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陈新:《镜像》的文学与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董颐洁 参加讨论


    
    陈新,四川省南充市大通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儿童文学》《萌芽》《知音》《家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曾获儿童文学金近奖、北京文学奖、浩然文学奖。
    有题为《江凡》的散文入选北师大版全国小学《语文》教材课本,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继郭沫若、巴金、流沙河、魏明伦之后,第五位文学作品进入全国《语文》教材的四川作家。常规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探海蛟龙》《嫦娥揽月》《爱,与你同在》;散文《爸,我爱你!》《感动孩子的真爱故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长篇小说《镜像》等图书。《探海蛟龙》发表及出版以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选编的《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文学精选》一书;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度报告文学》;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等单位评入2014年度上海市中学生必读的十本好书;入编《2014年第三次高中大联考浙江卷语文试题》;《2015北京市朝阳区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卷》。《嫦娥揽月》发表及出版后,被国家教育部评入“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且是“人文社科类”15本图书之一;2016年1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在北京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等专家出席会议研讨,继而,杨晓升、李朝全、雷达、彭程等专家们纷纷撰写评论,先后在《中国艺术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
    
    陈新《镜像》
    董颐洁:我看到了您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是讲国家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像芦山地震时候的《爱,与你同在》,还写过像“蛟龙”号的《探海蛟龙》,和中国探月工程方面的《嫦娥揽月》这样的工程文学,那您为什么会写这些家国题材的文学呢?
    陈新:写这种国家重大题材可能和我的家庭有关系。因为我的父亲曾经是军人,我的祖父的弟弟也是军人,他当时咬破手指写血书,说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就不回川,果然就没回川了,后来没消息了。我的外公曾经是乐山那边的一个资本家,抗战那个时候,他卖了自己的家产买飞机,支援前线抗日。所以说,从小受到这种家庭的那种爱国激情的影响,我骨子里面就有家国情怀。
    董颐洁:我看到您写的(报告文学题材)不仅有上天,还有入海。据我了解,您采写的《探海蛟龙》文学图书,在发表了之后取得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资料显示,《探海蛟龙》是2014年度上海市中学生必读的十本好书之一,是市教委等单位评选出来的,另外还入编到2014年第三次高中大联考浙江卷语文试卷,2015年朝阳区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卷,并且还获得了北京的文学奖。
    那么《探海蛟龙》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就得到了那么多观众朋友的喜爱还有专家学者的肯定?
    陈新:关于这个问题,我估计是这样的——受关注呢,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这部书所写题材是家国题材、国家重大题材,这些大家关注程度比较高;另外一个跟我自己的写法有关系,《探海蛟龙》跟传统报告文学的写法不太一样。
    《探海蛟龙》这部报告文学是以国宝级潜航员唐嘉陵为主线写的。唐嘉陵是四川遂宁人,以他的成长经历为一根情感线,串起了“蛟龙”号进行深海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关于咱们国家这个深海探测方面的事,这就是个励志的过程,唐嘉陵这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励志的过程。
    他成长于单亲家庭,非常苦,然后一点点地进步,最后成为国宝级的潜航员。“蛟龙”号深潜器海试的过程中,每次、每个深度的深潜,包括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潜得最深的都是他。以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成长情感线串起整个“蛟龙”号的深潜实验,这个可能比较有看点。
    此外,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不是就报告而报告。我在写之时,便要求自己要写得大家很喜欢看才行。那怎么做到大家都很喜欢看呢?肯定就要细节很鲜活,而且这个科技的枯燥的东西要尽可能地规避。当然,我也比较注意文学的元素,用文学的语言倾诉,并融进一种梦想在里面。
    唐嘉陵很小的时候,他父母的家庭还没有破裂的时候呢,他还是很幸福的。这时候他心中有一个梦想,并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看过海,看过《海的女儿》,心中有了一种对探求海的神秘的梦想。读者在读《探海蛟龙》的时候,能从他的个人成长奋进经历中,从他的小我中,看到他励志成长过程中的这种闪光的梦想;他的这种梦想又跟国家的深海探测这个大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两个梦想交织在一起,这也就跟咱们国家倡导实现的“中国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读者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容易被这种情怀感染。
    书中有一种梦想,看这部书,就能追随着这个梦想的线索看。其实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已经差不多忘了科技的、枯燥的东西,而跟着主人公的情感线,和跟着那个科研团队的每个人的那种情感在走。
    董颐洁:《探海蛟龙》这个是入海的,您还写过上天的。就是有关中国探月工程的《嫦娥揽月》。《嫦娥揽月》发表及出版后,也有着非常高的一个荣誉和评价,那《嫦娥揽月》又有什么特点呢?这个也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
    陈新:《嫦娥揽月》写的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进行实验的这个过程,这本书的写法跟别的报告文学的写法也不太一样。
    首先,这个主人公叫吴伟仁。他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在成为总设计师之前,是一个农民,二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农村,还在田里栽秧打谷。他是属于那种工农兵大学推荐上大学者。上大学以后呢,他英语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是全校倒数第一名,毕业的时候是全校第一名。他从纯粹的农民,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成为顶尖级的科学家。他这个励志过程就相当于咱们那个探月工程,就是从零开始到现在成功探月球。
    另外,这本书还有其他的特点,我写作的时候是三条线同时推进。第一条线,就是人类对月球的向往情怀。包括从古到今那些传说呀、神话呀,甚至古代的一些文人,包括李白等,写了很多跟月亮有关的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词歌赋跟月亮有关呢,它其实是一种探月的诗意情怀。这让读者对月亮,对月球上面的东西有一种好奇,这是一条线。第二条线就是中国人的探月梦、科技梦。第三就是吴伟仁对月球的梦想,这个梦想实际上就是我们所有的,或者说大部分的人都有的这种对月亮的好奇。为什么呢,小时候我们都听老人们讲过的嫦娥奔月呀,吴刚呀,玉兔呀等等。这三条线就是交织在一起写的。
    董颐洁:所以说您的这部报告文学,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而且并不是把枯燥的一些、单一的一些东西写进去,而是让读者们会看得非常有趣,非常诗意,非常有意思,让更多的读者们去了解这个报告文学。
    陈新:因为我觉得不管写什么样文体的东西,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报告文学也好,必须要可读,才能吸引读者。就是说要给读者留下美好的东西,值得思考的东西,可能大家才愿意读。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也要让读者感觉有新意,不然读者就会将其丢弃一边。所以说我就按照这种初衷来写的,来构思的。
    董颐洁:您写了许多跟科技类有关的报告文学,还写了很多关于亲情,情感、成长类的文章,即非虚构情感散文一类的。您去年出版过一本书叫做《爸,我爱你!》,这个是讲到您和您已故父亲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并且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名人名家和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
    在我身边有很多这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们和他们的父亲,尤其是男生,特别容易冲突,可能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真的是针尖对麦芒,我身边很多。所以我就很好奇,您和您的父亲以前有没有过哪些故事呢,也请您给分享一下。
    陈新:说到这个问题呢,首先,我要给观众朋友们看一下这本《北京文学》,上面有一篇文章,是我写的一篇万字散文,叫做《植满时间的疼痛》,是讲的我与我父亲之间的故事,就跟那本《爸,我爱你!》差不多,虽然内容没有重合的,但情怀是一样的。
    我的成长的过程是非常苦的。我父亲他是军人,军人有一个性格特征,而且军人普遍都有这个性格特点,就是脾气不太好。他曾经打我,就像手指那么厚的竹块子,一次打几十上百下,在我屁股上打成丝丝,最后屁股鲜血淋漓。
    董颐洁:他打您的过程中,您有撕心裂肺的哭吗?还是,忍着?
    陈新:那是不敢哭的!军人有个特点,就是叫你干嘛就干嘛,不准哭!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第二个就是,我初中毕业的时候考得不错。当时我们是公社,考试成绩是我们那儿最好的,考上了省重点中学。当时我家里面十分穷,我父亲就不让我去读这所花钱较多的重点高中。我有一个老师,他跟我没任何血缘关系,见我成绩很好,考上好学校不读可惜了,就说,他工资30元一个月,每月拿15元给我做生活费,供我读书,让我爸再去贷款15元供我读。但我爸却不同意,我爸让我在一个农村中学,两年制的农村中学读书,读完了再让我跟城里那些教学质量很好的,读三年中学的学生同场比拼考大学。我考上了,是唯一考上的。
    董颐洁:那您当时有恨他吗?
    陈新:那是相当的恨,不是一般的恨!除了这些原因我恨他,还有别的原因我恨他。我父亲是军人,我母亲呢,是四川财经学院,现在的西南财大毕业的大学生。她因为对爱情很执着,跟我爸去农村的。因为我爷爷那时比较苦,大跃进的时候,想退职,退点钱,换点粮票,回去救那一大家人。我母亲就跟着我父亲到了乡下。到了乡下后,49岁就死了,怎么死的?是饿死的。当时我是很恨我父亲的。
    《爸,我爱你!》这本书除了里面有我母亲的一些细节,有我父亲的故事以外,别的,就主要是那些名人明星,包括陆川呀,王宝强啊,他们父子之间的故事。这本书很快就出版了,时间很短,20天就出来了,就是我父亲去世了20天就出版了,而且是以本版书的形式出版的。《爸,我爱你!》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我特别感谢该书的责任编辑郭国玺老师!
    最令我感动的是,《爸,我爱你!》紧挨扉页的地方,她还专门有一页纸,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我要求写成——“谨以此书,献给我及我们的父亲!” 但是编辑们却说:“不,就写‘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就是这么一页,上面中间一行字,这个很有情怀的。
    董颐洁:那说实话,您是不是看着父亲一天天衰老,也就理解了父亲当时的一些行为?
    陈新:对。我从大学出来的第一个月开始,直到他去世,每个月都给他拿工资的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这不多,但是是一点点心意。我在给他钱的过程中,其实在心里面,我都很鄙视我自己。他对我那么不好,我却要对他好!
    我想哪怕他没本事,他脾气怪,哪怕他顿顿给我喝的是白水,但是这个水是从农村井里挑回家,烧开了让我喝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我喝了十多二十多年的水,这个恩肯定应该报答。
    但是他打我,折腾我这个事情,我还是释怀不了!最后呢,当然呢,也释怀了。我回忆了过去,他其实还是对我很好的。直到目前为止,我最反感的一种肉食是什么?是鱼!因为鱼太腥臭了!那时候我们农村呢,那田里面有很多鱼。然后冬天的时候,我爸就去打鱼,那个腿啊,被那个冰渣子,给划破了?其实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靠鱼的蛋白,相当于一根拐杖,支撑我们这个家,走到现在。
    还有呢,有一次,我回家看到我父亲得病了。我从单位回家,就像这个深秋,寒风瑟瑟的,他盖的那被子,很薄。家里有被子,他舍不得用。我就给他一边弄被子的时候,一边就流泪了……我觉得他虽然可恨,但是也可怜。我就开玩笑问他一句,我说:“爸,我们都在外面工作呢,你为什么不找个老伴呢?”
    他说:“我要找个老伴的话早就找了,为什么会等到现在呢?我当时不找老伴的原因,就想着你们还小,怕你们受苦。
    因此说到《爸,我爱你!》这本书的时候,又说到这《北京文学》上这篇文章,其实他的主题都是一样的,包括《北京文学》微信公众号在发这篇文章的同时,叫我写这个创作谈。
    我写这个(《植满时间的疼痛》)创作谈的标题叫《走不出的思念》。我的这个创作谈讲这段时间我在北京,我爸时时来我梦中……实际上不仅在北京,任何时候都是,包括在四川都是,我父母经常到我梦中来,很鲜活。我的散文《植满时间的疼痛》的创作谈,是由这样一个一个的梦构筑而成的。所以,包括《植满时间的疼痛》这篇散文和其创作谈《走不出的思念》,以及《爸,我爱你!》这本书,都是要告诉读者:咱们做儿女的,孝顺要趁早!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
    董颐洁:失去了才觉得……
    陈新:“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遗憾。很多人也是看了书,看了我写的散文以后,给我留言说:我今后,从现在开始,我会好好对我父母好!
    董颐洁:在您这本《爸,我爱你!》之后呢,又出了一本力作叫《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这本力作呢,是用鲜活的人物故事直击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唤醒家长们的教育理念。
    您现在的孩子有多大了?就是在您这个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方式?会不会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您自身也有一定的反思和改变?还有就是这个书里也有您和您孩子,您父亲的一些身影在里面吗?
    陈新:书里面没有这些,书里面讲的就是关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我有自己的思考。就是现在独生子女时代,很多父母,都觉得咱们生养个孩子不容易,就要给他(她)千般宠万般爱。
    我觉着这没错。但是传统的东西,让孩子自立、自强这种成长营养的东西,还是应该有。我的观点就是说,咱们该严得严,该宽则宽,该爱才爱,不要盲目溺爱。因为我觉得如果仅仅是因为生养一个孩子,咱们就对他(她)一味宠爱而不注重素质培养的话,那跟动植物有什么区别,其实咱们人跟这些动物植物是不一样的,有着本质区别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素质的。
    我除了出版了一本名叫《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书以外,还有一本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也是去年出的,叫做《感动孩子的真爱故事》。其实这几本书的内容,包括我在《儿童文学》杂志上所发表的不少文章,表面上看来,是写给孩子看的,实际上是亲子互读的,家长也可以看的。比如《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里面举了很多很多孩子的例子,包括很多明星。那些名人明星们不是生下来就是名人明星,跟他们父母的教育都还是有关系的。这些内容的图书和文学作品,实际上跟我所写报告文学的那种关注国家重大题材,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因为我爱咱们这个民族,爱咱们这个国家,我关注这个国家伟大的走向。那么我也关注身边的孩子,咱们的孩子,下一代,甚至是孩子的孩子,怎么样的发展,怎么样的成长。只有他们强大,那么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这就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
    董颐洁:您说得太好了!那现在我们再谈谈您的这本新作,就是长篇小说《镜像》。《镜像》这个名字真的是很特别!并且我还了解到,它是一部反传统作品。我就很好奇,我觉得观众朋友们也会很好奇,什么叫做反传统?这个您来给我们解释一下?
    陈新:这个反传统可从几个方面理解:第一个是我写这部小说,所用写法比较反传统;第二个是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他(她)必须按照反传统的阅读的方法来阅读。也就是说,有的媒体宣传这是挑战传统的阅读底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肯定是我反传统的写法,才导致了读者这种反传统的读法。一般的小说都是平铺直叙,或者按照时间顺序,从开始到发生,发展,高潮,然后结尾。但我这部小说应该说加上明线,暗线四五条。当然主要的线有两条,就是两个女孩的故事线。
    两个女孩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呢?就是相当于两根手指头,加上手指头下面的手臂,好比一根树枝。左边这个手指头一,三,五,七单节,右边的手指头就是二,四,六,八双节。“节”是指文章的章节。就是第一节讲一个女孩,第二节又讲另外一个女孩,然后第三节又讲第一个女孩,第四节又讲另外一个女孩……讲到后面,两个女孩是重合的,是一个人。
    这其实就是“镜像”!当然“镜像”不仅仅是小说对这两个女孩这种错位的讲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一些形质。如果说刚刚读了第一节,你觉得很好看,第二节也觉得还可以。那么,再读第三节的时候就迷茫了。
    董颐洁:又回去了?
    陈新:这好像这是两本书呀!其实不是,读到后面才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作者的一种反传统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反传统地写呢?
    第一个女孩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她心如纯净水那样,很纯洁的。她总是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在学校里,在家庭,在社会都是这样的。但是呢,她处处碰壁,最后走投无路。
    第二个女孩就是个调皮的孩子,处处干出一些很荒唐的事情,那个荒唐的程度让人有些时候简直受不了!
    但是的话,跟第二个女孩接触的人,恰恰是以包容的心来包容她。那么最后两个枝桠走到一起了才变为一个人。
    同一本书里两个人物各讲一枝,而且表面互不相干,就已经令读者伤脑了,然而里头还有条线,讲的一条流浪狗,流浪狗也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寓意的。我个人觉得,很多喜欢宠物的人,是把宠物当成玩物,把它当成玩具,却没把它当成真心朋友的。不管出去怎么样的亲热,甚至“儿子”“女儿”“乖孩子”地叫得发腻,叫得令旁人起鸡皮疙瘩,其实都是把宠物当成一种玩物。把宠物当成朋友相处的人,很少。
    这个流浪狗是什么呢,它与生俱来就是流浪狗吗?当然不是!它肯定曾经也受宠过!它很小的时候可能被主人的开水给烫了,把它肩胛的一个地方给烫得没毛发了,就成了一个癞疤。然后主人家就把它丢弃了。它就在那个城市的角落里靠捡那些垃圾食品吃而活着。第一个善良女孩子,有一天上学,早上上学看见了这只流浪狗,觉得它很可怜。便尝试着给它吃东西。后来觉得这个家伙虽然丑,但还是很可爱的,有宠物狗那种逗人爱的特点,女孩就跟她父母说想带其回家养。但是女孩父母呢,坚决不同意!这只狗的故事是另一条线,这条线也是跟之前的线,紧紧交织在一起的。
    后来这只狗死得很惨。其实这只狗的死跟它的好心有关。它也是好心,好心帮一个人,未料却遭来杀身之祸。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雨过天晴,第一个小女孩,她坐在花园里一蓬绿廊下面的一张木条椅上看书背课文的时候,对面来了一个很漂亮的大女孩。那个漂亮的大女孩坐在小女孩对面的一张木条椅上看视频。结果陪伴着小女孩的这只流浪狗见了那个很漂亮的大女孩后,却变得很凶——它朝对面拿着那个美女疯狂地叫,并且要冲过去。这个漂亮的大女孩就以为这只流浪狗要咬她,就用脚踢它,第一脚没踢着,这只流浪狗却不跑,继续疯狂地扑到漂亮大女孩椅子下面。就在这只流浪狗还没扑过去的时候,这个漂亮的大女孩又一脚踢过去,这只流浪狗刚好冲到椅子下面,这个小女孩才发现这只流浪狗它没发疯,这只流浪狗是看见那个漂亮大女孩椅子下面有一条蛇。
    那只狗嘴里还咬着那一条蛇。但是它已经被尖头皮鞋踢破了,在流血了,但那只流浪狗却还是咬着那条蛇不放……这只流浪狗就这样死了!
    当然,这只流浪狗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镜像”!
    因为这个小女孩子在她家庭里面,其实也是很幸福的,她的父母对她很好。但是,这个小女孩心里的自己,却是流浪的,感觉好像父母亲没有真正关心过她,没有关心过她真正需要什么……她不过是父母眼中的宠物而已。这是另外一种“镜像”。
    董颐洁:说到您这部新作,名字,我还觉得特别有趣, “镜像”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部书)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呢?
    陈新:很多朋友知道我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叫《镜像》,便问我:“你写了一部恐怖书吧?一本玄幻书吗?”我说,“不是。”“镜像”,是一种时间之像。时间之像就是今天看昨天的,那么昨天它就是一种“像”了,或者脑海中的一种“像”。或者是照片,比如咱们今天如果要拍个什么,那么今天所拍的内容,就成了明天的一种“像”了。
    这是一种含义。“镜像”另外一种含义呢,是一种处事态度。一部小说里面讲故事是一回事,更重要的在于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它的思想其实是讲的一种处事的态度。无论你怎么样对这个社会,对周围的人,都要像面对镜子一样真诚。
    所以我平时的为人处事也是这样,小说里面也是这样的。咱们跟任何人相处,或者处世,都应把对方当成镜子,都要以一颗微笑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真诚之心,面对人与事。
    董颐洁:非常开心,也非常荣幸跟您聊了这么多关于您和您作品的一些故事,受益匪浅。希望您在今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给我们奉献更多文学方面的饕餮盛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