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曹多勇:书写淮河是我一生的情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蒋楠楠 参加讨论


    
    
    1. 在构思、创作《淮水谣》时,对你而言,难点在哪里?
    曹多勇:可以说《淮水谣》是我的一部用心用力之作。2012年我从淮南市文联调入安徽文学院从事专业创作,就开始构思、写作这部长篇小说。4年间,我数易其稿,反复修改打磨。2017年3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淮水谣》依旧写生我养我的大河湾村。我把笔墨集中在大河湾村的一户普通人家——韩立海、吴水月及他们的四个儿女。我想写出这样的一部作品——一部关乎淮河两岸时代变革的作品;一部关乎淮河两岸人物命运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人文思考的作品。
    在不长的篇幅里,如何艺术地概括中国农村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淮水谣》的创作重点,亦是《淮水谣》的创作难点所在。
    2. 身为淮河岸边的人,把笔触对准生养自己的土地是不是也带着非常浓重的情怀?写作是否出于一种夙愿甚至是使命感?
    曹多勇:我的文学创作得益于淮河这条母亲河,得益于生我养我的名叫大河湾的故土。大河湾是淮河两岸成千上万个村庄中的一个,但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坐落在两道汊河之间、四周都是淮河水,又与别的村庄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才相应地具备了独特的文学性,才能凸现出淮河的“这一个”。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和湖北少部,养育着两岸近2亿人民,其人口密度雄居全国各大流域之首。淮河南有长江、北有黄河,是一条不该被文学遗忘的河流。怎样写出独属淮河而又能被世人所接受的文学作品?这是需要我一生不断努力实践的。
    3. 你参与了很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活动。在你看来,一个作家,除了采风体验生活之外,获得生活本身的营养的方式还有哪些?
    曹多勇:写作《淮水谣》期间,我经常回大河湾,与村人交谈,与庄稼交谈,与淮河交谈。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淮河岸边,仔细地感受淮河一波一浪的细微变化。《淮水谣》便是由人物设立章节,从日常细节入手,描绘出淮河两岸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演进的细致纹理,以及韩立海一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生存环境与心理状态。
    一个作家就像一台感觉灵敏的接受器。采风可以转化成他的创作素材,阅读和聆听同样可以转化成他的创作素材。不同的作家获得的方式不同,不要千篇一律,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4. 有人说,中国作家写历史记忆写得好的多,但把握当下、表现时代感的能力整体较弱。写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曹多勇:如若与时空相对应,我笔下的故事型态无非是两类。一类是“当下”,一类是“过去”。“当下”作品,应该说是我创作的主流。但写好这类作品十分不易。文学作品毕竟不是新闻报道,能准确地把握这些文化表象已是困难,更枉谈深刻。因此,我感兴趣的还有“过去”。当我拿起笔注视大河湾的时候,睁开的是两只眼。一只盯着大河湾迅疾变化着的事物,而另一只眼却盯着大河湾那些亘古不变的事物。这是隐藏土地深处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神秘密码;这是萦绕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血脉气息;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灵震颤和苦痛。写作此类小说时,我还想看一看我自己,以及我们是从什么地方走过来的。人类只有看清了自己的历史,面对现实时才知道怎样去做,才能更加有力地走下去。
    《淮水谣》是一部跨越“过去”与“当下”的作品。写得怎么样,交给读者去评判。
    5. 一个作家有成熟期和盛年。之前你也有诸如《大河湾》《美丽的村庄》等作品,那么在你看来,《淮水谣》和你之前的作品相比,有哪些你认为进步的地方或者遗憾的地方?
    曹多勇:《淮水谣》是我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大河湾》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与人合作)是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寻父记》是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四部长篇小说,就像我的四个孩子一样,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它们与我的300万字200余篇(部)中短小说共同汇合成我的淮水系列。
    6. 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你觉得一个作家是写好一类作品更成功,还是善于驾驭各种题材更成功。
    曹多勇:2016年10月,当我把定稿的《淮水谣》交付出版社之后,我就思考下一步创作计划。具体做法是先读书,慢慢地聚拢写作的精气神。阅读老朋友的书,阅读新朋友的书。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算是两位老朋友。《百年孤独》和《喧哗与骚动》我反复阅读了几十年。一本1985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更是被我翻阅得残破不堪。门罗和卡佛,算是两位新朋友。《逃离》和《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是我认识和了解他们俩的媒介。我一边阅读新老朋友的作品,一边梳理整理我的生命、情感、记忆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书写的东西。接下来,我可能要花费二年半至三年的时间,写出两部书:一部是中短篇小说集,一部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的容量大概是5部中篇、10篇短篇。长篇小说的字数大概会是20万字左右吧。国内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大多是拼盘似的。我写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是整体的,各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我是一个死心眼儿的作家,几十年只写小说一种文体。我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作家,几十年只写大河湾或淮河流域。
    7. 作为专业作家,写作会不会有时候也给你带来压力和负担?你个人比较欣赏的作家有哪些,为什么?
    曹多勇:压力和负担不是专业作家的附属品。有些专业作家十年八年不写作品,照样混日子。我喜欢写作,才做专业作家。做专业作家,是我想要的选择,不是别人强加在我头上的。
    我喜欢那些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痛苦、把自己“深陷其中”的作家。我不喜欢那些“玩弄文学”、胡扯八道、情感虚假、矫揉造作的作家。我最近阅读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凡人》和《遗产》,还有我鲁迅文学院同学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它们符合我的阅读趣味。
    8 在你看来,文学有严肃和通俗之分么?对于现今的碎片化阅读,你个人持什么样的观点?
    曹多勇:文学只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分、良莠之分。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你说四大古典名著,严肃和通俗的分野在哪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媒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我每天都上网、看微信,其目的是浏览信息,看一看国际国内发生了哪些事情,看一看朋友圈发生了哪些事情。我的真正阅读一定是书本的、纸媒的,或端坐在书桌前,一边喝茶一边“正襟危坐”地阅读,或斜躺在沙发上,一边默想一边“闲情逸致”地阅读。
    9 潜心创作这么多年,你有什么困惑吗?你觉得文学是否边缘化了?它在当代有什么样的功能?
    曹多勇:我的困惑来自我的创作本身,来自我对小说“真理”理解的不确定性。在我的创作中,我有时感觉我抓住了什么,可它稍纵即逝,又失去了,就像一缕飘浮不定的雾气一般。一个作家在写作时,往往是他小说王国的王。情节的走向、人物的设置,一切听从他的指挥,一切任由他去安排。一旦作品完成后,往往又是心虚的、冒汗的、困惑的。一个作家越优秀,他在这方面的困惑会越大。
    文学边缘化了吗?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文学从来都没有中心化。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文学去滋养,我们的粗糙情感需要文学去砥砺,我们的不安生命需要文学去抚慰,我们更需要文学去培养、匡正我们的审美标准。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放眼芸芸众生,能够坚持文学阅读的,永远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