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骥:成都方言 有嚼头也有“来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04 华西都市报(成都)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在成都作家马骥眼里,成都方言很幽默。马骥是一位多年从事成都方言写作的四川民俗作家,以李劼人为榜样。201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成都方言》,一本了解成都方言的通俗读物。 成都风景 在成都作家马骥眼里,成都方言很幽默。马骥是一位多年从事成都方言写作的四川民俗作家,以李劼人为榜样。201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成都方言》,一本了解成都方言的通俗读物。 马骥说,为了出版这本书,他花了六年的时间积累资料。马骥说:“每次出门我都随身带着纸和笔,聊天中听到一个词,我就把它记下来,一周整理一次。”比如,两人聊天说“哪个哪个冲起冲起就来了”,那么“冲起冲起”就会被记下来,再整理意思,用法,最后就成了书。马骥说,在书中呈现成都方言时,考虑到是给普通大众看的非学术性著作,所以在呈现时,更多考虑了用法普及。 以书中收录词条为例,“巴倒”就给出了两个含义和两个例句“沾光:巴倒人家吃;粘住:糍粑巴倒烫”。收录的词条后,标的是成都话的读音,解释和例句也是正宗成都话,甚至是地道的成都市井俚语,让看过书的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学着这样说话。以“矮”字为例,“低人一等:我们凭啥子要~人一等嘛?形容身材短小:“~是~,经得踩;高是高,当柴烧。”语出成都童谣,后接:‘瘦是瘦,有肌肉;凶是凶,临时工。’少:我的工资比别人~一截。低下去,跪下:咋整来~起说了喃?”读来,确实鲜活有趣。 方言词风趣 成都风景 而用6年时间整理这些方言词,这件在旁人眼里的“苦差事”,马骥却是如此解读:“成都方言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马骥说,在这本书以前,写过一些方言创作的作品,比如《巴蜀笑星抽底火》,这些是出《方言词典》的基础。而谈及对成都方言的感情,马骥则说自己是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从周围同学那里感知了成都方言的魅力。 “成都话底蕴很深,成都人说话也很风趣幽默。我举个例子,同一个意思,成都话里有好几种说法。比如最简单,也最常用的‘瓜娃子’,胎神、瓜货、二百五都是这个意思,这就很丰富。而有些话,看似贬义,但是在某些场合使用又表示亲热,这当中的意思,就需要听的人自己去体会了。还是‘瓜娃子’,训斥人傻的时候,成都人用这个词,但换个场合,就说一群人约好吃饭,还有两个人没来,大家开不了席。就有人说,‘张瓜娃子咋还没来?’,‘李瓜娃子人喃?’,这种时候的‘瓜娃子’就和骂人那个‘瓜娃子’不一样了。李伯清爱用的‘死娃娃些’,也是这个道理。” 歇后语智慧 但成都话的幽默,不仅在此。“成都人,尤其是老成都人,喜欢说歇后语。”马骥举了个例子,甲乙两个人约好了时间地点,假若星期天晚上6点半在哪里哪里吃饭,可是到了时间,甲去了约定地点一看,乙没来,还不是迟到,就是没来。两个人再见面,甲就对乙说:“你甩了一只死耗子给我!”马骥说:“成都人幽默风趣也就在这里,你看,这句歇后语,用得好霸道。这种霸道,不是哪个人故意要这样说,而是一种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歇后语还很形象,比如“口袋头装钉子—一个个都想出头”,“钉子装在布袋里,很容易就出来了,当需要形容‘大家想出头’时,用这个歇后语,很形象,一听就懂。”成都市的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歇后语,一听就明白了,还有不少歇后语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和饮食相关,和麻将相关,和成都儿歌有关。 使用是历史 成都风景 在《成都方言》一书里,收录了不少歇后语,比如“白糖拌蜜糖—甜上加甜”、“白糖拌苦瓜—先苦后甜”、“半天云头牵口袋—装风(疯)”,这些都是老成都人的幽默在方言用语里的体现。而这些幽默,在马骥眼里,又是老成都的重要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进入成都,年轻一辈的成都人也不见得了解这些老一辈的成都话,把它们整理出来,也是给想了解成都方言的人的一个资料,帮忙做一些事情嘛。” 看《成都方言》,还有一个成都方言里的字和普通话标准汉字的对应关系的问题。马骥说,在出版《成都方言》以前,就已经有了一些成都方言的词典,参考了《四川方言词语汇编》和《四川方言与民俗》。但仍生造了部分属于非标准汉字的字。比如“qio”,马骥选了目字旁和麻雀的雀字,根据成都人认半边字的习惯造的。还有“拿东西把剩菜kang到”的“kang”字,是扌加“康”,“锅盖kangkang”是阝加“康”:“chan耳屎”的“chan”,是扌旁加“产”。“要兼顾成都人的习惯和读音、意思的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赣方言:通行面积最小、使用人口最少的方言
- 下一篇:台州方言:切莫“望文生义”