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的儿童小说创作——读萧萍的《沐阳上学记》
萧萍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也是一位有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不太喜欢走寻常路的作家,有比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儿童小说新作《沐阳上学记》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读到《沐阳上学记》这套书的时候有些惊讶,觉得过去我们传统的习惯的儿童文学体裁定义在这套作品面前略有一些手足无措,至少是儿童小说的一种新类型,作品写出了“00后”都市一代的真实社会文化生态和清晰的成长轨迹,比如校园里的阴盛阳衰与社会流行文化中的阴盛阳衰的关系等等。写出了一个纯真可爱至极的“00后”儿童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一个充满爱心和童心、善于思考的时尚辣妈形象,一个儿童世界的忠实卧底。甚至通过文本的写作与文体的构成,体现了互联网传媒时代的文本生态:超链接、多元时空……还写出来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模式,等等。 其实,每一代儿童的成长,固然有社会背景变迁的影响,但基本的成长规律大致是一样的,当然社会生活的变迁会给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带来丰富的变化和新鲜感,但是我在想,萧萍的这套作品除了带给我们这种题材上的新鲜感之外,还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呢? 我们的儿童校园小说,曾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是既定教育主导的阶段,以教育者的角度来评判和规范儿童的思想与行为,这些作品中总有一只大手在引领孩子们;第二个阶段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表达对其充分的理解、欣赏以及对既定的教育观念的批判,作家是孩子们的拉拉队。现在萧萍给我们呈现的是第三种,或者说她提供的文本让我想到第三种:两代人的交流和共同成长,教育在这里是一个必须在场的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事物,需要摸索和探讨的事物。所以说, 《沐阳上学记》有非常强的时代性,不仅仅因为作者刻画了一个活灵活现的“00后”儿童,还写出来这个时代特有的困惑和疑虑。 作为一套打破传统儿童小说固有模式的作品,萧萍在《沐阳上学记》中充满创意地运用了一种新型写作结构: 形式——儿童诗+沐阳讲述+妈妈日记; 内容——孩子的心声+孩子的原生态生活记录+妈妈的心声。 这里,诗、故事现场、妈妈日记,构成了每一个生活片段的三维呈现,“孩子的心声”“孩子原生态生活记录”与“妈妈日记” ,各自有鲜明的人称向(表达维度) ,来最大限度地保证交流的真实性。孩子日常生活的种种、包括可爱的一面,尽量自然地原生态的呈现,每一首儿童诗也是尽量原生态的形式;同时作者也表达了一个母亲真实的爱与欣赏、思考与担忧。从孩子的内心感受、外部行为,到妈妈的反思,力求对孩子成长的内部驱动、与环境的互动进行全方位观察与思考,呈现的是一种平等的、讨论的姿态。 《沐阳上学记》中,除了刻画一个非常活泼可爱健康成长的“00后”儿童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富有童心和智慧的妈妈形象。读书中的“妈妈日记” ,脑中冒出的第一个词是陪伴,这个妈妈是全身心地在陪伴孩子,陪伴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迈出的每一个小小的步伐。陪伴的内容包括:观察、理解、引导和反思,在观察的同时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而反思不仅仅是对具体教育方法的调整,更是对孩子成长过程及成长环境的思考和感悟。这个妈妈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旁观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影响者。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实每个父母都是孩子成长的参与者和影响者,一个妈妈对孩子理解与否、宽容与否、价值观几许,以及她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坎(其实孩子的成长轨迹、方向就是由无数个像起床、进教师办公室、初次结交小朋友等等这些琐事小事构成的)时,所表现出来的“危机处理能力” ,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和示范,实际上孩子是在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在这里,作者通过“妈妈日记”表达了对当下的一些教育观念、学校教育模式的质疑和探讨,并且试图从家长的角度去进行改革和修正,当然不可能是标准答案,但是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探讨思路。而这些对每一个家中有同龄孩子的成人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为作者在这里不是在泛泛地讲道理,而是在做实验性示范,让所有的为人父母的成年读者能够从中找到感同身受的东西。所以这套书必定引来儿童与成人两方面读者的关注,制造出一种实际上的亲子共读。 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萧萍的《沐阳上学记》开辟了一种儿童文学融入儿童家庭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小说乃至儿童文学,都还有新的空间值得去拓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