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陈应松: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路遥墓碑上的墓志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对作家是有心灵震撼的。他也讲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作家虽慧根不同,但必须勤奋劳作,像土地一样沉稳,像土地一样没有空闲的时候,土地的存在就是春种秋收。作家没什么了不得,就是一个劳动者,靠写字吃饭。但作家又是一个特殊的劳动者,写作是一个特殊工种,语言是有立场、有品德、有担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写字者的责任感。对你的发声你的语言要有敬畏心。
    杜学文:
    我们要借这次大会的东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其重要理论,并转化为行动指南。特别是要通过培训班、研讨班、对话会等多种形式深化学习。同时,要创造条件,组织动员广大作家到基层、到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一线深入生活,感受人民群众建设、创造的奋斗精神,努力把握时代脉搏。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作家的创作,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使我们的文学更好地表现时代的发展进步。
    刘亮程: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家的担当,文学是创造沟通人类心灵的艺术,一个作家,首先要拥有一颗博大的心,能负载土地上的苦难,朝上仰望,而不是把人间之苦写得更苦。连普通人都知道在苦难中微笑,作家更应有消化痛苦的能力,将自己的灵魂呈现给世界。
    孟繁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提出四点希望: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勇于创新,坚持艺术理想。这四点希望是方向性的,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批评的希望,就是“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但在批评实践中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文艺批评中出现一些问题,与没有践行这些原则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一个相对古老但又常讲常新的命题,就是典型人物的塑造。近些年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几乎没有典型人物,或者说没有引起普遍关注的文学形象,我们更多的是在故事或语言修辞上下功夫,这当然也重要,但没有人物,特别是没有典型人物的文学,显然是有重大缺欠的。因此,文学家要努力塑造典型人物,文艺批评要努力发现典型人物。
    关仁山: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大大深化和细化了对人民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作家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人民不是喊在嘴上,不是写在报纸上,不是抽象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有内心的冲突与忧伤。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不乏生动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河北也不乏生动的故事和史诗般的实践,我们的雄心和力量从哪里来?这是河北作家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作家要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进行宏观把握、艰苦认知和客观冷静的审视,还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才能写出无愧于今天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田 耳:
    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体验生活印象深刻。从前,年轻作家的观点是将写作与生活分开,模仿外国作家比较极端的做法。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体验,只有自身的写作能力与体验的碰撞,才会有极大的收获。现在是我们迈开脚步,走出书斋的时候了。
    叶 舟: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极有文采,充满了诗歌的韵味与诗人的激情和情怀,让人很享受,也很振奋。讲话里面讲到,只有“扎根脚下的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讲话中另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深入生活、贴近人民。这让我想起《人民文学》杂志的广告语:人民大地。人民就是大地,大地就是人民,人民大地应该是一个诗人和作家赖以生活与写作的版图和根据地,也是母亲和家。在我的个人实践与写作中,除了自己的一杆笔以外,我其实一直在走路。每天要面对自己枯燥的写作,这样的写作还要面对若干年,但心中有了一块大地,人也就踏实了。人民大地还应当是一个诗人和作家内心“温柔的部分”,即一份恩养,一种福报!
    崔曼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希望。我的理解有三方面:一,如何学习与理解历史。二,如何把握与理解世界。三,如何看待与理解人民。作为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的青年作家,我与历史有着天然联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是自己一个重要的创作资源。学习与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文化与自我。但同时,还要把握与理解世界、能够理解历史与世界,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与理解人民。如果想创作出好作品,我想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吧。
    张 莉:
    作为青年批评家,在未来的批评实践中,我会勤勉工作,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精神,创作出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有艺术追求的批评文字。我会持续活跃在当代文学现场,和新生的、边缘作家在一起,寻找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和异质力量,以探索讲述中国故事的更多可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尽绵薄之力。
    
    顾 浩: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三点强烈的感觉:一是热乎乎的感觉。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中华文化的一片深情,对文学家、艺术家的一片深情讲的这番话,听了十分亲切。二是沉甸甸的感觉。讲话中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文化的繁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三是气昂昂的感觉。总书记向我们发出了“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的号召,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我们一定要树立雄心壮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作品。
    陈启文: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又一次重申和强调“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生活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有明确目标的生活,一种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生活。“走入生活”,是自觉的、有着明确指向的,无论是虚构类的小说,还是非虚构写作,但凡文学艺术,都必须“走入生活,贴近人民”。
    走入生活,抵达现场,是对一个写作者的起码要求,一部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就取决于你对真相所揭示的深刻程度。只有“贴近人民”,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你才能具有不顾一切、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才能让你像追寻真理一样追寻真相、揭示真相,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才有直抵心灵的真实力量。
    刘建东: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有可以遵循的方针和指南。他讲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要真正地了解这个时代、认识这个时代,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式。把时代的真实面孔与自己文学的面孔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思考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应该摒弃什么样的文学。
    天蚕土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作品要有思想,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具备感染力。这一点,放在网络文学中尤为重要。网络文学因为门槛低,造成作品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为了点击量不惜走歪门邪道的人,但这样的作品,或许在初期会吸引一些点击量,可长久来看,等待它们的无一例外是彻底的失败。惟有在作品中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才能够让作品具备感染力,才能长久地吸引读者。
    高 兴:
    习近平总书记的四点希望实际上是在鼓励我们追求有家国情怀的文艺创作、有社会责任的文艺创作、有历史使命的文艺创作、有真情实感的文艺创作、有精神境界和心灵意识的文艺创作。总之,那种既有深度又有高度、既有艺术光辉又有现实关注的大气的文学创作,才是人民期盼的创作。这样的创作才有可能获得不朽的价值。
    纳张元: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不良倾向作出了旗帜鲜明的严肃批评。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在“无厘头”的虚幻文字里沉迷,另一方面,社会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得不到引导与满足。这暴露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为什么人写作、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表现形式等问题上的困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希望的时候,将“坚持服务人民”作为第二点希望来强调,可见,不仅重要,还很重视。要服务好人民,就要创作多样化,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走出象牙塔,运用艺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李国平:
    在理性层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许多宏观的命题,例如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文学如何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声、时代情绪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说:“作家、艺术家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个思想表述里面,应该能解读出当代思想思潮、文化思潮的回应和激荡,能解读出宽阔的文化观,当代中国开放宽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胸怀。讲话也融渗着对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前行过程的观察和把握,透示出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国家的蓬勃发展,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欢乐忧伤,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波澜壮阔。
    郑彦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要求作家要与时代同行,表现时代的卓越风采。这番话本来就是时代声音,比如郑州,在两三年内成为我国的重要口岸,成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部署中的耀眼长龙。近几个月来,我就在采写这条奔腾在欧亚大陆之间的长龙。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更加有信心了。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我一定会努力。
    李约热: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实情、真情、激情,既高屋建瓴又语重心长,同时又表达了对作家艺术家的信任之情和关爱之情,听了深受鼓舞和鞭策,感到责任重大。
    徐 鲁: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托尔斯泰的那段话,使我想到,为儿童写作的人应该站得更高一些。习近平总书记说,作家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童书的市场非常大,这导致一些为儿童写作的人不知不觉失去了警觉,降低了标准,一味迎合市场甚至变得媚俗。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几个“不”字,我觉得也是对儿童文学作家们的谆谆教导。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可以传之久远的,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健康与健全的人格成长。
    冉正万: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感觉这是文化事业从未有过的礼遇。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文化建设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就像地球具有万有引力一样,文化对人类也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作为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这样的远见和信心。
    林秀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強调“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作为福建作家,我们有责任,要心怀敬意,要浓墨重彩,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呈现英雄,塑造英雄形象,努力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让英雄在文学作品中相传,让英雄事迹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让优秀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蔡测海:
    作为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要做的事,就是强文化、强文学。具体来说,一是修徳,二是知味。修徳,就是对文学有敬畏之心,对读者有敬畏之心,对我们的文学传统有敬畏之心,对文化有坚定的自信。知味,就是知生活的味道,知民族文化精神的味道,知时代的味道。这样,才能写出有担当、对得起读者的作品。
    和晓梅: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一次有着高远意义和深刻内涵的讲话,总书记对广大作家文艺家提出了四点希望,实际上为我们设计了一幅有希望、有远景和有温度的文学蓝图,每个人都能在这幅蓝图中看到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我们少数民族作家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了可贵的属于云南特有的文学现象。云南的民族文学是植根于自然的文学,她太多关联了土地、河流、山川、森林、湖泊,所以她在灵动与松弛的状态下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来观照现实,追求美好,歌颂光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不光在于取得多少奖项,也不仅在于涌现出多少作家,更重要的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不可复制的品质,这恰恰取决于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省。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我愿意和其他作家一起,以更强大的文化自觉投入到未来的创作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人民,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既能体现可贵的云南品质,也符合这个伟大时代对我们的期许。
    蒋 蓝: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发展提出的四点希望,是中国文化、中国文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和指南。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这一希望感触良多。谈到文化自信就涉及到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透彻、清晰地厘定了一种健康、发展的历史观:看清历史,参透生活,认识自己。而历史感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史识、史才、史德的基础上。我是一名记者,也是散文、非虚构文学写作者,曾接触到大量的普通群众,决心在未来的写作里,努力向山河与民众求知,以更深入更接地气的态度,向传统致敬,在写作实践中把感受到的文化自信力,成为举起我文学世界的斗拱。
    凡一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文艺家要有史识、史才、史德,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这是在提醒我们作家要有良知,文艺家创作的作品,一定要忠实良知,才能忠实历史。这个良知,我以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良知,一个是艺术良知。如何在创作中融入或体现社会良知和艺术良知是有难度的,对文艺家来说永远是个考验。但如果通过了这个考验,也就意味着这个通过考验的文艺家将成为历史,被历史铭记,因为他无愧于他生活的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