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姜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姜昆 参加讨论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盛况
    □演讲人:姜昆
    ■2017,新的一年已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学术家园讲坛版又和您见面了!我们特别为您安排了一期充满欢乐的学术讲座——邀请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老师为您解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作为“百艺之母”的曲艺是百姓喜闻乐见、街谈巷议的艺术表演形式,它的说、唱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还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提升着人们的品位。此次讲座是姜昆老师近期在国家行政学院的演讲,他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曲艺艺术的概况及其魅力所在,说学逗唱,各类段子随口拈来,艺坛掌故如数家珍。现将文稿摘录发表,让我们一起在欢歌笑语声中分享这来自新年第一份的知识盛宴吧!
    曲艺的历史发展
    “曲艺”这两个字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的,它是说唱艺术的总称。凡是用说唱艺术说书、讲故事等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统称为曲艺,如相声、大鼓、快板、快书、评弹等。十多年前曲艺还没有普及,现在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曲艺艺术不断走进电视屏幕,常跟大家接触,也渐渐深得百姓喜爱、深入人心。
    有人把曲艺艺术称为“百艺之母”,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任何艺术都是从说唱发展而来的。
    我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赵树理先生,曾讲过一句话:“文学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说的,一个是唱的。说的是散文,唱的是韵文,这就是文学的内容。”他用说唱来解释文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咱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曲艺的历史。
    曲艺发展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滑稽表演中都有曲艺的成分。它作为说唱艺术,最早可以说是从民歌开始的。《诗经》中的第一首诗《伐檀》,就是由民歌而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虽然诗句中有很多“兮”字,如果去掉,就很容易理解,并且是押韵的韵文,正因此,古代将民歌当作诗来记载。且看《伐檀》的第一部分,檀、干、涟、廛、貆、餐,押“an”韵,它来自民歌,读这首诗你可以想象出农民当时演唱的情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通俗解释为: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这是农民的一种抱怨,是对富人的一种讽刺。
    《诗经》中还有很多像这样既朗朗上口又反映百姓生活的诗句,如《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就是大肥耗子。头两句,硕鼠啊硕鼠,别吃我的东西。多年的辛劳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我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那乐土才是我的理想去处。白话翻译就是这个意思,这里面有民族民风的东西,这些东西正是曲艺艺术产生的最原始的状态。
    曲艺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就已经有唱了。但是,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则是从唐代开始,市井小说、俗讲的出现以及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技艺、歌唱技艺兴盛起来。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以及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开始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技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就更加繁荣,这也为曲艺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数量的增多,到了明清,就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延至民国初期,这些外部条件依然促进着说唱艺术的向前推进。这表现在:一方面,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另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在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更有不少曲种已呈现出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景象。
    曲艺的社会特征
    中国曲艺有它的独特性。且不论它自身具有“说唱”的艺术特征,单单从它的社会特征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有劳动人民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宝丰县,有一个地方叫马街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五以后,马街的村民们就开始把自己家弄好的干净的褥子、被子摆在自己家的门前,然后用一个笼屉把蒸好的馒头放在上面,再放上一个红点搁好,这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远方的说唱艺术家来到马街、来到村民们的家里。哪家邀请的人多,哪家就可以在村里受到好评。如今,虽然这样的形式已渐渐被取代,但马街书会的传统依然没有改变,依然在没有广告宣传、没有硬性通知的情况下,群贤毕至。正月十三一大早,比邻的各个省市乃至全国的说唱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我把它称作为“中国民间戛纳艺术节”。
    宝丰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艺术之乡”,这里也是杂技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之乡。马街书会也是我国第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所在地。
    除了河南的马街书会,在与河南毗邻的山东,还有一个书会,叫胡集书会,这两个书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书会,是民间艺人的表演聚集地。我一直在想,曲艺何以这么大的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百姓去表演去观看?后来当我走到他们中间就找到了答案。艺人们唱历史、唱生活,唱他们心中的理想,唱他们熟悉的故事,这种自发的接地气的表演不仅深入民心,更成为一种艺术的传承。
    我记的一次是跟梁左先生一同去马街书会,后来在他的小说中曾记录了一个事实,“姜昆去的时候被成千上万的人潮包围着,戴着墨镜也被人认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拼命地跑。本来有一条五米宽的沟,怎么都是过不去的,让人追急了,他想起了狗急跳墙那句话,姜昆不知道怎么就蹿过去了。”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是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群众欢迎曲艺到此演出的场景。
    每年我都会到全国各地演出,也跟当地的百姓做一些深入的交流,当经验越来越多、记录的越来越多,就会发现,曲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地域性。地域性,造就了曲艺演唱使用方言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曲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的一个标志,也是曲艺艺术扎根人民的基础。
    在广东,粤曲社很常见。仅仅在深圳罗湖区一座三层楼的阁楼中,就有近百家粤曲社,可见粤曲在当地的兴盛。广东人爱唱粤曲、演粤剧,红线女曾经带领广东的曲艺家们在北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好评,她的《卖荔枝》风行一时,家喻户晓、人人会唱。十几年前,我刚到中国曲艺家协会主持工作,曾邀请粤曲的演员进京演出,因为方言的缘故,北京的观众大部分听不懂,中途退场的观众很多,场面几近尴尬,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开始了思考。曲艺的地域性特征要求曲艺扎根人民、深入群众,反之,就失去了自己发展的土壤。
    郭沫若到了广东,曾说:“万家灯火万家弦”,只要有灯光亮的地方,就会听到弦声在响。这也是曲艺的一个功能,自娱自乐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促进了民
    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而且也使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更加肥沃、醇厚。湖南祁东有祁东渔鼓,这在当地很受人欢迎,婚丧嫁娶、颁奖活动、开张典礼都有它的参与。在陕北,说书艺人最受欢迎,说书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曲艺艺术的这种地域性,成为其扎根民间并得以滋养的重要条件。
    相声
    曲艺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它起源于唐朝的变文和古代宫廷中俳优表演。变文是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俳优是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艺术活动包括歌、舞、乐、优四项,说故事、笑话也是重要的一门。但曲艺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形成大约在唐代中叶。
    曲艺的表演来源分为两支,一支来源于宫廷的表演,一支来源于民间的表演,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艺术。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人们把曲艺称为“什样杂耍”,其中顶坛子表演一直到现在还久演不衰。这种什样杂耍中就包括我们津津乐道的相声。
    在中国传统曲艺中,有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是数来宝,后来形成了快板书。唱数来宝的时候,手中都会拿着一种击打的乐器,艺人一数一唱就来宝,所以叫数来宝。为什么是数来宝?因为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到有钱人家的面铺前去说,因为表演者是乞丐,数来宝就是乞丐讨饭的“工具”。我们过去说相声,也形容过:“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了棺材铺,棺材铺的棺材真叫好,一头大了一头小,装了死人跑不了,装了活人受不了。”然后就讨饭要钱:“我求掌柜的给了吧,工夫大了你省不下。要省你从大处省,能省十顷带八顷;要算你从大处算,能算十万带八万。我老傻,也能算,算来算去要了饭。别说要饭的耷拉头,要饭的不在下九流。”一边编一边说,说完了,把老板唱高兴了,接了钱就走,到了下家接着唱;如果老板吝啬不给钱,他就拿砖头打脑袋上哭,给老板捣乱,最后老板气得没辙,还得用钱把给他打发走,这就是数来宝。
    相声界的鼻祖朱绍文先生,是一个奇才、怪才。他原来是唱北京莲花落的,后来他把莲花落中的说唱逗乐的桥段剥离开,再由许多艺人创作演出,逐渐形成了相声行当。他擅长“白沙撒字”,一只手拿着一个壶,壶是竹筒做的,里面装有白玉石碾成的粉,像白色沙子一样,用它在地下撒字。他撒的第一个词是“黄金万两”,是一种双钩字,他慢慢撒,撒完了他会让你辨认,黄字底下两撇就是金字的上头,金字这两点就是万字的上头,万字底下就是黄金万两的两字。第二个词是“唯吾知足”,他把“唯吾”字“知”字“足”字搁在一起,写成唯吾知足。他一边撒各种各样的字,还一边唱。比方说他唱:“小小笔筒通又通,渴了来喝檐瓦水,闷了来花扦纸上任意纵横。先写一上撇,再加上一捺,把人字写成,人字添俩点它念个火,大火烧身是最无情,火字头上添宝盖,它念个灾,灾难连身货不轻,灾字下面又添个口,念一个容字,劝各位得容人处且把人容。”从唱词中讲一些生活的道理。唱完以后,字都撒好了,他一边撒着,还一边低头数腿,看看身边的腿有多少,腿多了他开始讲撒的字。因为有时候他写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写回文联,还可以转着圈念———“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贴翰林书。”你反着再读,“书林翰帖汉临书,画尚和花荷上画。”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顺念、倒念字音都相同。
    朱绍文先生,他的艺名叫“穷不怕”。为何得此名?据说当初皇上驾崩时,禁止一切艺人演出,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但是他得吃饭,怎么办?他跑街上去,他说:“我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也得说相声,我不说相声我没得吃”,所以就跑到街上去卖艺。再加上,他手拿的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于是,人们都叫他“穷不怕”。差不多同时期还有一个叫李德钖的先生,艺名叫“万人迷”,从这个艺名可以想象当初说相声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当然,那时候相声艺人非常穷。这穷不怕先生,曾有这样一个段子:
    甲:我们这些说相声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小偷都当不了我们才说的相声。
    乙:你怎么连小偷都当不了呀?
    甲:哎哟,小偷那是手艺活。
    乙:手艺?
    甲:那当然了。
    乙:你了解?你知道?
    甲:我试过。
    乙:你还试过小偷?
    甲:头些日子活不下去了。前门外,五牌楼那块,前面走一人,穿一个蓝棉袍,兜鼓鼓囊囊像是有钱的主儿,我一看当时起了歹心了。
    乙:怎么了?
    甲:我弄俩钱花!趁他没留神,滋溜儿,我把手搁他兜里头了。
    乙:你要偷呀!
    甲:别那么说呀,我要拿俩钱。
    乙:你那就是偷,你那就是当贼呢!
    甲:你听好了,手进去了以后就后悔了,人穷不能志短,这有开头,哪能那么快结束,后悔了,要是你,你怎么办?
    乙:怎么办?你赶紧把手拿出来啊。
    甲:拿出来?你说得容易,这兜口太缺德了,做小了,手能进去,出不来了。
    乙:那你怎么办?
    甲:我哪知道怎么办?要知道我是茄子!我这手在人家兜里你倒老实待着呀,胆小,手在人家兜里哆嗦,正碰到这个人兜里有几个大铜子,我这一哆嗦不要紧,哗啦哗啦地响。
    乙:你给人家摇上花楞棒了呀,人家那还不知道呀。
    甲:这位一回头一把抓住我的手,就说你这怎么回事,你偷东西,啪一个大嘴巴。你别说还真把我的手拿出来了,我说,我不是偷东西。
    乙:那你干吗呢?
    甲:那什么,天气太冷,在您兜里暖和暖和。
    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讲述相声艺人的生活,这些都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相声离不开我们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你对生活的感悟。
    评书
    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除了《红楼梦》是作者写出来的,其他三本在没有成书之前,在民间就已经有广泛的传说了,它们就是由民间故事演绎而成的。明清小说之所以发展起来,它就是以说书艺术为母体而发展的。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水浒传》里面有108位英雄好汉,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经历,每个人还都可以独立成章写成一部戏,如鲁智深,扈三娘等等。可是,写得最多的是武松,因为武松有打虎的故事。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有一部书叫《武松》(十回书,又叫《武十回》),就是讲武松的十回书,统计起来的总字数,是《水浒传》一本书字数的五倍。也就是说,五部《水浒传》才完成了武松这样一个故事,只写武松一个人。可见我们中国说书艺人对于民族传统的故事,它的空间有多大!
    当然,它有很多演绎的情节。大家都知道,评书中,一拍惊堂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仅将上文扣子盖上了,又吸引了观众。王少堂有一次讲武松杀潘金莲,武松用刀挑窗户环,一点一点怎么挑,里面出什么声,脑子里想起什么事,想办法进去后要怎么办?一直在那运作。整整讲了一下午武松都在那挑这个环,挑着挑着,就听“咔嚓”一声,这时候,王先生“啪”一拍桌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哎哟,给人急的,都不想走,但不行得明天说呀,这就把人给吸引住了。有一个小伙子死活不走,他说:“王老师你跟我说说,武松到底进没进去?”王先生就说:“你明天再来听。”小伙子说:“我明天来不了。”王先生问:“为什么?”小伙子说:“我出差。”王先生又问:“你出差到哪去?”小伙子回答说:“我要到湖北武汉去。”王先生就说:“武汉不远,离咱们扬州这里不是挺近的吗?”小伙子急了:“不行,三天的时间太长。”王先生就笑了:“不长,你去吧,我保证三天以后,武松还没进去。”
    从这可以看出,曲艺艺术给我们的文学创作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它的文学性如何而来?它是在许许多多的老艺人通过无数的艺术实践中得来。
    我再讲一个老艺人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创作的故事。有一位著名的快板书艺人叫李润杰,出身贫寒,学过相声、数来宝,后又拜师学评书,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快板书。虽然他识字识的晚,但不影响他的创作,现在我们能听到的所有最精彩的快板书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
    很多喜欢曲艺的朋友肯定还记得他的《劫刑车》,这部取材于小说《红岩》的快板书作品。上世纪60年代初,《红岩》刚刚面世,他就在厕所里,看到了一张破旧的报纸,捡起来一看是故事连载《红岩》,正好连载到双枪老太婆,于是,就把报纸拿了回去,晚上就把《劫刑车》写了出来。且看它的第一段:
    华蓥山,巍峨耸立万丈多,
    嘉陵江水,滚滚的东流像开锅,
    赤日炎炎如烈火,
    路上的行人烧心窝。
    突然间,黑云密布遮天日,
    “哗——”一阵暴雨就似个瓢泼,
    霎时间,雨过天晴消了热,
    长虹瑞彩照山河,
    清风徐来吹人爽,
    哎,有一乘滑竿下了山坡!
    我在听这部作品的时候,没注意都他写的词儿,当文本一放在面前,细读才发现,它诗一样朗朗上口的语言,最重要的是其文学性的彰显。
    “华蓥山,巍峨耸立”,写山不写高,而写多,我就琢磨,高字具有文学色彩,多字一般都用在口语中,但是,“多”字真的就没有文学色彩了吗?随后就是“嘉陵江水,滚滚的东流像开锅”,这“开锅”就比波涛好多了,开锅是带有响声的,除了翻滚,还有响声,就是嘉陵江水流湍急的时候,带着响声的最好的描述。“赤日炎炎如烈火”,六月天热的火烧人呐,“路上的行人烧心窝”,都烧到人心窝里了,他把每一句话都写到了极致。它的文学性就通过通俗的语言描述直接表现出来。突然间,乌云密布遮住了晴天,一场瓢泼大雨就下来了。大雨过后天气放晴,热气消了下去,阳光普照大地,清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多清新的景象、多舒适的感受!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山雨瓢泼的自然景象。你能感受到,这不是咬文嚼字般的运用,而是信手拈来、准确地运用,这种对语言驾驭游刃有余的能力,与他长期的积累分不开。
    曲艺艺人最大的特点,不是重复性的演出,而是创造性的劳动。我常常想,曲艺艺术它不仅仅只是表演艺术,更是一门创作的艺术,这种创作使它永远带着一种时代性、革命性的特征,继续前进着,并进行着每一个不间断的传承,因而,它记载了每一个时代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成为每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翻开马季老师的作品,这种作为记录时代信息的符号更加明显。我们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候,马季老师去包头的《找舅舅》;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文明的时候,他有《打电话》;我们登山英雄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有了第一次世界级骄傲的时候,他创作了《登山英雄赞》;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取得世界冠军的时候,他有了《三比零》;我们进行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时候,他有《女队长》;我们歌颂劳动模范的时候,他有《画像》……一部部经典的作品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中国的相声艺术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曲艺的唱腔
    曲艺艺术除了说的表演形式外,唱也是其重要的艺术形式和表演特征。曲艺艺术要跟上时代,就是说要其说唱紧跟时代,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增加其新的表现力。
    如果你问现在的年轻人,知道《重整河山待后生》是谁唱的不?很多人可能都会说出“小彩舞”骆玉笙先生的名字。然而,她唱了一辈子的京韵大鼓没被人记住,只唱了这一首为电视剧《四世同堂》制作的京韵歌就被人记住了,可见,现代传媒对一门艺术种类的发展的重要性。
    说到评弹,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那就是《蝶恋花》。它的开篇就是用的评弹,现在有很多歌曲,用的是单弦,或者是用琴书的曲子来演奏,包括京剧,现代京剧中,有很多运用京韵大鼓的唱段唱腔,非常好听。我举个例子,以后大家欣赏某些艺术唱腔的时候或许有用。喜欢京剧的朋友都知道,现代京剧《杜鹃山》有一个唱段叫《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恨》,中间有两句:“他推车,你抬轿,同怀一腔恨,同恨人间路不平,路不平”,就用了京韵大鼓的唱腔。京剧唱腔中融合了京韵大鼓的唱腔,别有一番韵味。
    说到曲艺的唱腔,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按字行腔。这也是戏曲、曲艺音乐行腔的基本规律之一,即是指曲艺唱腔的曲调须与唱词的声调相吻合。我国各地方言,有不同的声调,有的调类相同,但调值并不相同;因声调的调类、调值不同而区别词义。如北京语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类,其调值分别为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高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因此,行腔要注意字的声调的趋向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才能把字音准确地唱出来,使听众听清词义。在曲艺传承的过程中,或是在与新形式的结合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曲艺艺术的魅力来自于滋养着它那生生不息的土地,来自于丰富着它那淳厚质朴的人民,来自于奠基着它那悠悠厚重的文化基因,来自于衬托着它那色彩斑斓的自身。在新时代利好的环境下,多给曲艺一些关注,曲艺也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欢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