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国在日媒体人专访系列|孙秀莲《和华》是我存在的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搜狐文化 newdu 参加讨论


    导语
    人生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变化与未知。对于2009年刚来到日本的孙秀莲来说,一定想不到自己会走上媒体人这条道路。她说她从中学开始就想当老师,这个梦想一直跟了她13年之多,把她带到了日本,但却没有能在日本结成硕果。
    现在坐在我对面,她讲到已经不想当老师了。她说她一直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不会为过去的任何决定而后悔。是什么能将她这份单纯到极致的执着改变而走上现在的道路,又是什么让她总是停不下来一直行走在路上。
    孙秀莲:山东临沂人,中日文化交流杂志《和华》总编辑。2009年10月来到日本。13年在大学院生期间利用打工的积蓄自费创办《和华》杂志。到今年为止杂志发行到第12期,是华人创办的唯一进入日本全国书店的日中文化交流杂志。
    采编:玄承智
    
    (中日文化交流杂志《和华》总编辑-孙秀莲)
    日本,初来乍到的一波三折
    搜狐文化:为什么当初选择办文化交流这种杂志呢?
    孙秀莲:一开始没有想要办杂志。因为当时有组织过中日的饺子交流会之类的活动。但是有一些人因为有事情不能来参加,感觉好不容易大家能在一起交流讨论,所以想把大家交流的内容跟结果之类的记录下来传达给没能来的人。当时只是想办一期,没有想很多。
    搜狐文化:那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第一期开始一直办下去呢?
    孙秀莲:最开始是想办成电子杂志形式的,其实都已经做出来了。因为第一期很多不认识的人来帮忙,想给那些投稿的人发一下这个电子版算是有一个交代。但是后来来了东京见了一个朋友,给提了一下意见,之后就想把它印刷出来。一开始是用word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做出来后想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存在,我就寄给媒体。媒体就立马给报道了。然后就源源不断的来了很多读者来信跟订购电话,他们就希望有第二期,然后就只能继续的做了。
    搜狐文化:能说一下你来东京之后见了谁吗?
    孙秀莲:当时见了前驻上海总领事,遇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贵人。他建议我印刷出来,如果印刷费不够的话他可以给垫付。所以我就决定把它印出来。当时在网上查花不了很多钱,我也就不想用他的钱。然后就打工,也借钱,总之就把它印刷出来了。
    搜狐文化:你之前好像发过一个微信说一个人好像去世了。
    孙秀莲:对对,他是杂志的忠实读者是今年2月份刚刚去世的。算是第二个贵人了,他也是对我特别好,这两年一直都非常照顾我。
    搜狐文化:你当时寄给什么媒体了呢?
    孙秀莲:有京都新闻还有中日新闻都寄了。然后中日新闻3天之后立马就给登了。再后来日本的主流媒体,包括NHK,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十几家媒体都为我们做了专门报道。
    搜狐文化:你觉得为什么你当时用脸书去征稿时会有那么多反响呢?
    孙秀莲:当时可能有一个原因是正好因为钓鱼岛,中日关系特别差的时候,很多人都有意避开这方面的事。我当时也是学生,可能大家比较新奇吧,觉得留学生也挺不容易的,在日本做这些事情可能会自然地想要去帮助你。
    搜狐文化:当时寄稿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孙秀莲:大部分都是日本的社会人。我跟现在的社长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和华》第一期)
    搜狐文化:你觉得为什么会是这些人给你寄稿呢?
    孙秀莲: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笑)因为我当时是希望学生们能给我寄稿的,但是学生们都不关注,反而是这些人在帮助我。当时也找了很多学生,但是没有几个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做这个。
    搜狐文化:你现在在做的这个可能最好是在年轻的一代去做。你觉得为了在年轻人之间深入这种交流的话,可能要怎么做呢?
    孙秀莲:我说实话这是我的一块软肋吧。(笑)我是一直也在努力做,可能我是比较难打开这一块儿领域。从刚开始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寻求年轻人的支持,到现在我们的年轻读者也没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在我这里,我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东西大家会喜欢,不了解他们的喜好。像是知日读者群全是年轻人,做的也非常漂亮,我觉得我可能做不出那样的杂志来。日本的年轻人好像也没有兴趣,特别奇怪。学校方面没有做很多宣传。有一个日中学生联盟,那边也有一些接触,包括东京这边大学里的学生团体也在这儿帮过忙,但是都不长久。社会人一般比较长久,除了个别成员不在这个团队了,其他人基本上都还在这个团队里。
    搜狐文化:你觉得可能是因为华人圈对纸媒的接受度比较低吗?
    孙秀莲:华人圈纸媒也很多,但是普通的媒体之外的华人,大家首先不怎么看书。第二它也没有在利益方面带给大家什么。当然我们的读者也有一些华人,但是可能占不到10%。
    搜狐文化:到现在为止关注《和华》的年轻人大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孙秀莲:30岁以下的可能数得过来。(笑)之前有几个日本年轻人关注过,还有在这边的中国留学生也帮助过我们一段时间。他们本身对媒体感兴趣,还有就是对中日有兴趣。
    搜狐文化:他们可能比较关注哪些方面的文化呢?
    孙秀莲:可能大家之间不太一样,日本的年轻人关注中日交流这一块儿,他们经常去中国留学。
    搜狐文化:是不是学生之间还不太知道?
    孙秀莲:可能也有一些人知道,但是不会有很大的兴趣。因为当时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我自己去跟大家接触,但是大家也没有很大兴趣。而且很多日本人,都是对中国已经有兴趣的了,结果还是对我们的杂志没有兴趣。他们觉得可能时间比较忙,然后做起来比较花费时间精力吧。因为在这一期之前没有稿费,所以大家很难拿出额外的时间来做这个。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吧。
    搜狐文化:《和华》是怎样去定义文化的呢?特别是在办这种文化交流杂志的时候?
    孙秀莲:当时在定位的时候主要是上层的这个软文化方面。比如说中日的共同点,像茶啦,花等传统文化方面,还有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可能会比较多。但是最近在加入企业文化这一块儿。这是今年才开始加入的。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加入也是因为当时是学生。也没有那种精力跟金钱去考虑什么经济之类的。即使去考虑自己也做不了什么。现在慢慢的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了。所以才把它给加进去的。
    搜狐文化:是不是因为你比较注重的是传统文化呢?
    孙秀莲:对,刚开始注重的是传统。因为可能我这个人比较传统。然后传到日本这边,也就是说中日之间有交叉点的大部分都是传统文化,而不是现在的文化。像是日本的动漫啦,那些比较受年轻人欢迎的,是从日本传到中国去的。我们现在关注的主要是从中国传到日本来的一些文化。因为我是作为中国人,想在日本看一下中国的文化是想怎么样在日本落地生根的。
    搜狐文化:的确像是动漫这些年轻人会比较感兴趣。
    孙秀莲:因为我个人不感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也做不了这样的东西,可能杂志上带上了我的影子。
    搜狐文化:你觉得日本人对于这种纸质的媒体的接受度是怎样的呢?
    孙秀莲:感觉要比国内的接受度高一点,但是日本现在整个业界也是不景气,相比于前期也衰退了很多了。
    搜狐文化:还在接触纸媒是怎样的一些人呢?
    孙秀莲:上年纪的人吧。但是现在很多上年纪的人也开始用网络了。
    搜狐文化:到现在为止,你觉得《和華》主要被什么样的人所接受呢?
    孙秀莲:基本上是45岁以上,对中国本来就有一些兴趣的人。
    搜狐文化:你觉得他们为什么对中国有兴趣呢?
    孙秀莲:因为本身日本的文化夙源就是中国。然后上年纪的人在教育教养方面都会接触到中国文化。本身就有一种亲和感。我觉得日本人对中国有兴趣是正常的,尤其是中老年人。
    搜狐文化:你觉得现在日本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是怎么看的呢?
    孙秀莲:我觉得可能关注度不是特别高吧。可能对欧美文化会更有兴趣。
    搜狐文化:你说的对45岁以上的读者群有什么关注的特征呢?
    孙秀莲:教养水平比较高的人首先是对中国的哲学,对儒学,王阳明,唐诗,汉字之类的感兴趣。然后稍微低一点点的可能是对建筑,旅游会有兴趣。比如长城,故宫之类的。所以中国对日本老年人的魅力还是来源于古典的文化。对商业人士来说可能是中国的大的市场。
    搜狐文化:所以你后来创办论语与算盘也是为了考虑到商业人士的要求是吗?
    
    
    (论语与算盘交流活动的宣传海报)
    孙秀莲:是的。之前作为一个学生时没有想过。但是文化交流需要经济来做支撑,也想逐渐吸引商业人士关注我们。
    《和华》创刊,我要让别人不用大学的名字评价我
    搜狐文化:你自身为什么对文化方面比较敏感呢?
    孙秀莲:其实对经济也有兴趣,但是当时作为学生没有发挥的舞台,也没有自己创业。文化是一个有很多的切口可以深入进去的领域。当时我是一直相当大学老师,做中日文化对比,但后来因为考京都大学的修士没有考上,感觉自己做不了大学老师了才开始想要做文化比较继续追逐梦想。
    搜狐文化:你还可以选择其他学校。
    孙秀莲:当时没有。而且感觉学历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就去滋賀县念了一所国立大学的修士。
    搜狐文化:是什么让你发生这种转变呢?
    孙秀莲:就是因为没有考上京都大学吧。当时知道自己没考上后的4到5个月时间里我一直在写日记,大概7万字左右吧。当我对自己的人生重新整理之后,我发现学历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去京都大学之前我在别的国立大学读修士,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但是我退学了去当京都大学的研究生(相当于修士的学前班),结果没有考上。而且国内大学毕业来到日本已经3年了,跟我一起来的朋友们都毕业了,但是我什么都没有,签证也到期,还在生病,跟男朋友也分手了。我觉得人生已经不会更糟了。当时也想考过东京大学,就是因为看中了学校的名声。但是京大考试失利后就想有一天我要让人们不用学校的名字来评价我,而是用我孙秀莲的名字来评价我。所以就没有再考其他的学校。我觉得不论在那个学校,我想做的事情都一定会把它做出来,要不然就对不起没有考上京都大学。
    (当时写的日记跟看多的最有影响的书)
    搜狐文化:有没有觉得遗憾呢?
    孙秀莲:没有遗憾,我觉得一切过去的经历才造就了现在的自己。也很少为过去的事情后悔。
    搜狐文化:你在修士的第一学期是一边打工一边做《和华》这本杂志的,当时都打了什么工呢?
    孙秀莲:当时有打便利店跟居酒屋(一种日本的传统饮食店类型)的工。一般上午9:00~13:00打便利店,居酒屋是下午5:00到第二天早上6:00打通宵。回去后基本上趴下就起不来了。
    搜狐文化:这样的强度一般一周几次呢?
    孙秀莲:基本上是一周2次,其中每个月还会坐夜行巴士(日本一种晚上行驶的廉价大巴)来一下东京来见许多人,跟他们讨论杂志的事情。
    搜狐文化:你当时课也挺多的吧。
    孙秀莲:一周13节课,每天都有。因为当时住在京都,去滋賀上学来回4个小时,所以全部都是周六日在打工。
    搜狐文化:怎么样去兼顾打工跟学习还有杂志呢?
    孙秀莲:我当时考滋賀那儿的大学的时候只准备了2个多月,而且没有考教育专业考的是经济专业,因为成绩优秀得到了学费全免。院生一年级的时候每天都有课,学习的时候比任何人都认真的学。在车上看书,回家后做研究报告。杂志大多是放假后集中去做。2个月左右的假期里,白天打工,晚上做杂志。后来做杂志时候实在没时间打工赚钱借了30万日元。
    搜狐文化:当时学费也是自己负担的吗?
    孙秀莲:学费是免除的,生活费是自己打工赚的。第二年拿到一份不多的奖学金,为杂志制作方便4月份搬到东京来了。一个月回一次滋賀。当时帮助我做杂志的人基本上在东京,在修士第一年就已经来东京见了至少100个人,最多的时候一天从早到晚见了六批客人共计10个人,从早上一直到晚上。
    搜狐文化:你当时怎么坚持下来呢?
    孙秀莲:很重要的动力之一也是因为没有考上京都大学吧。我很用功,而一些不如我用功的人都考上了就觉得很不服气,当时就想我不考京都大学了,但是有一天我要让所有的人不用京都大学的名气来评价我,而是用我的名字来评价我。
    搜狐文化:你觉得你现在做到了吗?
    孙秀莲:没有做到,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
    搜狐文化:您觉得对于从国内来到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应该怎么对待中日文化交流上的一些矛盾心理呢?比如说很多人不自觉的受到影响习惯于鞠躬说道歉。回国的时候常常因为这些习惯被国内的人说太客气了之类的。
    孙秀莲:我可能从心里上比较认同日本文化,所以内心里文化冲突的矛盾没有那么激烈。当然我也会鞠躬,也会跟大家道歉。虽然到了国内大家也说,但是我心里没有任何的矛盾,我觉得已经变成很自然的了。首先要认同这个文化。如果你鞠躬和说道歉时是发自真心的敬重和歉意,就不会这么纠结,如果是表面上的,可能会比较矛盾,自己也会很累。当然我也不是所有的都认同,比如日本人比较教条啊之类的。
    搜狐文化:你是怎样喜欢上日本呢?
    孙秀莲:当时就是因为这本杂志,很多日本人非常无私的帮助我,很多都是不认识的人,我觉得是一种恩情。现在每次做活动会来接近一百人,很多人都认识我,我也都认识他们。修士二年级的时候见过的社会人大概也有200个人。几乎每天全在见人,光名片也有几乎600张。但我是学生,什么都没有,我对别人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大家帮我只是因为想帮我。我们社长也是当时帮我的为数不多的华人中的一个。所以现在一直留在这个公司。一开始说的那个去世的读者,他说我们帮助你不是想要你孙秀莲来回报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希望你能变的更加强大,来为日中做些好事情。
    搜狐文化:《和华》杂志的封面上一直都有写这个“草の根”(草根),你怎么去定义这个呢?
    孙秀莲:简单来说就是民间交流。因为我的背景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所以我一直在做的是从下到上的民间交流,很少和两国政府部门一起做活动,我们想从民间交流来影响社会。虽然需要很多年才可能产生效果,但是我相信是可以的。鸠山先生(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一直很关照我们,有人就建议对他做个专门采访登在杂志上,但是我们没有。私交归私交,杂志不会沾上政治跟官方的色彩。这是我最基本的立场,也是很多人支持我的原因。我们在做的是民间交流,今年11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和服捐赠活动,是通过我们杂志的采访促成的,我们凭借民间的力量捐给了中国的一家国家博物馆,这所博物馆很少接受日本人的捐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小小的影响到官方,国内官方媒体也为这次活动做了大幅宣传。这样的事情一点点堆积起来,我觉得十几年,几十年后会形成一种大的力量吧。
    
    (捐赠活动中的精美和服)
    
    (捐赠活动中的精美和服)
    进入平稳期,无论我在做什么,《和华》才是我的价值所在
    搜狐文化:所有你见过的人一开始都是你自己认识的吗?
    孙秀莲:进公司之前的人大部分都是自己认识的,当然也有别人介绍的。
    搜狐文化:你觉得是因为什么原因能使你形成这样大的凝聚力呢?
    孙秀莲:三年前,有人对我说的话是影响我一辈子的,他说你只要具备3点,就可以见到任何你想见的人。一个是行动力,一个是真诚,一个是没有私心。到现在发现我真想见的人,基本上都能见到,当然可能需要通过一两个人。我特别深信的一个理论是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距离只隔着6个人,当然人和人的机缘很多时候也看时机。
    搜狐文化:你很重视有没有没有私心吗?
    孙秀莲:对。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人支持我的一个原因吧。在这之前没有人拿过《和华》账户里的一分钱,之前都是志愿者做起来的,没有支付任何人工费。到现在也是,账户里还是有很多存款,都是读者的购读费,我也没有拿过里面的钱。以后可能会用来做日中交流方面的事。其实不只是钱的事情,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做任何事情是为了你自己还是说是超越你自己的东西。为了我自己,我就不会自己掏钱去做这个杂志。因为非但我自己没有利益,还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搜狐文化:现在每一期的日中友好交流会的主题是怎么确定的呢?
    孙秀莲:主题基本上是和中日相关的专题,另外也会考虑制作实现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想做动漫,这个日本版权方面比较严,比较花费时间,那我们暂时就不会做这方面的主题。一般杂志每出新的一期之后就会举行一次这种活动,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日中友好交流读者会)
    搜狐文化:参加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孙秀莲:大部分都是日本人读者。我们也有设计读者的调查问卷,比如说下期想做什么主题。在前几期之前都会是稿件征集,但在这之后就很少征集稿件,全都是约稿。
    搜狐文化:约稿是都固定下来了吗?
    孙秀莲:每次的专题不同,根据领域不同会有不同领域的人来撰写稿件。除了有几篇是固定的外,比如有几篇连载,写得比较有意思,读者来信也不错。内容上来说大部分是日本人介绍中国方面的。有一些板块儿是给普通人的,有一些是给相关领域的专家。大部分是以采访形式来撰写稿件。
    搜狐文化:这些专业性的采访是为了维持杂志的深度吗?
    孙秀莲:是的,一方面是确保杂志的深度,一方面是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建立联系。
    搜狐文化:在日本也有其他华人创办的媒体,你们之间会有竞争摩擦吗?
    孙秀莲:我觉得没有竞争吧。做中文媒体的虽然非常多,但是在做日文杂志的中国公司应该是只有我们这一家。做日文纸媒的难度比较高。因为日本的著作权保护非常严格,何况华人华侨制作的杂志本身作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很难被建立,但做中文报纸的成本和风险会相对低一些。
    搜狐文化:会有一些合作吗?
    孙秀莲:会有,比如我们要做活动的时候其他媒体也会来给我们报道。之前有预想做中国方面的宣传,现在还完全没有展开。我们本来是想通过学生来进行宣传,但是很少有学生愿意帮我们宣传。现在也没有精力去做这一块儿。
    搜狐文化:你觉得做媒体3年来的收获是什么呢?
    孙秀莲:首先是为我自己打开了了解日本的窗口。因为每做一期就会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里去,都是不同的主题。另外是为我打开了跟日本人深交的途径吧。可能《和华》与其他媒体不同的地方是会做交流会,跟读者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很多读者知道我们的杂志是谁做的,我们也了解他们。而且有很多人比较忠诚地支持我们的杂志,从第一期的时候就一直支持我们,非常荣幸。再有一点就是有一起做杂志的伙伴。我是当中最小的,其他人都是我的前辈,但是每个人都认真投入到杂志的制作中。我觉得能跟他们一起工作是我的荣幸。
    搜狐文化:你在朋友圈还有脸书里有提到对内省看的很重要,是这样吗?
    孙秀莲: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转机是当初写日记的4个月。因为没有想好下一步,当时有进行一段长时间的思考。但是这两年一直在全速前进,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所以我想今年12月份来好好地反思一下这几年的经历。因为我下个月正好30岁,对一个女性来说30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转折点。对我来说《和华》创办也是正好3年。我需要静下来好好思考。我觉得能够走的很远的人的一个特征是不会被时间,被琐事追着跑。
    搜狐文化:你现在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呢?
    孙秀莲:现在手头上的工作刚完成。明年在考虑对杂志进行大的改版,考虑以后要怎么做。其实现在这个杂志主要是我的团队伙伴在做,现在我个人的精力主要在和华商道这一块儿。我们今年承接了几个企业家的商务访日考察团,以后会侧重推进日中经营家之间的交流。
    
    (《和华》迄今为止所出版发行的期刊)
    搜狐文化:《和华》为什么从第6期开始设计主题呢?
    孙秀莲:当时大家一期讨论可能放上主题会更加明白。以前也想进行这种尝试,但是相关的文章只有2,3篇,构不成一个主题。从这一期开始有5,6篇,能做成主题,效果还比较好。
    搜狐文化:《和华》是怎么向日本讲中国故事呢?
    孙秀莲:现在比较流行这种怎样向日本讲中国故事,但这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和华》的定位是我们不是在为中国做宣传,也不是在为日本做宣传,我们是在为中日做文化传播。所以既不是中国的代表,也不是日本的代表。简单来说就是不会去说中国多么好,也不会去说日本多么好,而是对中日关系都好的我们才会去传播。我是中国人,我希望大家去了解中国的一些好的地方,但我在日本也受了日本人的很多恩惠。我个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和华》杂志的属性吧。
    搜狐文化:你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轻松一点了呢?
    孙秀莲:最累的时候是第一期,有种要死了的感觉。从第二期开始吧,大家都在帮忙,进了公司也还好。当时一开始的累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
    搜狐文化:你觉得要做媒体的话有什么经验之类的感悟吗?
    孙秀莲:可能最重要的是杂志的理念吧,也看你针对的对象人群是什么。当时因为华文媒体太多了,要想做出不一样的来很难。自己做过来感觉日文媒体比华文媒体更困难。
    搜狐文化:纸媒现在经营非常困难,但是你为什么还要一直坚持做下去呢?
    孙秀莲:一方面对我来说是我在日本的起点。没有这本杂志就完全不可能想象有现在的我。当然很多人说谁都可以做,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如果这本杂志不存在了,我觉得相当于否定了我自己本身。
    日本曾有一个车站,乘客只有一个女孩,因为她上学放学要经过那个车站,直到那个女孩上了大学不再经过那个车站才撤销。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杂志也像那个车站。尽管我们的读者不多,但是有很多人从第一期开始到现在12期一直都在支持这本杂志,哪怕是为了他们也需要把这本杂志做下去。
    所以为了让这本杂志存在下去,那就需要在其他的方面开展事业去支持这本杂志。所以对我来说可能做其他的事业虽然看起来像主业,但事实上以《和华》为平台开展的文化交流才是主业,其他的事业都是为了支持文化交流。很多人无私的帮助了我,但我无法一一向大家报恩,我觉得坚持做这本杂志以及通过做这本杂志推动日中交流就是我对大家的报恩。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还是一个日中文化交流的载体。
    我不是为中日而降生的,但是我想今后我的人生必将是为中日而生,这将是我人生的一条主线。
    
    (最新一期杂志的取材现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