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冯建国:用大画幅摄影记录中国西部的精神景观


    关键词:摄影
    
    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湖泊与雷云(1997年摄)。
    
    四川若尔盖草原年轻的放牧人(2003年摄)。
    1999年,冯建国在西藏阿里。
    摄影家冯建国,是一个大画幅相机使用者。他用平和的心态、满怀仪式感,行走在广阔的西部,圆摄影艺术之梦。
    作为艺术家的冯建国,是一个西部文化和精神的体验者、记录者。他在十余年间关注西部各族群众的真实生活,用摄影为身处的时代留下一份影像遗产。
    日前,《藏香·冯建国大画幅摄影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展出,展览汇集冯建国深入青藏高原拍摄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全部采用8×10英寸大画幅相机拍摄,内容包括西部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展现藏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历史遗存,以及作者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1988年,怀揣摄影梦想的冯建国独自求学日本东京, 一口气苦读10年。身在异国,冯建国却一直挂念着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历史。
    1996年暑假,冯建国扛着从学校借来的几十斤重的大画幅相机设备,去了向往多年的新疆。租一辆越野车,他从北疆的喀纳斯、魔鬼城,到吐鲁番盆地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再到南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库车的大巴扎,一直沿着丝绸之路开到帕米尔高原,寻访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遗址。
    耗时一个月,行程上万公里,从古城遗迹、戈壁沙漠、湖泊与雷云,到具有民族风情的大巴扎、葡萄架下的茶馆、高原牧场,冯建国用大画幅相机定格了古丝绸之路上人与自然间既有强烈对比、又有和谐交融的西部景象。
    1999年,冯建国决定回国,继续将镜头对准祖国的山河和百姓。他认为,摄影是将自己的自然观和美学意识定影在摄影画面之中,是将个人对自然的理解、个人的思维方法等通过摄影图像来体现的一个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决定用高品质的黑白影像去还原西部文化和精神。
    2002年,冯建国再次走访心中仰慕的青藏高原,用胶片记录了布达拉宫的晨曦、大昭寺的朝拜、哲蚌寺的展佛、冈仁波齐的神圣、札达土林的雄浑。置身冈仁波齐,他让自己的身心融入高原雪域的气氛之中,体验一种古老的文化和精神,也为自己10年来东渡西游、上下求影作一个整理和总结。
    作为一名在高校讲台上深耕20年的教师,冯建国也见证了中国摄影的巨大变化。他说,新世纪以来,摄影在中国有了长足发展,从“奢侈品”走向百姓日常生活;在实用摄影之外,影像艺术市场也在逐渐成长。
    对于一个专业的摄影人来说,绝不是按下快门就大功告成,而大画幅摄影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从拍摄、冲洗、制作、装裱、展览、销售、长久保存处理,再到收藏,高品质黑白摄影作品拥有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市场运作体系。冯建国通过一次次讲座、一堂堂授课,和朋友创办专业画廊、策划摄影大师原作展览等,将大画幅摄影及高品质黑白摄影的制作流程和理念,介绍给中国摄影界。
    冯建国说,与大部分人理解的实用摄影不同,大画幅摄影是专业性、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摄影创作技法之一。它以宽阔的视域、精致的描写、细腻的影调层次,能呈现出超越于肉眼所见的“另一个世界”。
    2007年至2010年,冯建国探访西藏村落,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500多张人物肖像——牧民、农户、朝圣者、僧人,并尝试用白色的背景来呈现青藏高原藏族百姓的淳朴和虔诚。通过不同地区高原百姓的表情、服饰、个性,来展现处于大变革时代高原人的沧桑感和精神面貌。
    “大画幅摄影是一种‘直接摄影’,它更接近摄影的‘原点’和‘本质’。”冯建国想透过这些个体的表象来展现凝聚在群体身上的一种文化和精神。
    从冯建国的作品中,观者既能够感受到大画幅摄影中黑白影像的一种纯粹的表现力和细节的震撼力,也能感受到一名摄影家对摄影创作的执着追求,对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
    摄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独特方式。十几年的光阴引领冯建国在中国西部留下无数执着探索的足迹。依然是那8×10英寸一方独特的取景框和黑白胶片,在一望无际的高原戈壁中,寻找心中一片渴望已久的绿洲。
    一台古老而又沉重的相机,和由它带来的几分笨拙而又充满仪式感的观看世界的方式,正好对应了冯建国在中国西部寻梦的心境。如今,冯建国常教导学生,“你所向往的东西就纯粹地去做”。或许是帕米尔高原千年冰山的呼唤,或许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远古驼铃的回响,还有青藏高原朝圣的脚步、诵经的吟唱……印证了他对西部的无尽向往和与大画幅黑白摄影的不解之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