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后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华读书报 闻黎明 参加讨论

(二)
    《西南联大》扉页上写着“献给西南联大全体师生”,在我看来,它既献给了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也献给了所有为延续中华文化顽强不息的奋斗者。与眼下或以西南联大为参照物进行反省,或拿联大说事,甚或剪刀加浆糊利用二手材料把冷饭炒热的出版物相比,这部书才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沉甸甸的史学著作。
    易社强是哈佛大学培养的中国通。1955年,始入哈佛的易社强便在费正清主持的东亚研究计划下接受教育,此后到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一直没有离开费正清的门下。与费正清主要集中于晚清史的研究不同,1958年他将方向锁定在现代中国,考察对象先是学生民族主义,继是一二·九运动。主张学术自由的费正清没有给他太多压力,但严格的史学训练和治学方法,仍然潜移默化传给了他。《西南联大》有许多方面都有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的影子,尤其是两者都站在旁观者立场,用冷静的观察家眼光来审视问题。
    用“西南联大万花筒”来形容《西南联大》,也许比其他比喻更形象。这部书,任凭从哪个角度看,都能显示出它的价值。
    一,资料占有。相信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会为书中材料之丰富而惊讶。我敢说,在材料占有上,目前很难有人能与之比肩。就说书后附录的130多位采访名单,既有大陆的冯友兰、黄钰生、金岳霖、陈岱孙、施嘉炀、钱端升、吴泽霖、杨石先、袁复礼、郑天挺、费孝通、王赣愚等,也有在美国和台湾的伍启元、任之恭、刘崇鋐、吴大猷、陈雪屏、钱思亮等,看到这些学术大师,就能感觉出该书的容量。任何采访都是需要付出的。一次闲聊,易社强说要买辆山地自行车,因为要采访,可云南多坡,爬上爬下有些费劲。不久,他果然从美国空运了两辆,当我们在昆明纪念联大校庆活动中见面时,他和当时的妻子余翠屏,胯下就是当时中国还没生产的这种代步工具。
    易社强是西南联大校友接触的第一个为他们写史的人,况且还是一个美国人,这就使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相迎,不仅有问必答,有人还拿出从不示人的私人日记。曾经与西南联大发生过关系的西方人,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直到逝世之时还关心这部书的费正清,向易社强引荐了清华和联大的朋友,还提供了包括手稿在内的个人文件,以及在联大外文系任教三年的英国学者白英的档案、报告。曾经居住在昆明或访问过联大的美国外交官、军事人员,也同样如此,当年美国驻昆明领事馆领事菲利普·斯普劳斯,即是其中之一。
    口述记录和档案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更多的还需去书海打捞。这一点无须多说,翻翻书后长达44页参考目录就知道了。参考目录中,包括了大陆、台湾、美国各个图书馆、档案馆的名字。
    为了获得感性认识,易社强多次到昆明,还探访了联大的长沙、蒙自、叙永校区。前些年,我到昆明时,想再看看祖父住过的陈家营和司家营,易社强正好在那儿,便陪我转了一天。那次他兴致极佳,如数家珍讲了许多联大往事,他对司家营的熟悉程度,也证明他来过不止一次。
    二,宏观意识。由于《西南联大》的书名,不少人把它当成校史。的确,它是一部校史,可又不仅仅是校史,因为书中回答的问题并不限于西南联大,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导言》中,作者说他之所以研究西南联大,是由于“它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知识史、文化史和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联大的传统模式和自由理念超越了中国疆域,提出了若干普世性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孕育并坚持通才教育?”、“促使一所大学完成使命的内在动力是么?”、“处境艰危之际,如何界定并阐明使命?”,更包括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环境中,“批判性思维、多元主义、宽容和思想自由的原则到底有多重要?”这种大问题。这本书表面上似讲述西南联大,可作者面对的问题,已超出了校园围墙。如若体会不到这一点,就感悟不出作者的宏观意识,说不定还会陷入故事堆里。
    三,特殊体例。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本书的体例,其实这也是一种尝试。依学院派标准,这部书还难算是严格的史学研究。四章结构明显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全书主体,包括离开故都、两次搬迁、扎根昆明、融入社会,还包括艰苦岁月、守望理想等。可是这种安排只能照顾到典型人物和活动,难以容纳更多的不为人知的普通事情。作者亦清醒地意识到这部著作不同于一般的大学史,认为任何一所杰出的大学,整体必须是各部之总和。于是,书中单列了一章,按照校史体裁,对各个学院、学系、师资做了分门别类的叙述,目的不仅在于尽量照顾到方方面面,同时有些颇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放在这一部分。这种结构,初看时觉得与我想像的专题研究尚有距离。但认真读毕,方体会到这种框架实出无奈,因为西南联大可写的太多了,无论落掉哪个都不应该。
    四,跨越时空。若说体例还有探讨余地的话,那么它的另一个尝试则是成功的,这就是用讲故事的文笔,娓娓勾画出组成西南联大演进的各个环节。书中有些地方类似纪实文学,个别处还加入了遐想,蒙自分校一节的“想象一下这道风景吧”那段,就很是生动。这种文笔,不仅用于弥漫着浪漫情趣的南湖,同样也用于一些严肃的问题上。联大与云南的融合、国共两种势力的暗中较量、与派系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戏剧演出等,就也是这种写法,它缩短了时空距离,跨越了史学文学界线,读后如临其境,拍案叫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