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专访作家独眼:就算是咪蒙,也不是“互联网写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澎湃新闻 郑薛飞腾 参加讨论


    近日,自称“业余作家”(在业余时间写作)的独眼在上海参加了名为“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分享会。
    作为一位发家于水木清华BBS上的作家,独眼看似极为适合畅谈这一话题。但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中,独眼却认为,当前发表在互联网、公众号平台上的文章其实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写作”。就算是咪蒙这样的10万+作者,刷屏的文章也不是她所认为的互联网写作。那么,互联网写作与传统写作的边界在哪里?怎样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呢?
    
    独眼
    澎湃新闻:能讲讲你最初的写作经历吗?
    独眼:我最开始是在水木清华BBS上的,当时的界面就像是早期的WPS界面,你在上面发文的话,每行都有字数限制,因为一旦超过一定的字数,它就会强制换行。所以,我刚开始在BBS上写小说,就要控制每一行的字数来让作品阅读更流畅。而且我不希望看我故事的人阅读太快,因此我的回车特别多、句子很短。我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句子在第二行有个小转头,只有几个字,所以我都会严密控制文字。
    而且我每天都在水木上写,写完发出,又会有读者在下面讨论,他们会猜测后面要发生什么,但是我不希望按照他们的想法写,有时候第二天会突然出现转折和变化,所以是在一个交互的状态下写出作品的,但我不认为那是真正的互联网写作。
    澎湃新闻:你认为真正的互联网写作是什么样的?
    独眼: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写作形式,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也是这样,比如说在报纸上读连载小说,虽然现在大家在网上看,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传统的连载小说。因为读报纸连载的小说就是这样的,每天因为版面原因,发出一定的内容,最后一段你还要吸引别人明天接着看下去,所以你这个内容要有起承转合,要有刺激读者的点,这其实都很传统。
    我自己觉得真正的互联网写作应该是利用一些互联网特性,比如说在中间突然提到的一些东西他可以插入一条链接,读者就马上能到另外一个线索上去,意味着它提供了无限可能,你可以在里面选择,然后让读者更深度地参与到这个故事里。现在大家都说只要写完直接贴到网上就是互联网小说,但那不是,我一直都觉得这样没有利用任何互联网特性,只是说互联网提供了这个平台,因为大家没有别的平台了。
    有一部小说叫《S.》,他里面有一个小说正本,其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还插入很多简报、罗盘之类的内容,小说作者用这种方式让读者能够接受到文字以外的内容。我觉得互联网小说应该是像这样的,文字中间可能链接到一个视频或者某一个其他内容,它不断地在变化。在我小时候,有一系列小说,用第二人称写,所有的主人公都是“你”,小说内容有一点科幻、破案,主人公每次到一个可以选择的地方他都会在这一页下面写上你是选择去这还是去那,或者你要盘问谁,还是发现什么新的线索。但这时候受纸本限制,它的跳转只能是在比如64页或者36页中移动,但我觉得其实很好。小说让读者做出一个选择后,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内容,这样才更符合互联网的特性,因为互联网实质上把更多的信息交织在一起给人更多的选择,而我的写作其实不是互联网小说,我只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故事写手。
    澎湃新闻:你觉得这样的作品在未来,或许二三十年后会成为经典吗?你自己会不会尝试也去写一些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小说”?
    独眼:我觉得刚刚说起的《S.》,可能20、30年后还会被提到,因为它的形式确实跟其他书不一样。这本书去年刚出的中文版,挺有意思的,你买到的时候是一盒东西,然后里面有本书,书里有两个人各种笔记,用不同的笔来标定。他们两个不断在书上留言对话,然后猜测作者是什么情况,有点像周杰伦的那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我提它不是因为小说写得特别好,但它是一种新的方式。
    真正的“互联网小说”不适合我,因为我其实是个控制狂,我不想给人更多的选择,而且甚至不想让读者知道我让他们知道的以外的事情。我觉得小说和电影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我们现在桌上有这些东西,电影可以一个镜头就把这些画面都展示出来,但小说里,我希望在我提到这杯咖啡之前,读者不知道这儿有一杯咖啡。所以我可能不会变成一个更进一步的作者,因为互联网特性是让人知道更多的信息。
    
    独眼的小说《胖子》最近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
    澎湃新闻:你自己现在也在公众号发表文字,会在意阅读量吗?你认为写作对你来说是什么?
    独眼:其实我不太考虑有多少人看,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游戏,因为我写的大部分小说都是第一人称,我在那里设定一个情景、一个成长的过程,然后假设我是他,我会怎么做,因此并不是要通过人物表达深的核心思想,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这之间也有可能会失控,因为人物的性格和我的性格不一样,我要让他有自己的逻辑。我不想写自己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并非那些事没有价值,而是我不觉得那样有什么特殊的意思。
    澎湃新闻:你现在会关注一些很热门的公众号吗?像咪蒙这样的公众号,你觉得是互联网催生出的新的写作状态吗?
    独眼:我不觉得现在公众号的写作有自己独特形式,反正至少咪蒙这种我觉得是一个专栏体的形态,并不是一个微信体的形态。之前有人跟我讨论,他觉得最适合微信阅读的是每行都很短,所有文字居中对齐,然后图很多,我觉得那像真正微信的东西,因为它利用图片、文字上有一个特定形式。
    咪蒙那种还是一种老态的读法,她的那种排版比如说两边空白,这都是书的处理,因为在手机上其实不需要两边空白,而且我们的手机都越来越接近做无边的手机,就是要让你的屏幕发挥到最大效率,两边空白是报纸的分栏和图书的做法。
    至于标题,曾经的《东方早报》我们都熟悉,它很厚也很大张,读报纸的人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喜欢读新闻的从A版A1往下翻,还有些人从副刊开始读,他翻副刊的时候也只是看一下标题,副刊专栏一整版基本没有图,他只靠标题和位置。比如说四个人是作家,版面位置是固定的,左上角永远是你的,右下角永远是我的。实际上那时候我们就是只看位置和标题,再判断是否去阅读,所以当时的标题也要能抓人眼球,或者突出个性和核心题材的,我觉得咪蒙更像这个,她也是在找一个准确的位置,然后有辨识度的标题,咪蒙的每个标题可能都是从一百多个里选出来,但你会发现她有一致性的逻辑,像咪蒙这样取标题,你在朋友圈看到,就算不点开也有可能知道就是她,这样的操作实际上跟当时报纸专栏很像。
    澎湃新闻:按你的说法似乎中国还没完全到达互联网写作的时代?
    独眼:我觉得可能也不光是中国的问题,这是世界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作好像并没有跟互联网完全联系到一起,但可能别的国家表现更敏锐一些,比如现在有作家每天在推特上写小说,就是每天发140个字母、不断连载的推特小说。然后还有一些我觉得更符合我对互联网的感觉,比如像写政治性的小说,他会根据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的变化很快地变,这也是一种。因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你不需要等待出版就可以随时地发出来,肯定是有人在做这种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