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晚,法国,当夜无人入眠,520万法国人如约守在电视机旁,锁定法国国家电视二台,静静地等待一部纪录片的首播。没有特效炫技,没有巨星云集,却在短短24小时内,疯狂刷爆了法国朋友圈,高达21.9%的惊人收视率,相当于每8个法国人中就有1个在看。首播成功推出后,中国网民奔走相告,关于该事件的相关信息和评论更是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什么样的节目形式燃起了电视的收视之火,什么样的节目内容使得视野博大的高卢人民“少见多怪”?它就是真人秀节目《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 《相约未知地带》是法国的一个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主持人每期选一位法国知名人士前往偏远地区,记录他们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作的真实故事。自2004年开播以来,栏目组跑遍了他们心中的13个“未知地带”,从玻利维亚到秘鲁,从印度到越南再北上到俄罗斯。这次《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是栏目组首次走进中国,也是他们2015年拍摄的唯一一期节目。该节目聚焦于20多天的时间切面,真切呈现了贵州一个苗族村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基于对收视市场的争夺,更主要的是沿袭了西方媒体呈现和建构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的一贯逻辑,《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依然没有跳出猎奇的怪圈。然而当法国观众看到节目嘉宾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这位大胡子男人与贵州大山深处的普通苗族家庭一起劈柴喂马、收割稻谷、酿造米酒,在田间地头,不顾满身泥土,挥汗如雨、体验着收获的喜悦的时候,一切是那样的新鲜和刺激。我们也深深被这样的场面所感动,这是纪录片吸引受众的一贯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抛开意识形态的不同,《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充满了和谐之美。尽管节目嘉宾与苗族家庭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较大,然而那些随时写在脸上的会心、自然的微笑却弥合了两种文化的鸿沟。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苗族小寨里,没有明星和普通人的区别,主人公甚至一度为自己的明星光环感到困扰。他喜欢安静地坐在苗族老妈妈身旁,看她一针一线地绣出苗族特有的服饰花纹;他第一次看到乡间热闹非凡的水牛节;得知雨天将耽误收割甚至影响来年的温饱,他就像苗族人一样忧心忡忡。只有平等的视角才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 过去西方媒体在关于中国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播上,多采取猎奇、俯视、贬抑的手法,中国少数民族在西方媒体的视野里常常与经济贫穷、野蛮落后等词汇联系起来。他们常常出于自己意识形态的需要,误读、歪曲甚至诋毁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得依靠媒体来认知中国的各国人民对中国少数民族产生有失偏颇的印象。久而久之,这样的印象在单向而重复的传播中进一步固化,被外国受众打上“中国特征”的标签,并被有选择地记忆在头脑中,逐渐固化为“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的符号,进而拼接出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的“图式”内容。 这部《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纪录片与众不同,它至少是开了一个好头,以平等、客观、超脱的视角,还原真实的苗族生活,重塑和传播中国少数民族的真实形象,无疑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蕴。一如中国驻法大使翟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如果抱着善意,中国一定是美好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