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 评弹《林徽因》 昆曲《邯郸记》 晋剧《于成龙》 昆曲《我,哈姆雷特》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耀眼的明珠。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世界优秀文化艺术对话交流,一向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责任和担当。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集中发力戏曲,深挖传统与放眼世界并举,传统老戏与新锐作品同辉。 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用总时长600分钟的演出向600余年中国戏曲史致敬,来自7个地区、跨越9个剧种的14位戏曲名家汇聚上海——王世泽(四川/川剧)、邓沐玮(天津/京剧)、石小梅(江苏/昆曲)、王平(天津/京剧)、魏海敏(台湾/京剧)、奚中路(上海/京剧)、李树建(河南/豫剧)、钱惠丽(上海/越剧)、王芳(江苏/昆曲)、华雯(上海/沪剧)、曾静萍(福建/梨园戏)、曾昭娟(天津/评剧)、王志萍(上海/越剧)、吴新伯(上海/评话)。他们的演出戏码悉数来自传统,这600分钟是对中国戏曲经典魅力的集中展示,是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情凝眸。 本届艺术节戏曲演出的安排注重主题策划。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艺术节特邀北方昆曲剧院携原创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来沪,这部作品不仅题材上突破昆曲擅长的才子佳人,音乐上还融入了交响乐,让观众感受昆曲委婉缠绵之外的壮阔磅礴。今年是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我,哈姆雷特》和《寇流兰与杜丽娘》两部作品贯通中西,致敬大师的同时,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世界表达。 《我,哈姆雷特》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作品之一,由有“昆曲王子”之美誉的小生演员张军一人分饰四角,以莎翁剧作《哈姆雷特》为原始素材,用地道的昆曲方式予以呈现,不只演绎《哈姆雷特》故事本身,更重在开掘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那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复仇与深爱之间的激烈缠斗,对名著做出独特的解读与诠释。 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演的《寇流兰与杜丽娘》凝聚着主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和融通中西的艺术修养。莎翁原剧讲述生性傲慢的大将军寇流兰最终被曾经拥戴他的民众所杀的故事,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讲述妙龄女子杜丽娘梦见俊美男子柳梦梅后因思念而亡,更因痴情死而复生的传奇。越剧名家茅威涛一人饰演寇流兰与柳梦梅两角,他们在舞台上面对面,开启了关于生与死的灵魂追问。 在近现代以降的中国戏曲史上,上海一向有开风气之先的智慧、魄力和勇气,上海国际艺术节为富于艺术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品提供舞台,正是接续着百年来的优秀传统,为中国戏曲提供更多可能性。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戏曲演出精彩纷呈,北京京剧院的《正考父》遵循“七分传统,三分古风”的理念,充分开掘老生唱腔的魅力。上海昆剧团的《邯郸记》紧扣致敬大师主题,携手上海京剧院的优秀演员共同演绎。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玄奘》的创作团队集结文华大奖、梅花奖获得者,礼赞玄奘之历尽艰险、不忘初心。上海评弹团的《林徽因》取材独特,以传统艺术表现近代故事,俘获许多年轻观众的芳心。泉州市木偶剧团的《赵氏孤儿》是本届艺术节福建文化周重要节目之一,是世界木偶剧舞台上首部大型木偶悲剧。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南音《凤求凰》同为福建文化周重要节目,用当代审美演绎传统的、有“汉唐古乐”之称的南音艺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双蝶扇》、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于成龙》、天津评剧院的《红高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大清名相》等作品,立足所属剧种的本体特色,讲述富于当代精神的中国故事。 各类演出让人获得审美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当代中国戏曲的核心竞争力”论坛则汇聚业界专家、艺术家,站在理论高度激扬智慧,让中国戏曲前行的道路更加明晰,脚步更加沉稳。 难能可贵的是,亮相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戏曲艺术家中不仅有名家,更有新秀,“扶青计划”中的实验京剧《蠢货》等让观众看到青年一代戏曲艺术家的修为和锐气——他们不仅展示了戏曲之美,更昭示着戏曲更加灿烂的明天。一批批青年艺术家从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起航,他们是中国戏曲的未来,也是整个中国艺术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