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萍:中俄联手为“一带一路”打造《复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谈文化艺术
冯玉萍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 表演评剧40多年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即将完成向歌剧表演的“跨界”,她所主演的世界名著《复活》歌剧版即将进入排练阶段。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冯玉萍坦言,她希望随着歌剧版《复活》的走出国门,让国外观众看到、见证我国不断发展的艺术水准。 抱着学习心态挑战《复活》角色 北青报:当时您是如何成为歌剧版《复活》的女主角的? 冯玉萍:那是在2015年,歌剧《复活》的编剧王海平跟我说,觉得我的气质跟《复活》的女主角比较相符。可能我的外形气质也和俄罗斯女孩比较像,这之后过了半年,王海平差不多用了8天时间,就完成了歌剧版《复活》的剧本创作。 北青报:您本身是一位评剧演员,对于这种艺术形式上的跨界有过担心么? 冯玉萍:一开始我也是挺犹豫的,觉得自己能行吗?毕竟我唱了44年的评剧,和歌剧相比,从发声位置到表演的风格都反差巨大。不过比较好的是,我在十几岁的时候跟声乐老师学习过,所以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参与到这次创作当中的。 北青报:您最早接触《复活》这部作品是什么时候? 冯玉萍:那很早了,十几岁的时候吧,看的还是黑白电影。玛丝洛娃这个人物特别吸引我,从一名单纯的女仆,到风尘女子,再到最后完成自我的救赎,特别有张力。从演员的角度来说,也愿意挑战这样的角色,因为不是脸谱化的,非常有层次感。 普京艺术顾问为歌剧《复活》推荐作曲家 北青报:歌剧版的《复活》采取了中俄合作的方式,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冯玉萍:这种合作模式的初衷就是为了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包括我们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以及向辽宁省汇报的时候,都表明这是一部为“一带一路”专门打造的歌剧,为我国的文化输出做出贡献。 北青报:中俄双方在具体排演上,会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 冯玉萍:包括普京的艺术顾问也对我们的这个项目非常重视,为我们推荐了俄罗斯非常著名的作曲家。目前已经完成的序曲和合唱部分的创作,由俄罗斯方面进行,我们则负责台词唱腔部分的创作。表演会采取中俄两方AB组的形式,结合出演的地区来安排看由哪组登台,也有中俄演员混合登台演出的形式。 北青报:是否考虑过在《复活》的表演中将评剧和歌剧两种形式结合? 冯玉萍:不会结合,我们还是会尊重歌剧的表演形式。而且对于这样一出外国的经典剧目,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表现外国的观众会比较方便接受。 但同时这次的项目两部戏一起走,我参演的《孝庄长歌》是评剧的表演方式,也会和《复活》一起走出国门。届时在演出安排上两部剧穿插进行,让国外观众既能欣赏到他们常见的歌剧表演,也能领略到我们国家传统艺术的魅力。 帮地方戏走出国门 北青报:您如何定位表演艺术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冯玉萍:我认为文化输出应该是“一带一路”政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着类似的做法。比如像经常举办的国际演出节,还有我们评剧这种的地方戏,也经常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其实,越是民族的,越能够走向世界。 和经济类的输出不同,文化里面包含着精神意识方面的财富。而且艺术无国界,通过这种方式最容易与人沟通。这也是给后辈留下来的财富,若干年后,可能物质上的东西会被渐渐遗忘,但文化会是永恒的。 北青报:具体到《复活》这部歌剧,您认为它可以为“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 冯玉萍:歌剧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表演形式,通过《复活》的演出,能让国外看到我们对这种艺术形式所掌握的层次,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文化艺术的水准。虽然内容是国外文豪托尔斯泰的原著,但展现的是我国歌剧现在的水准,而且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对角色的诠释,带给观众们不一样的感受。 努力让传统艺术枝繁叶茂 北青报:东北振兴是包括辽宁在内几个省份所面临的课题,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冯玉萍:在二次世界大战诞生了很多传世之作,在东北全面振兴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更需要伟大的作品。作为辽宁来讲,我觉得现在的环境为艺术家提供更大的创作的可能和空间,在这个时代艺术应该是异军突起的,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这也会帮助辽宁早日实现全面振兴。 北青报:您是否担心,现在外来影视作品对包括评剧在内的传统艺术的冲击? 冯玉萍: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担心,因为这种文艺形式上的舶来品对年轻一代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人们都有猎奇的心理,新鲜的东西往往会吸引眼球。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艺术上的舶来品并不能教化或改变什么。我们的传统艺术就是大树一样,但一定要努力让它枝繁叶茂,让年轻一代更加接受和喜欢。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