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赵霞和她的散文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刘绪源 参加讨论


    
    2011年,我长达30余年的编辑生涯在这一年结束。生活节奏变了,时间充裕起来,我酝酿了十几年的一本中国现代散文史论,以及与哲学家李泽厚的第一本对话,都是在这年出版的;我还编写了三十几万字的《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完成了与李泽厚的第二本对话,并大致写完《中国儿童文学史略》。因报社返聘,那时每周还要上几次班。
    最让我心中喜滋滋的是我编发了一篇很满意的稿子。编辑遇到好稿,而这好稿还预示着一位有希望的新作者的出现,欣喜自会加倍;如果不只是一般新作者,而是一位优秀的、今后可能给版面带来崭新气象的作者呢?那欣喜会增加N倍。我遇到的可能就是这情景,但似乎还不止于此。我所说的是赵霞的一篇来稿——原文的题目现已忘却,我读了几段就觉怦然心动,多年的编辑经验告诉我,这是遭遇好稿的心理反应。读到接近三分之二,我的眼眶湿润了,眼泪悄悄往上涌,我努力抑制住自己。我很清楚,这里没什么情感渲染,更没有强烈动人的情节,这时的感动,全来源于真切的人生片段背后有思想的发现,我是被这“真”和“发现”击中的。再往下读,出现了大段理论探讨,文风骤变,仿佛读学位论文,全文就以这论文方式结束。我很难断定,换一位编辑,会不会把这样的稿子轻轻扔开,因为后面的论说确实把前文的精华掩盖了,给人留下不伦不类的感觉。而且,前文的精彩之处,并非人人都能把握,她谈的是人生早年的记忆与身体的关系,凡与身体相关(而不只是思维)的部分更能留在孩子心里,这正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之一,后来也成了我一本论著的组成部分。我以我之某一专长(回头想想这里有多少偶然性)与这篇稿子相遇,感觉到里边非同一般的新意,再也不愿放弃。同时,也由于编辑经验,我知道只要稍作改动,它将成为一篇出色的散文。我把后面的论说全部删去,在该断的地方戛然而止,只加上了几句呼应和收束前文的感性的话。改完重读一遍,竟觉浑然天成,一点没有删削的痕迹。到这时,我有点相信天意了,与这样的稿子的相遇和完成,也许真有什么神秘之力在促成吧?文章题目《童年·记忆·身体》也是我另拟的,虽然并不惬意,但当时确实想不出更好的了。编发此文应在当年四五月间,我已办完荣退手续,是返聘期间的工作了。稿子在“六一”发表,上了副刊头条,可见我的后任也很看重它。更让我高兴的是,第二年编辑出版的“笔会”年选中,赵霞此文赫然在焉。那时我已很少到报社去,是我的同事们选的。
    我在发稿以后,曾将修改意见写信告知赵霞,并详述理由。我看得出这是一位缺乏散文创作经验的作者,但恰恰又是大有潜力者。她有生活(童年记忆),有思想(是深入到童年研究中的、由自己独立发现的“有学术的思想”),又有真切传神的描述能力(从中看得出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的爱),散文作者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差不多都有了。我记得当时说的,主要是写散文时应把学人身份丢开,顺着情感与文思自由书写,理要藏在情后,并不需要一一挑明。赵霞仿佛一点就通,后来她写的散文稿,再也没有出现过先前的毛病,越写越好,现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和赵霞其实也可算是“同行”,我们都从事儿童文学的批评和研究。所不同者,我是业余爱好,她则是专业研究。2012年初,我辑笺的《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出版了,出乎我意料,赵霞写了一篇长长的书评,发在《中华读书报》上。此文写得真好,不但对编注者的用心有深入体会,而且对周作人所有论说进行了细致钻研,文中谈了独到的心得,还对周氏资料中常见的错讹(主要是德文引述,赵霞正自学德文)作了指正,显示出她的细读和考据的功夫。我知道她们这代学人的理论修养主要从西方文论入手,对周作人那样的中国理论、中国学问(其实此间已大量容纳西学)有较系统的阅读,对她今后的研究必有大用。我因此很欣慰地对朋友说:编这本书,只要有一个赵霞那样的读者,力气就没白花。
    她那时已在浙大读博,我曾与朋友一起到原杭大西溪校区看望过她。听她兴奋地诉说参加校内哲学讲座的收获,以及和同学一起讨论“官场小说”艺术得失的情景,我为她得遇名师而庆幸,也深感她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赵霞博士专业考的是文艺学,导师鼓励他们多听其他学科的讲座,又找出些“热门作品”让大家比较分析以提高艺术鉴别力,这既打开了理论眼界,又强化了审美判断力。在这样的修炼后回归儿童文学,自会是另一番境界。
    在我返聘结束,不再常常往报社跑的时候,曾挤出整整一个月时间,将多年堆积于单位的存书作了清理,家中的书也趁机调整了一番。这就发现了好多买重的书,那都是好书,因为太喜欢,才格外怕错过。我把其中的一部分送给了赵霞,依稀记得,其中有《罗曼·罗兰文抄》、吴恩裕的红学专著、麦克法夸尔的毛泽东研究,还有音乐和哲学、美学的书,总之很杂。我是有心让她增加读书的面,让自己尽可能杂起来,这不仅能使生活变得有趣,也能增添学问发展的新的可能。而对散文创作来说,有没有更开放更多样的趣味,结果会是很不同的。我很希望她能坚持散文创作,因为一定的创作实践,不仅会给批评者研究者带来艺术活力,使把握作品的目光更加纤细敏锐,还会不断产生研究的动力,盖因其已与艺术合为一体,而不再是外在的艰辛的劳作者了。
    赵霞的第一本散文集《我的湖》(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中的作品都很可读,情真意切,又耐咀嚼,希望大读者和小读者们都会喜欢。同时我也希望不断读到赵霞的新作——包括散文,更包括鉴赏、批评和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