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话剧舞台上需要多少真实道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阿之 参加讨论


    
    《等待戈多》
    喜欢进剧场看戏的朋友们,时常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戏剧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舞台上看到的,是对生活场景的模拟和提炼,并不是生活本身。舞台上这种通过表演、服化、灯光、音效对生活的模仿,我们称之为“假定性”。假定性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可写实、可抽象、可夸张、可荒诞,具体的使用方法,需考虑剧作的文本主旨和目标观众,而本文将分类讨论舞台假定性的几种使用情况,以及一些关于使用舞台假定性时,颇具争议性和实用性的议题。
    舞台假定性是否越还原生活越好?
    
    《无人生还》剧照
    对于如何使用舞台假定性才是好的,通常我们认为有几个标准可供参考:逼真、新颖、打动人、引起共鸣、产生代入感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假定性”得“真”还得“好看”。但还是会有很“真”的假定性引起争议。今年6月份,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悬疑剧《无人生还》因为有大量的抽烟场景而引发观众投诉,不少观众认为,演员真的在舞台上抽烟并不助于推动剧情,而且如果观众席里有孕妇、儿童或气管疾病患者,这些场景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观看感受造成伤害。对此,出品方“捕鼠器工作室”给出的回应是为了追求逼真。
    以笔者观看该工作室戏剧作品的数年经验来看,他们对于“逼真”确实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大部分的剧作都直接在舞台上盖起了一套样板房,《原告证人》中更是将整座法庭直接搬上舞台。但笔者也追忆起这数年中,观看“捕鼠器工作室”作品的几个有趣细节。其一,2011年首版《原告证人》演出之时,剧末当女主角得知自己掏心掏肺去拯救的丈夫居然早已另结新欢,她一怒之下拔刀刺杀了丈夫,丈夫倒地之时,并不见有血喷出。又或者是喷出的血太少,不足以让坐在大剧场后排的笔者看见,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违背了该工作室力求逼真的一贯宗旨。
    其二,2012年《死亡陷阱》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时,有观众在微博上评论,说为什么某位演员躺在地上扮演死者的时候,却很明显地能看到演员因为深呼吸而上下起伏的肚子。制作人也半调侃地回应:“观众是需要引导的,要让观众知道什么才是重点。”可为什么“装死”这件事情值得观众忽略不计,“抽烟”这件事情就要让演员在台上放任自流,主创似乎又制造了一个悖论。不让演员在台上呼吸或许过于严苛,但至少,不要让大剧场里的观众那么明显地察觉到,这也是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体现。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把逼真等同于对事实的完全还原似乎不能成立,一来消耗的物质成本和精力成本过高,现行的戏剧市场无法执行这样的标准;二来这也让戏剧从业者的想象力没有用武之地,戏剧作品将日趋平庸与单调。《无人生还》前阵子推出了“控烟版”,据说又有观众抱怨看到演员拿着假烟就出戏,但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即便抽掉所有抽烟场景,对于该剧的情节推动也不造成任何影响。
    制作成本有限该如何追求逼真?
    
    《歌剧魅影》剧照
    必须承认的是,舞台上看到的一切,和剧组的预算息息相关。对于《歌剧魅影》这样的制作,假定性是否成立和制作成本关系较大,预算多则美轮美奂,预算少则环堵萧然。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的制作和巡演版本因为预算充足而让整个剧场富丽堂皇,但笔者曾经观看过一版社区剧团制作演出的《歌剧魅影》,演员们服装、面具的廉价材质清晰可见,舞台上更是除了几张桌椅以外,连盏吊灯都没有。这样的演出看着难免影响观演体验。对于预算有限的团队来说,还是尽量别考虑制作这些对硬件有硬性要求的剧目吧。
    2015年乌镇戏剧节的法国滑稽肢体剧《B先生和P先生》则是在假定性的使用上事半功倍的典范。两个小丑B先生和P先生通过妆容和服饰等最直观的视觉方式让观众易于区分他们,并用纸箱、绳子、布等简易材质做成一个“热气球”,两位演员则把这个纸箱穿在身上,代表他们正在乘坐热气球,用踮脚尖、下蹲等动作模仿出热气球上升或下降的运动状态,他们则在热气球上各自耍宝、挑衅、攀比。尽管全剧一句台词都没有,可是因着对舞台假定性的出色使用,还是让这部剧通俗易懂并赢得了满堂喝彩。
    
    《B先生和P先生》
    同年乌镇戏剧节的另一部特邀剧目、来自荷兰的《Oleg!Oleg!Oleg!》也是没有台词的肢体剧,比起《B先生和P先生》,此剧干脆连布景和道具都没有。这部戏说的是三个男人的朝圣之旅,三位演员不但要扮演朝圣者自己,还要扮演神祇以及模拟出冰山、高原、峡谷这些他们途经的风景,比如到了冰天雪地他们就将自己包得严严实实表示天气严寒,而到了高山地区他们则要做出向上攀爬并且因空气稀薄而大脑缺氧的状态。
    这两个案例也告诉我们,成本低、预算少也可以做出有创意、观赏性强的戏剧,但演员必须常年进行规律、严格的自我训练,并且在做案头工作的时候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调研。《B先生和P先生》的两位主创在开展的戏剧工作坊中,训练的都是学员的基本功。首先是演员在舞台上行走时对空间的感知,包括如何灵活移动、避开障碍物等等。想象一下,如果B先生和P先生穿着大纸箱在小剧场的舞台上笨拙互动、撞成一团,那戏还会好看吗?
    近几年,国内的肢体剧也越来越多,虽偶有佳作,但问题也比较集中。笔者在此提出其中一种解决方案:如果是以动物为主角,尽量直接用玩偶来代替动物或者请演员穿上玩偶的服装,有些宠物题材的肢体剧不知是为了考验演员还是考验观众,非得让演员穿着自己的衣服趴在地上演一些小猫小狗的角色,四肢着地却没多余的手来模拟耳朵和尾巴;而如果是以人为主角,要么无实物表演,如果必须用到道具,道具请力求真实别太抽象。早前由赵淼执导的《6:3》主人公是一名大提琴家,主创不知道何故找不到大提琴,就在小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把琴让演员抱着黑板表演。如果真是因为预算有限的原因,那请想办法多找些预算,比如众筹、拉赞助、租借等等,钱能解决的问题通常都不是大的问题,所以别让这些小问题影响演出质量。更何况有了制作精良的道具,戏也有希望再多演几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