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孩子们才是最严苛的观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赵妍 参加讨论


    孩子们处于各种感知能力的发育阶段,他们的思想成熟度远超于成人居高临下的想当然,为儿童剧创作应比为成人创作有更多观念、技术的考量,我们绝不可轻视对孩子的审美教育。
    
    
    不知是否有感受,近年来儿童影视娱乐产业的人物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1991年的迪斯尼动画《美女与野兽》让受诅咒的变成王子,而拯救者是一个完全平民属性的女生;2013年风靡全球的《冰雪奇缘》,公主不再需要王子的拯救也能克服重重艰险、坚持自我、幸福生活,而不再是善良无辜、简单被动的命运接受者。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人物性格的复杂化。正面人物有缺点,反派角色亦有优势,人性的复杂多变是最吸引人且引发共鸣的。
    时代在变化,一代代人的观念也在变化。如果不结合时代去创作,很难吸引新一代观众。
    儿童剧亦是如此。
    在中国完成巡演的百老汇音乐剧《魔法坏女巫》,自2003年抢滩登陆百老汇以来,获得包括美国托尼奖、英国奥利弗奖在内的100多个国际大奖,先后在14个国家进行巡演,超过5000万人次观看。其灵感源于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童话《绿野仙踪》,用现代的观念重新诠释了历时已久的文学经典,采用了不同于正统叙事的个人视角,以解构和重述的手段,再现了奥兹国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为臭名昭著的“西方坏女巫”翻案。
    虽不是单纯为儿童打造,但因吸引大量儿童观众,因此引为例证。此剧在魔幻、幽默、娱乐性的糖衣外观下以暗黑现实和解构经典为内核。其包含的主题,不仅是一对女孩的友谊。在密集的多线索剧情中,还有政治操纵、意见领袖、种族平等、动物保护主义等等各式各样的内涵,使内涵解读有了多元化的可能性。故事以两个女孩成长中的友谊为核心,她们通过彼此观照,发现了自己的不完美,使得每个观众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剧中通过展示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反复探讨的是正义和邪恶、外貌与内心。西方女巫在传统价值观里是邪恶的,剧中有不同的解读——实际她只是在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残酷黑暗的事实,她努力想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她被诬陷成为一个坏女巫。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形象:不漂亮、不受欢迎,因为绿肤色而备受歧视,但却勇敢地探索自己的人生。哪怕这个过程中被所有人误会、诋毁,但仍坚持自己。主创们希望观众看到这部戏后,第二天回到工作、生活中看到被欺负、孤立的弱势群体,会反思给予关怀。同时很多孩子本身喜欢传统的美丽公主装扮,这可能会改变很多小朋友的审美,引发对外貌美与内在美的思考。
    通过比较,对中国的儿童剧创作有何反思?
    “低智”与“低质”的儿童剧危机
    中国儿童剧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其实正面临一场危机。纵观当下中国的儿童剧创作演出,最致命的缺陷是追求、实现教育功能时所传递的“低智”内涵与“低质”形式。
    太多家长表示不太愿陪孩子看儿童剧。因为市面上大多的儿童剧剧情雷同,表现形式没有创意。很多剧中都有几十年不变的程序化、套路化的情节噱头,这样缺乏艺术性、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的儿童剧,何谈解放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给成年人看的戏剧,主创人员都会想方设法地创新,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感染观众。但是儿童剧却没有得到同样的待遇。真正缺乏的还是对儿童真正尊重与敬畏的创作态度。
    孩子们处于各种感知能力的发育阶段,他们的思想成熟度远超于成人居高临下的想当然,是更严苛的观众,为儿童剧创作应比为成人创作有更多观念、技术的考量,我们绝不可轻视对孩子的审美教育。
    好的戏剧作品是以符合儿童心理成长需要和不同阶段敏感期刺激作为创作核心的。除了要更努力寻找高级审美的舞台表现手段,还需要重新认知儿童剧创作的基本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有相当严格的文学艺术标准。
    儿童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剧创作重在故事性,剧中鲜明的角色、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能让孩子投入剧中角色,学习如何面对困难,面对邪恶。
    儿童剧是构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主创和家长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浅表的娱乐与教育输出,更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价值,更系统、更直接地从内部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一部优质的儿童剧,可以提升孩子的审美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反之,粗制滥造的儿童剧则会加深孩子对戏剧的误解。
    儿童剧是否适合加入成人世界的沉重和复杂
    很多儿童剧都一定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主创与家长希望给孩子提供理想中的真善美价值观,其实是忽略真实生活、构筑于真空的无菌环境。除了对粗俗、血腥、暴力内容的过滤,应该让孩子接触到一些和自己的生活看似无关其实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历史的复杂沉重,以及人性里真实、黑暗的东西。
    有观众很疑惑,不是应该多给孩子看真善美吗?为什么让这么小的他们感受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现在太多父母家长,对孩子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太“体贴”。孩子们在加倍呵护中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父母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绝对的幸福童年”这个目标,却没有怀疑受到过度保护的儿童,这种“避免辛苦挫折”,可能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
    以美好的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绝对正确”的价值观,却往往把其中的复杂性和历史感去除,这样提供的价值观选择其实是片面而脱节的。
    《魔法坏女巫》的两个女主角,在面临诸多挫折和困难下仍然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它不是简单的童话再现,不像传统剧目正邪那么分明,结尾也不是大团圆的欢喜结局,观众会发现艾芙芭背负着很多骂名,最后离开了原先生活的地方。主创以此告诉孩子们,现实生活就是如此,不可能完美。
    儿童期所接受的价值观,对其有最深远的影响。大人一厢情愿的对孩子构筑远离现实的美好世界。这只会让一代人只有浅表的 “真善美” 认知,在面对复杂现实的时候,则会充满无力感,从而越来越不愿进入社会去面对真实的生活。
    中国儿童剧的创作者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儿艺的儿童剧《李尔王》,编剧、导演张颜以高级奇异的艺术审美解读经典,其视觉想象力耳目一新,令人振奋,引起广泛好评。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创作给孩子看的莎翁悲剧是需要挺大的勇气和魄力——直白地告诉孩子对亲情的背叛,对权力的争夺与欺骗,对生命的残忍剥夺——生活本身跌宕曲折、五味杂陈,生活不都是大团圆。
    我们担心,孩子们能够看懂这种莎翁悲剧吗?其实原作并不晦涩难懂,儿艺版《李尔王》做到了多层面的打动小观众。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人性的挣扎和成长,能够在剧场中找到共鸣和思考。孩子对戏剧的理解力和感受力甚至超过成人。
    儿童剧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有多少情节起伏,不要总是仅仅充满梦幻美好的色彩,最重要的点都是立足于现实,展示现实真实问题。但不是总结答案或看法,而是尽量借着主题和孩子讨论,激发其思考与表达,尽可能与之对话。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更强的责任感、抗挫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就应该让孩子体验正常的焦虑,使其适应能力更强。
    能否把孩子当“人”看待
    戏剧创作观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的投射,也是戏剧对时代变化的应和。戏剧的功能是多层次的,对儿童而言,戏剧潜移默化的作用极为重要,欣赏立体而生动的戏剧演出十分有助于儿童的心智发育与成长。孩子与家长之所以越来越关注真正能够打动他们的作品,皆因市场上的优质剧目太罕见。国内儿童剧演出市场视野所及,经常看到虚假的情节、故事、人物,让孩子们接受连创作者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或者理想和信念,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毁掉戏剧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先毁掉他们童年时对戏剧的情感和认知。
    儿童的精神领域是个清澈的世界,儿童精神文化应是最后一片净土,是光明和希望的引领者。所以,希望少一点对”孩子那么小,看个乐子就好了“的自以为是。
    深层主题的复杂与多元
    我们的创作主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成长、友谊、爱恋、生存之下,缺少美好背后的“阴影”——成长的痛楚、友谊的考验、爱恋的苦涩、生存的挣扎与死亡的残酷,缺少复杂而精彩的对生活困境、人文历史、区域差异、时代巨变的思考。
    我们应以长远的眼光,思考除了爱和真善美,还能给孩子看怎样的带有不同时代烙印、现实复杂与历史纵深的作品,而非传统思维中想当然的简单故事。
    孩子们在谈起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教育、娱乐内容时,都喜欢幽默、惊喜,如同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永远是能够把知识讲得很有魅力、很有张力、联系生活实际的老师;他们最讨厌那种把他们摁在座位上,刻板、重复讲述书本东西的老师。
    儿童剧更是如此。
    国内儿童剧的主创与家长们,往往合力把“安全”从最低标准升格为最高标准。向儿童提供所谓的百分百安全的戏剧内容,这样不仅剥夺了儿童形成判断力的机会,还剥夺了儿童在剧场中体会高级的多层次、多角度情感的机会。
    儿童剧带给孩子的价值观,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低智,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后的明辨是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