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忆良师益友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左)翻看周宏兴(右)出版的大理石画册连称神奇
    
    冯其庸、周宏(红)兴发表在《考古》1981年第1期的调查报告
    
    在北堡寨村拾得的彩陶、石器、骨器、蚌器的残片和遗物。
    
    冯其庸为画册题词
    1月22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了。这些日子,我总是时时想起他,总想和他说说话。冯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良师益友之一。我们相处了半个多世纪,在教学、研究、社会活动、赏石文化、书法艺术等诸多领域,他对我的指导、帮助和激励,令我永铭于心,感戴不尽。
    和冯其庸先生最后一次谈话
    近几年,因冯老体弱多病,很少去他府上探望,但经常通电话交谈近况。2016年12月下旬,我打电话给冯老,他躺在床上以微弱的声音说:“我现在已不能下床走动。年轻时,我被车撞过,大腿骨受重伤,是一位老中医给我治好了。他提醒我说:‘等你老了的时候,这个伤痛还会找上你的!’现在想起来,他的话还真应验了……”
    这次谈话一个月后,即2017年1月22日,冯老女儿燕若告知我,冯老已病逝,令人十分悲惋。
    2017年2月5日,在八宝山举行的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我敬献一副挽联:
    历经风雨永存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瀚海跋涉实乃学界楷模传承百代
    以表达我对冯老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之情。
    共同发现新石器原始遗址
    1964年秋,我和冯其庸先生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组织部分师生赴陕西西安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农村“四清”运动)。我和七八位师生被分配到西安南郊长安县王曲公社北堡寨大队,冯其庸先生则被分配到离我们不远的终南山下的一个小山村,相见的机会就比较多些。
    北堡塞村地处一片土坡之上,一条宽约3米,深2米的壕沟将村庄分成上坡与下坡两部分。“四清”工作之余,我在壕沟土壁和田埂等处发现了许多彩陶、石器、骨器和蚌器的残片与遗物(见右下图)。我把这些残片和遗物交给冯先生过目。他十分惊讶,立即认定,这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要我更多地去搜寻。我和冯先生还抽空儿到北堡寨周边几个村落去考察与搜集,得到数十件较完整的陶器等遗物。
    1965年夏,“四清”工作结束,返京之前,我们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遗址向陕西省考古所作了汇报,他们派专人到现场考察,确认这一发现,并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
    关于上述“考古”的活动,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很有感触地回忆说:“我和宏兴同志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友谊了,最难忘的是1964至1965年,我们一起参加人民大学在陕西长安县的‘四清’工作。我们在王曲地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原始文化遗存,北京大学原始文化专家苏秉琦教授、中科院郭沫若院长都看了,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后来,我们写了一份王曲地区原始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报告,交给了《考古》杂志。《考古》杂志的人说,由非考古专业人员写的合格的考古调查报告这还是第一次。但不久《考古》也停刊了。不想十多年过去后,这份报告还在1981年第1期《考古》杂志上发表了(见右上图),这是我们共同感到意外的事。”(见《中华国学名言》序言一文)。
    志趣相投酷爱赏石
    冯其庸先生对赏石文化、赏石艺术可谓“情有独钟”。宋代用于园林建筑的大型湖石(又称“花石纲”),如苏州原织造局、扬州博物馆、北京白塔寺等地均有遗存,冯老也都亲自去考察并拍照,他还专程赴河北保定寻访宋代苏东坡珍藏并刻有亲书铭文的“雪浪石”,得见于一家医院的花园小亭内。
    我与冯先生有此共同的癖好,在千姿百态的赏石艺术中,我酷爱收藏天然大理石画,含辛茹苦、乐此不疲。我从几千幅石画中选出五百余幅,汇编成册,准备出版。1999年8月初,我携带画册书稿敬请冯老为之写序和题词。
    冯老翻看《神鹰图》、《远古大山幻美女》等众多石画照片,连连说:“太美了,太神奇了!”(见左上图)
    接着我又把几幅极其珍贵的石画照片请冯老过目。冯老拍案叫绝,激动地说:“这是举世无双的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国宝,一定要保护好!”
    8月11日,冯老完成了《天然石画 无尽江山——周宏兴所藏的天然石画集》一文。在这篇近三千字的序言中写道:“面对这五大册石画画册,真如行山阴道上,有目不暇接的感觉;也如同入宝山而眼花缭乱,目迷五色。这五大册石画应该是一个石画的宝库了”。“就这批石画的内容和质量来讲,那么,就是把上面苏东坡、徐霞客、阮元等人所有的题赞加在一起,用来赞叹这批石画,我觉得也不为过。我面对这批石画,竟有不敢提笔之叹;如就这批石画的色彩来说,更不是东坡当年的‘水墨希微’,而是五彩斑斓,实在是一种稀世奇观,无怪苏东坡以来的许多赏石之士,都感叹有地下画士,在作鬼斧神工之笔”!
    冯老在完成这篇序言的同时,也为这部大型画册写了题:
    “天地氤氲 宇宙秘藏”
    2013年1月15日至2月28日,《石头上的梅花——周宏兴教授美石迎春展》在首都自然博物馆隆重举行。所展示的百余方五彩灵璧石上,“绽放着”千姿百态的梅花形象。冯老观看了这些带有各种梅花形象的奇石之后,诗兴大发,当即写成七绝一首:
    铁骨冰肌玉化姿
    洪荒太古发新枝
    丹霞一片烂漫雪
    开向人间颂好时
    冯老还情不自禁地撰写了盛赞美石的楹联:
    无限江山尽是天然图画
    千花百草都由自己生成
    为书法作品集题名作序
    2008年9月,冯老为我的书法集《周宏兴书法艺术典藏》题写书名;2013年初,安徽出版集团决定出版我的《中华国学名言》(六卷集),恭请冯其庸为主编。该书由我书写国学名言三百幅;冯先生抱病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作序:
    指书指画,本来是一种传统艺术,但一直未得到宏大发扬。高其佩的指画已是很突出的一位了,但指书却是找不到像高其佩这样的人。我看了宏兴同志的指书,可以说是大为叹赏,他把指书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是中国书法史上夺目的一页。他的指写隶书,包括他的擘窠巨书,有金石气,有古篆味,沉稳厚重,远离世俗,独辟蹊径,别树一帜,实为难得。我现在老病不能举笔,只能勉书数语,以见赏赞之意,并系一诗,以为短文之殿:
    奉题周宏兴兄指书
    淋漓指墨见精神,心画心声最是真。
    难得下年参佛指,龙蛇点画指头春。
    2013.1.14晨于古梅书屋
    同年夏,“周宏兴书法艺术典藏馆”、“周宏兴天然大理石画珍宝馆”、“周宏兴珍藏文化巨匠文献馆”三大艺术馆在安徽安庆五千年文博园建成。冯其庸先生为书法馆题写了馆名;他为《中华国学名言》和《大理石画珍藏集》所写的两个序言,全文刻石分别置于两个艺术馆大厅之首。
    时光飞逝,一眨眼就到了冯老去世一周年祭日。感受冯老的学识,感恩冯老的帮助。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历历在目,睹物思人,老泪涟涟……
    2018年1月10日于京华崇石斋
    (作者为著名作家、书法家、鉴赏家、教育家、诗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