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推动当代摄影大潮的引擎——摄影通感与跨界的感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索久林 参加讨论


    
    光影和旋——线条和色块的韵律产生的听觉审美
    当下,数字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摄影已经成为全民、全社会参与的全球性的汹涌大潮。作为视觉艺术,摄影在这种大潮的波峰浪谷间,正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革。摄影的认知方式、构成方式、呈现方式、推进方式都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摄影作品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意觉多感互通的艺术通感要素,摄影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影视的艺术跨界,已成为推动当代摄影大潮的引擎。研究摄影艺术通感和艺术跨界,对于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构建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理论体系,促进摄影艺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通感与跨界已介入摄影的各个层面
    艺术通感是中华文化中闪耀着辩证和唯物光泽的优秀成果。儒家的“以玉比德” 、佛家的“六根互用” 、道家的“耳目内通”等辩证唯物主义成分都是这个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源远流长而又浩如烟海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和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作品,都借助着艺术通感在文艺百花园里争芳斗艳。 《礼记·乐记》关于音乐的评述、 《文心雕龙》和《文赋》中关于文学的评论以及大量的画论书论都论及了多感互通的理论。近代、当代我国艺术通感运用和研究成果很多。国外,从亚里士多德到波德莱尔的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关于艺术通感研究的著述和作品也并不少见。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后,摄影艺术伴随着艺术通感和艺术跨界的发展而发展。当代数字摄影取代传统摄影,喷绘输出取代传统输出,多种软质、硬质材料取代纸质材料,屏幕、银幕等呈现方式取代单一的书画呈现方式,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是艺术通感和艺术跨界的结果,也是推动艺术通感和艺术跨界的巨大推手。
    多种感官、多种艺术形式跨界的审美要素,成为摄影认知和表达的重要构成方式。
    影像中的触觉审美要素。摄影创作中,我们视觉感受到的很多审美,是各种感官的共同反应,其中就有触觉传递给我们的审美要素。触觉,是靠人的身体神经系统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感觉。艺术审美中的触觉,却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完成的。韦斯顿的人体质感摄影、哈斯抽象作品中的动感摄影及众多摄影名家的变形摄影、色温摄影等,都展示了出色的触觉审美。
    影像中的听觉审美要素。“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种黑格尔、歌德推崇的理念在当代摄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影像作品,在这种平面艺术中追求线条、色块、几何图形等物体节奏韵律产生的听觉美;发音载体和音乐符号产生的听觉美;作品表现的意韵和境界产生的听觉美;表现对象“行为”产生的听觉美。比肖夫《吹笛少年》的凄美笛声,黄功吾《战火中的小女孩》的惊恐呼喊,解海龙《大眼睛》的无声的心声,都是摄影听觉美的积极发挥。
    影像中的味觉审美要素。物品给予人们的味觉记忆,物体形态、色彩给予人们的味觉条件反射,生理味觉向心理和社会的延伸,成为很有意韵的味觉审美要素。多萝西娅·兰格的《流浪的母亲》表现的无以言状的苦楚,安德烈的《动物情感系列》表现出的溢于言表的甜蜜,反映了摄影家对味觉审美的追求。
    影像中的嗅觉审美要素。在意境的营造中,具体事物的嗅觉记忆,表现对象提供的嗅觉氛围,事物引申出来的嗅觉联想,是嗅觉美的主要体现形式。许多摄影家表现水的清新,表现冰雪的圣洁,表现社会的征候,表现季节的讯息等,都很好地发挥了嗅觉审美的效应。卡帕的《诺曼底登陆》 ,运用乌云、海浪、动感的士兵等要素,出色地渲染了战争的气息,为正义和英雄主义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影像中的意觉要素。从生活中得来的相对独立的意识、情感倾向,我们称之为意觉。在摄影创作中人们很注重意觉的作用。亚当斯认为,他的摄影创作,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简言之是全部感觉构成的意觉。绘画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等,都充分发挥了意觉的审美功能。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利用意觉效应,把中华文化在光影视觉中表现得尤为精彩。当代数字摄影中,很多应用软件都开发了油画、水墨、剪纸、招贴画的多种风
    格的制作程序,成为意觉审美的载体。
    多感融合中新文体的审美。多感互通的艺术审美,导致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与音乐、与绘画、与光电手段结合创造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强化了影像的艺术表现功能。中国摄协从第24届国展开始,专门设立了多媒体影像评奖类别。多感融合影像作为一种新的摄影文体,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摄影通感与跨界的审美功能
    通感,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不同学科的通感,在认知和表达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生理学层面,通感可以使人感觉超常、记忆超常,某些生理技能超常;在语言学层面,通感可以运用特殊的修辞方法,表达难言之感,难诉之理,使语言更为准确、鲜明、生动;在艺术表现上,通感可以捕捉特殊的感觉、表达特殊的审美、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摄影层面,艺术通感的运用,对于摄影创作来说,具有不同于其他层面通感的特殊意义:它会促使摄影人在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飞跃。
    第一,摄影通感与跨界,增加了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使之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为创作撷取取之不尽的素材。
    以多感互通带来的心灵的感悟去唤醒视觉。摄影艺术通感使摄影家的心被激活了,可以在“无关”的事物上找到相关的感觉、在小事上找到“大”的意义,让许多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旧”事物,洗心革面,绽露出新的风采,拓宽了创作的源泉。
    以特殊的审美取向,纠正视觉的误区。艺术通感可以以不同感官的特有功能,纠正片面追求视觉“完整” “全面” “清晰”等误区,为创作选材明确了规范。
    以各种感官的联合协作,提高感觉的捕捉能力。多种感官的联合行动,可以把握表现对象审美品质的多向性,可以使摄影家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认识和把握生活。
    第二,摄影通感与跨界,加深了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和发掘表现对象的意义,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有利于捕捉表现对象的审美特质。任何表现对象,都具有代表其特有属性的审美品质——它存在于视觉,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感官。艺术通感的多种感觉可以抓住表现对象的审美特质,进而也就抓住了其独一无二的个性。
    有利于表达摄影主体特有的情感。单一的视觉,很多时候使主体抓不住与表现对象情感的联系。凭借艺术通感多种认知和表达的触角,为摄影家审美情感表达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开掘表现对象的最佳的审美属性。在艺术通感的作用下,人们对物象的审美属性可以运用多种感官,反复比较,从中选择最有意义的审美向度。
    第三,摄影通感与跨界,延伸、丰富了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可以催生奇思妙想的摄影语言,提高艺术的传递功能和艺术感染力。
    感觉的挪移,有利于产生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让视觉之外的感官提供新的感觉要素,会促使摄影家神经系兴奋起来,产生新的创意。
    多种感觉的交汇、融合,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多感要素的素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单一的感官或者较少的感官,可能感觉不到它的意义,将较多的感官作用于它,就可能产生“颠覆性”效果。
    摄影通感催生了许多鬼斧神工的表现手法。艺术通感可以使摄影主体的审美追求,在广阔的物象空间里纵横驰骋,从而拉动摄影表现手法应运而生,甚至进入出神入化的境界。
    
    感受抚慰——意觉和触觉构成的审美效应
    打开走向摄影通感与跨界的路径
    摄影通感和跨界,涉及摄影主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意觉多种感官活动,具有特殊的构成方式、存在形态,也遵循着特有的艺术规律。虽然摄影艺术通感孕育的摄影作品异彩纷呈,甚至令人眼花缭乱,摄影艺术通感造就的表现手法超凡脱俗、鬼斧神工,但它不能超越艺术规律。在艺术规律面前,摄影主体必须循规蹈矩,打开有效的路径,进而走进摄影艺术通感的丰富界面。
    从艺术规律的高度认识摄影通感与跨界的意义。近二百年来,西方生物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艺界纷纷用各种理论解释通感现象。毫无疑问,不同学科对通感研究、阐释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比较接近,都认为通感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知事物和表达事物:当人的认识和表达能力受制于生理和社会条件限制,一种感官无法完成事物认知和表达任务时,便要求另一种感官利用已有的经验给予协助。这是通感产生的“需求说” 。对于摄影创作来说,摄影通感与跨界正是这样一种需求,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艺术规律。
    恩格斯认为,“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体验到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最后,总是同一个我接受所有这些不同的感性印象,对它们进行加工,从而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摄影是视觉艺术,但人们认知和表达不能仅仅依靠视觉,必须多种感官相互贯通,共同协作。摄影艺术通感和跨界,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能动地、有效地运用这种认知和表达方式,会把摄影带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时代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新要求,新技术对摄影创作和呈现方式的影响,都要求摄影界研究运用好摄影通感和艺术跨界,进而引领和推动世界摄影大潮的发展。
    培养艺术通感和跨界的思维方式。摄影艺术通感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多维度的关系。摄影艺术通感,是多种感觉的交融、挪移,需要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和,统一行动。所以,要拓宽摄影家生活的阅历,就不是一个或两个感官的事情,而是要拓宽全部感官的阅历。
    要扩宽多种感官的阅历,就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把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以不同的方式收集、整理、储存生活中的信息。甚至,面对同一类素材或同一种生活,用不同的感官去收集不同的感觉,进而把各种感官协调起来,综合运用。面对摄影表现的对象,视觉以外的各个感官无法抓住它的形态、色彩,但却可以“感觉”的方式掌控它。各种感官感觉到的信息反映给主体,促成审美意识的产生,进而支配艺术创作活动。摄影家要有意识地能动调动其他感官,捕捉其他感官的感受。让多感互通的思维定式成为常态的摄影思维方式,并把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创作活动的始终。
    掌握通感和跨界的必要技能。随着人类整体的进化与进步,人的各种感官在认知和表达上也在不断进化与进步。不同的感官都在对应地派生出不同的审美表达形式,即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或手法。听觉,派生出音乐等可听的艺术;视觉,派生出美术、摄影、书法等可视的艺术;触觉,派出生肢体语言及与可触性相关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嗅觉、味觉也派生出相关的艺术及手法;意觉则可以借助生理、心理活动,产生艺术的情感和意念;多种感官的合作,派出生文学(语言)和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多媒体艺术。摄影艺术通感要求实现各种感觉的交流、挪移、融合,要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然而,由于呈现方式、所用材料、媒介、形态、功能的不同,每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
    摄影要实现跨界和融合,摄影主体就必须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熟悉其他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像现代抽象艺术创始人康定斯基那样熟悉“声音—图形” ,让绘画中的色阶与音乐作品中的音阶相通,以此来创造宏大的视觉交响乐。
    加强艺术通感和跨界理论的研究和指导。摄影通感与跨界是对传统摄影的一种颠覆,也是对新的摄影理念和方法的一种构建。它使摄影主体的认知和表达方式,由一种感觉转换为多种感觉;对表现对象审美品质的掌控,由一种向度转换为多种向度;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由一种形态转换为多种形态。摄影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理论上加以阐释。摄影通感和跨界理论在古今中外文论中虽然并不罕见,但对摄影来说,还是凤毛麟角,被动的实践多,能动的实践少;有零星的论述,无系统的理论,无法适应摄影创作实践的要求。当下,新的社会需求、新的构成方式和新的呈现方式的介入,更需要理论上的界定和引导。
    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摄影通感与跨界理论研究,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阐释摄影通感与跨界产生的条件、构成的要素、存在的形态、运作的机制、艺术的功能、介入的方式等,为人们搭建能动地迈进摄影通感与跨界的桥梁。对于摄影通感与跨界营造出的新的摄影表现方法、新的摄影呈现方式、新的摄影文体,给予必要的诠释和界定,为创作和鉴赏提供有效的遵循。
    开展摄影通感与跨界的系统理论研究,有利于构建和深化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摄影通感与跨界的作品评论,有助于对创作的指导和引领。全面推进摄影通感与跨界的理论建设,一定会为当代摄影创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