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儿童剧创作者要有“一颗纯净未蒙尘垢的心”——访编剧董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徐健 参加讨论


    
    ●挖掘童真、童趣,不全部是技术活,要求剧作者有一颗纯净未蒙尘垢的心,要克服装傻、扮弱智的倾向,将一些有意思的事件、行为或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儿童剧中有成人的指向性、引导性,但这种指向性、引导性一定要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行为方式、儿童的逻辑方式予以呈现。
    六一期间,一部以“哪吒闹海”这个人们广为熟悉的故事为载体、由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儿童剧《哪吒》在四川绵阳上演。原以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人物很难在舞台上展现出新意,但观罢全剧,记者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与众不同的哪吒形象。这版哪吒不再是过去影视作品中塑造的神,更像是生活中邻家的孩童,具有了丰富的人性和童真,契合着当下的戏剧审美。而创造这一充满人情味儿形象的就是编剧董妮。从《小飞侠彼得·潘》《想飞的孩子》到今天的《哪吒》,在儿童剧舞台上,董妮已经先后给孩子们奉献出了多部优秀的作品。她的儿童剧充盈着满满的童趣、童真,贯穿着对真、善、美的呼唤,诗意、温暖而飞扬。她心中的儿童剧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塑造孩子们所喜爱的儿童剧形象的?六一节之际,围绕上述问题以及当下儿童剧创作的热点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董妮。
    记 者:为什么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择“哪吒”这样一个形象进行重新的塑造?这个传统人物与当下儿童观众的审美契合点在哪里?
    董 妮:每一个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会发现哪吒是童年时的偶像之一。这是因为他有正义感,有爱心,还有一身神奇的本领。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这个形象千古流传。哪吒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并不复杂,但在其成长过程中,上天入地、死去活来、悲欢离合等情节都具备了,对于今天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成长经历同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且与现代的审美相契合,是我们重新塑造哪吒这个形象的初衷与缘起。
    创作过程中,契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从儿童剧本体出发,对哪吒的形象重新进行了梳理与定位,刻意回避了原作中哪吒暴力的一面。较之《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儿童剧中的哪吒不再是个一出生就拥有神力的孩子。他的著名兵器乾坤圈与浑天绫,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为民舍命后,得到神仙的称许与帮助获赠的礼物。开始时,哪吒对这两件兵器运用得并不称手:一扔乾坤圈就砸得自己一瘸一拐,一挥浑天绫就把自己裹成了个“粽子”。后来,他通过刻苦练习,终于能够自如地使用这两件兵器。这也是当代审美的一种要求:一切本领都需要通过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
    记 者:在《哪吒》的改编中,您回避了一些暴力的元素,这样的尝试也体现在《小飞侠彼得·潘》中。您认为,儿童剧应该着重向孩子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董 妮:儿童的心灵世界是充满着阳光、纯净、欢乐、美好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世界也是成人给的。成人给予儿童的精神养分必须是健康、光明、正面、美好的事物,因为儿童的接受是无条件的。你给他阴暗、暴力、负面的东西多,他们的心灵世界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改编时,一定仔细地衡量什么样的内容是儿童不合适的,从而小心地剔除。这是一个儿童剧作者的责任。删除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切忌粗暴,一是删除掉了这些东西后,要使情节和人物对接,不要出现空缺感和跳跃感;二是有些残暴、负面的东西,是可以改造成幽默、顽皮,甚至是儿童式的恶作剧。这些笔墨,一是要慎重,二是要大胆,三是要细腻。有些观点说,可以给儿童看血腥和暴力,因为现在的孩子接受能力强,什么都能理解,早接触、早产生免疫力。但我认为,儿童剧应该向儿童传达真、善、美的信息,着力点应放在告诉儿童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他们对假、丑、恶便自然具有了免疫力。
    记 者:当下儿童剧创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用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过度将成人世界的想法、规则强加在儿童身上。对此,您是如何思考的?
    董 妮:所有的儿童剧都是要把成人的想法带给孩子们, 问题在于这种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生活的艺术创作,必然要遵从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儿童剧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受众是儿童,这个中间如果没有成人的指向性、引导性,肯定不行。但是这种指向性、引导性一定要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行为方式、儿童的逻辑方式来予以呈现。 这是艺术创作忠实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将成人思维直接放在儿童剧主人公的身上,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的概念、成人的言行去支配儿童剧的人物情节、细节,支配儿童剧中的人物做事说话,跟成人戏剧当中概念化地表现人的毛病是雷同的,是概念化、公式化在儿童剧领域中的“变体”。这样做儿童本身就不相信、不接受。解决这个问题,创作者首先需要把自己“变成”儿童,每个成人都有儿童体验,这个时候向内开掘,调动、体验、回味自己的儿童时代,即开掘自己曾经有过的儿时的回忆,向外开掘,就是要贴近观察儿童的生活,体验儿童的生活。
    记 者:纵观您的儿童剧,不管是儿童角色,还是成人角色,您都进行了儿童化的处理,这也是您创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吧。
    董 妮:其实我们每个成人,无论多大年纪,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人的心灵深处都保留着一份童心。我们每个成人都离儿童不远,好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类似儿童的心理方式。将成人普遍存在的童心向纵深开掘,让儿童剧中的成人拥有儿童的情感与逻辑,就会使这些人物生动、丰满,让儿童观众们接受并喜爱。像《哪吒》里的成人戏份,几乎不比儿童的戏份少,我在其中做了成人角色儿童化的探索。比如老龙王形象,在第三场中,被打伤后的小白龙回到龙宫找老龙王告状。贪杯的老龙王正醉着,他被小白龙吵醒后,一派浑噩。父子二人就延误行雨的责任互相推诿。在龙王父子的这段对手戏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倒像是两个年龄相差无几的人在交流。我在这里刻意避免儿童的成人化,而是将成人进行儿童化。在不离开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抓住成人的某种儿童心理,将其放大、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人物的情感是真实的,表达方式是儿童式的。这是审美的引导问题,还有技巧的使用问题。它使我们感觉到一种向安徒生的回归。安徒生童话中许多主人公都是成人,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儿童文学,是一种“大小通吃”的儿童文学。
    记 者:就每年演出剧目的数量而言,儿童剧能够提供给儿童的舞台形象可谓上千,但是能够在儿童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或者能让他们记得住的形象屈指可数。在塑造儿童剧的文学形象、舞台形象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董 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创作者在塑造儿童艺术形象的时候,第一,对自己塑造的形象敷衍;第二,对生活的开掘和体验不够;第三,儿童剧创作技巧研究欠缺。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儿童剧的对象是儿童,这就要求其人物形象必须得到儿童的认同。因此,儿童剧中的人物要相对单纯、透明、天真,要符合儿童的逻辑,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判断问题,要有儿童之间特定的人物关系及交往方式等等。总之,要向充满童真、童趣的方向设定。童真、童趣也是我在儿童剧形象塑造上努力探索和追寻的。当然,挖掘出童真、童趣,其实不全是技术活儿,它要求剧作者有一颗纯净未蒙尘垢的心,要克服装傻、扮弱智的倾向,要将一些有意思的事件、行为或语言,进行不露声色地拔高。
    记 者:提到儿童剧创作,人们最先想到的还是“寓教于乐”。您是如何认识儿童剧“寓教于乐”功能的?
    董 妮:儿童剧的终极目的一定是教给孩子一些能力,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让他们接受正面的、向上的精神内容。人的儿童阶段,主要就是受教育。儿童剧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寓教于乐。这个乐包含了许多内容。比方说要从儿童的角度、儿童的逻辑、儿童的方式来塑造儿童剧的人物,要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快乐活泼的形式来构成儿童剧的样式等等。让孩子们在戏剧活动当中明白一些人和社会的正面道理。比如《想飞的孩子》,飞是一种理想,一种人生的向往,想飞的孩子要告诉儿童的是:从小开始,一个人就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对美好的事物要有强烈的追求,应该有一种凌云志气。这个戏不是大人化的说教,主人公是一个顽皮的小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言行都是生动的,符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我希望通过在儿童剧中塑造生动、直观的人物形象,让孩子们在接受高品质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他们和我们一道更加认同与敬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勇敢与正义、责任与担当、真诚与善良、友爱与付出、珍惜与感恩这些高贵的品质。这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也就是说,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滋育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