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读《民国先生》有感:先生虽然远行 精神却已永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0 人民网-读书频道 林文斌 参加讨论

    新近刚刚出版的《民国先生》再次将近年来掀起的“民国热”、“先生热”导向了大众。飘着新鲜墨香的书以及书中所讲述的民国先生的往事,勾起了太多的历史,沁染了人们的心脾。翻卷阅读与掩卷沉思之间,不禁涌起一种追寻“先生”的冲动。
    民国先生,看似一个遥远的称谓,却深刻影响着当代的中国。蔡元培、陶行知、陈寅恪……这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就像一座座灯塔,无论时局如何动荡、世事如何变幻,他们不坠青云之志、引领风气之先,照亮了改良社会的征程。他们的思想、情怀、人格、风骨,莫不是时代的榜样,只可惜当今浮躁的社会和功利的教育,让许多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模糊了对民国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了解。于是,越来越多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开始回过头来追寻“先生”,重新审视和研究他们,严肃反思当下的教育为何会问题丛生。
    南京特殊教育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撰写的《民国先生》一书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挖掘众多史籍、采访相关人士,细节再现了近代知名教育家和优秀知识分子许多不为之人知的风采、情意、抱负与挣扎。包括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到好父亲梁启超,从徐志摩、胡适等的一次雅集到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的终身友谊,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地叙述了许多文人往事,立体描绘出民国文教生活的全景画,使读者与先生们能够穿越时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融,并且更深刻地懂得:先生不只是一个谦恭礼贤的敬称,更代表着一种血肉丰满的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的先生不能只是“授业解惑”,更首要的任务应是“传道”,即:示范风骨与风度,对学生教导帮扶,传授为人处世、立身立德之道。尽管民国的先生们正处于大变革、大时代的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他们作为先生中的翘楚,都有着教育救国的共同理想,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付诸行动。譬如,蔡元培坚信“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陶行知奉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陈寅恪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通过《新青年》引进了象征民主和科学的“德先生”、“赛先生”,为教育界带来了一片光明。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其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少年中国说》等更是影响了好几代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反复镜鉴着“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这一遗训。品读民国先生那些快要被历史埋没的生平事迹,是缅怀,是纪念,更重要的是对当今教育的呐喊。在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眼中,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是中国大学第一个“黄金期”。因为那段风起云涌的时期,大师级的先生辈出,他们跨出三尺讲台,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的风范,他们的高徒同样星光璀璨,有的甚至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先生是一种正能量,先生为国家把方向。先生虽然只是人海中的凤毛麟角,却能用“找一个支点撬动地球”的魄力,提振国家的精神面貌。曾担任纪录片《先生》制片人的邓康延就曾这么说过,当他站在胡适墓前低头祭拜的时候,似乎感觉到了先生如炬的目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等严谨治学的话语仿佛一直在耳畔回响。邓康延后来又在关山月美术馆专门推出了《先生回来》全媒体致敬展,采取图片、手迹、影像、老课本等多种形式,力图逼真地勾勒出中国教育大师们的身影。置身于展览中,追寻“先生”的足迹,那些民国先生们的背影在冥冥中引领着我们的思绪,去唤醒沉睡多年的“教育梦”。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民国岁月,先生们依然以独有的风骨和凛然的大义,忧心着社稷江山。他们有思想、有胆识,有激情、有理性,是人生哲学的大师。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胸怀天下、敬畏知识、傲立风骨、教育报国的优秀品质,使得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成为了民族的正面,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唯有传承并弘扬好这些优秀品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功利教育为改良教育,变浮躁教育为务实教育,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合上书页,脑海里总是蹦出这么一幅画面:民国先生们有着坚实的学识、坚硬的脊梁、坚定的信念,所以纵然身处险境,固然命运多桀,依然淡定从容。反观自省当今的时代和教育,脑海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现在的社会过于物质,物质的东西常常让人迷失,迷失脚下的道路,迷失体内的风骨,迷失心中的信仰。两副图景的对比,让人感到《民国先生》的上架恰当其时,对现今过于讲求金钱和物质的社会来说正是一剂清醒剂。我们作为后生,应当将“五四精神”的风骨移植过来,多一些振臂高呼,少一点蝇营狗苟,多一点责任担当,少一点懦弱退缩。物欲横流,精神自会远走。看懂先生,我们才懂人生。
    儒雅之河静水流深,那些民国的先生们的背影无疑是高大的,甚至撑起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脊梁。他们颠沛流离于战火,却有着坚硬如钢的理性骨骼,从不求苟全性命,却有着教育救国的民国范儿。先生虽然远行,精神却已永存!
    (作者单位:空军后勤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