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护封”与书衣

http://www.newdu.com 2017-10-1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路来森 参加讨论

    
    护封,百度词条作如下解释:“书籍封面外的包封纸。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和装饰图画,作用有两个:一是保护书籍不易被损坏;二是可以装饰书籍,以提高其档次。”
    这个解释,应当说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容易与“书衣”相混。
    书衣,顾名思义,就是给书“穿上一层衣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把护封看作书衣的,不过,仍有不同。护封,一般是图书出版时,随图书印刷而存在,上面“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和装饰图画”,相对规范统一;而书衣,则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灵活多样,且更能体现“个性化”。
    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小时候大多有过自己制作书衣的经历,即所谓“裱书”——用旧报纸或者牛皮纸,自己给新书加一层书衣。著名作家孙犁,对自己的每本书,都加一层牛皮纸书衣,并且喜欢在书衣上题写一些文字,后人将这些文字集而成书,就是他的《书衣文录》(手稿本)。姜德明先生曾经出版过一本《书衣百影》,体现了书衣的“个性化”特征。
    书衣,在中国自古有之;而护封应该是出现于现代。据说鲁迅书籍的初版本,没有一本是带护封的。护封的出现,是书籍印刷水平提高的表现,更是人们对书籍印刷认识水平提高的表现。
    那么,什么样的书,应该加护封呢?
    护封,是图书高规格、高档次的标志,从理论上讲,“精装书”都应当带护封,这一点,西方人讲究到“倔强”的程度。止痷曾把自己没有护封的小精装书《比竹小品》,赠送给一位外国朋友,这位外国朋友接到书后,却说“没有护封就不叫书”。
    我购有一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约翰·伯格作品集”,一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集”,一套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马洛伊·山多尔文集”,本本都带护封,或许就因为是翻译作品,受西方影响大一些的原因吧。而我购买的一些精装本的中国古典作品,则大多不带护封,秃头秃脸,美感不足,沉厚不足,未免让人心生遗憾。
    当然,似“布面硬精装”这样的书,就不宜带护封。因为它有凹凸的布纹或花纹,手感粗糙厚实,加了护封,反而多余。
    平装书,一般不带护封。可什么都有例外,有些平装书,就带护封。
    我手头有两本赵珩的书——《老饕漫笔》《老饕续笔》,均带护封。另有一本谈吃的书《旧时光的味道》,印刷平平,却也带了护封。应该注意的是,平装书带护封,这书,就一定是不带“勒口”的,否则不仅“多余”,而且是“无知”了。
    对于护封来说,“装饰图画”最是能彰显护封,乃至于该书的精美程度。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护封的“装饰图画”,应当与该书的风格相一致;是素雅,还是华丽,要就书籍内容而定。前面我举例的《旧时光的味道》一书,平装却加了护封,似乎有些多余;但由于该书的内容是谈“家庭美食”的,护封装饰图画又是一家人围桌“擀面包水饺”,彰显出了浓浓的家庭生活氛围,因之增色不少。
    护封,还是旧书交易的一个重要砝码。有无护封,或者护封好坏,交易价钱上要差很多。这种情况,在旧书拍卖市场屡见不鲜。
    当然,凡事有弊也有利。护封,也会给书籍阅读带来一些不便。我的方法是,若书籍封面精美,而护封较差,那么读书时就一定要带着护封阅读,以便保护封面;相反,若书籍封面一般,而护封却更为精美,那么,我宁愿拆下护封,舍封面,以保护更美的护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